穿巖詩林,位于忠烈祠至半山亭的登山公路東側(cè)一帶的香爐峰山腰,絕壁峭峙,亂石嶙峋。其中有幾十個大小不等的天然石洞,洞洞穿連?,F(xiàn)根據(jù)各石洞和亂石的天然特點,賦予不同的造型:有仙鬼,有動植物,有穈崖石刻,還有整塊的石刻碑林,奇幻多姿,人們稱之為小西天。各洞之間,砌有石板路連通,成為一座巖石林整體。
南岳火居道士屬道教正一派,此派淵源甚遠,其前身為東漢張陵所創(chuàng)五斗米道及天師道。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帝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閻皂山、龍虎山、茅山)符篆”。自此,正一教誕生,與全真教并稱為道教兩大宗派。它們一致以“三清”為至尊天神,而教規(guī)卻大不一樣。全真教派有嚴格的清規(guī)戒律,凡道士必須出家,住宮觀,禁嫁娶,禁殺生,節(jié)飲食,少睡眠,為清修派;而正一教派多有家室,不住宮觀,組織松懈,戒律不嚴,為符篆派,多在民間從事降神、驅(qū)鬼、超度等活動。南岳因龍虎山近在江西,影響所及,又加上楚人信巫,符篆祈禳之術遂在南岳一般道士和民間不脛而走,應運而興。此為南岳火居道士的前身淵源及形成。據(jù)此可以推斷,這“三清橋”位于“玄都觀”側(cè)的穿巖詩林之中,這一定是道士們認為的“至尊天神”的遺跡了......
在三清橋下就是“石浪臺”據(jù)介紹,這是明末清初僧人破門修行打坐二十余年的地方,因他在此石上題寫了“石浪”二字,故名“石浪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