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是現代詩人顧城于1980年6月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歌,首次刊載于《文匯月刊》1981年第6期。該詩是朦朧詩的代表作,由小巷,鑰匙,墻這樣三個象征性意象組成,構成一幅流動的畫面。該詩小巷的格局雖小,但詩意開闊,言有盡而意無窮,表達了顧城沒有喪失希望、依然尋找人生的家園的思想感情。
小巷
又彎又長
我用一把鑰匙
敲著厚厚的墻
(《文匯月刊》1981年第6期)
小巷
又彎又長
沒有門
沒有窗
你拿把舊鑰匙
敲著厚厚的墻
(1995年6月上海三聯(lián)書店《顧城詩全編》)
該詩創(chuàng)作于1980年6月。顧城出生于詩人家庭,幼時性格柔弱內向,酷愛大自然。他沒有食指、北島等人在“文革”中遭遇苦難的經歷,從幼兒時期就生活在童話的世界里。但是“文革”畢竟使他的人生理想一時難以實現,特別是當他目睹家人的顛沛流離時,他的童話世界便有了一個尖銳反差。他的這種童話世界是美好的,同時也是脆弱的。他就是在這二者之間安頓他唯美主義的靈魂。因為欲要避離現實,現實又總是跟童話世界里的惡魔一樣纏繞著他不放。他要走出來,卻又很難,因此他創(chuàng)作了《小巷》,用“小巷”“舊鑰匙”“墻”等隱喻無可奈何地曲折傳達人間的隔膜。
顧城(1956—1993)朦朧詩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隨父下放山東昌邑縣東冢公社五年。返京后做過翻糖工、搬運工等,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新西蘭,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后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重訪歐美,1993年10月殺妻后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作品,出版有《顧城詩全編》、長篇小說《英兒》,及散文集多部。
這首小詩由小巷,鑰匙,墻這樣三個象征性意象組成,構成一幅流動的畫面,象征抒情主人公“我”對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小巷“又彎又長”,象征著人生道路的曲折漫長,墻是“厚厚的”,象征著所遇困難的嚴重。但盡管如此,“我”畢竟“鑰匙”在手,不愁打不開人生之謎這把厚重的鎖,暗示著希望和對前途的自信。以上這些象征義是根據象征物,所固有的特性延仲出來的,這就使象征性意象的蘊含有了確定性。但這一切,都不是直接說出,而是由意象暗示出來的,意象的蘊含具有隱蔽的、含蓄的特點,因而其蘊含也有不確定性的一面,可以做多種解釋。即如這首小詩,也有人認為它是象征被歷史拋入黑暗,經歷過迷惘和失落的一代青年,現在已拿起鑰匙尋找自己的房間,尋找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位置。
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和家勝:《小巷》是典型的朦朧詩的代表作,是典型的瞬問感受的意象塑造。在《小巷》中,可以說是隱喻環(huán)境的閉塞,也可以說是隱喻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寂寞與孤獨,還可以說是隱喻人生事業(yè)和愛情的失落??傊?,該詩表現的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難被理解的情緒。(《詩歌的含蓄、朦朧與晦澀》)
昆明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系教授尹相如:優(yōu)秀的詩歌能夠產生出跨時代的共鳴,在于作品所表述的情感對應著人類共同的情感經驗。詩人置身于“又彎又長”、有著“厚厚的墻”的小巷當中,卻并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而詩歌中的“我”并不僅僅是詩人自己,它包括詩人所處的特殊時代里的一代青年,更包括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不懈追尋與探索的人。
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吳投文:(版本一)兩節(jié)中間的空白是一種意味深長的停頓與沉默,其中包含著詩人在尋找過程中豐富復雜的情感體驗,內心的困惑與茫然,堅定與從容錯雜在一起,把一個具有理性意識的探求者形象凸顯在紙面上,投射讀者的心里,顯示出豐富的詩意信息含量,形成一個類似于多重奏的主題。這樣,短短四句,格局雖小,但詩意與主題都顯得非常開闊,言有盡而意無窮,能夠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一首詩的三種寫法——談顧城的短詩〈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