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耶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寺廟的平面為橢圓形,按佛經(jīng)中的世界構(gòu)造進行了布局,似一長形院落,占地面積約2.5萬平米。桑耶寺是以古印度波羅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歐丹達菩提寺為藍本興建的,雖然后世因為火災(zāi)而多次重建,但建筑格局始終保持了初建時的風貌。
整個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經(jīng)中的"大千世界"的結(jié)構(gòu)布局設(shè)計而成,是依照密宗的曼陀羅建造的:烏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須彌山,大殿周圍的四大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太陽、月亮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兩殿,寺廟圍墻象征世界外圍的鐵圍山;主殿四周又建紅、白、綠、黑四塔,以鎮(zhèn)服一切兇神邪魔,防止天災(zāi)人禍的發(fā)生。圍墻四面各設(shè)一座大門,東大門為正門。
桑耶寺以金大殿(烏孜仁松拉康)為主體。桑那寺建筑規(guī)模宏大,殿塔林立,以金大殿(烏孜仁松拉康)為主體,組成一座龐大、完整的建筑群,總面積約2.5萬余平方米。整個寺院的布局,是按佛教想象中的“世界”的結(jié)構(gòu)設(shè)計而成,一般認為是以古印度摩揭陀地方的歐丹達菩提寺(飛行寺)為藍本;也有人認為,桑耶寺的建筑形式與佛教密宗的“壇城”(即曼陀羅)相似,是仿照密宗的曼陀羅建造的。位于全寺中心的“烏孜”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須彌山;“烏孜”大殿四方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兩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兩旁又建兩座小殿,象征日、月:主殿四角又建紅、綠、黑、自四塔,以鎮(zhèn)服一切兇神魔剎,防止天災(zāi)人禍的發(fā)生;而且在塔周圍遍架金剛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堅不可摧,此外,還有一些其它建筑,為護法神殿、僧舍、經(jīng)房、倉庫等。全部建筑又圍上一道橢圓形圍墻,象征鐵圍山,四面各開大門一座,東大門為正門。
桑耶寺的中心主殿是烏孜大殿,即祖拉廉:“其地基高厚而大,所備之原材料靜致完好,如同螺碗盛滿瑪瑙一般。”烏孜大殿大殿坐西朝東,高三層,建筑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式樣別致。每層殿堂的空間很高,一般在5.5—6米之間,而且第二、三層均在殿堂前建有低于大殿的寬敞陽臺,這即使大殿內(nèi)得到充足的光線,同時外觀也顯得更加壯麗大方。從遠外眺望,大殿似五層樓房,實際只有三層,這三層各屬不同的建筑風格。據(jù)有關(guān)文獻記載,“烏孜”大殿的建筑吸取了西藏、中國內(nèi)地和印度的構(gòu)造風格。
烏策大殿(烏孜仁松拉康)又稱多吉德殿,是寺中高大壯觀的建筑,總面積約8900平方米。大殿坐西朝東,外觀似有五層,內(nèi)部實際只有三層,每層的高度在5.5米到6米之間。殿堂的底層為藏式建筑,中層為漢式建筑,上層為印度風格,分別由三地的工匠設(shè)計施工,因此也有人把寺院稱作“三樣寺”。
白塔為四方形密檐式磚塔,8層,高約18米,建在大殿東南角,形制與北京北海的白塔略,皆用石塊、石板砌成,因塔體全為白色故名“白塔”。在塔基的方形圍墻上,立有108座小塔,塔身方形,在腰部以上逐層收分如階梯,上有覆缽形塔腹。但覆缽扁平而寬大,沒有龕門,寶剎上置十七環(huán)相輪。在轉(zhuǎn)經(jīng)道旁有十六羅漢石像,分別雕刻在邊長為0.74米的方形石板上,極為精致。
黑塔,7層,高約15米,建在大殿的西北角。塔形也很特殊,塔身如三疊覆鍋,剎盤上托寶劍。第二級相輪七環(huán),上即瓶蓋和寶珠。塔身為條磚砌成,全為黑色。
紅塔,16層,高約35米,建在大殿的西南角,造形極為特殊,塔身用磚石砌成,形方而實圓,狀如覆鐘,腰部以上呈環(huán)狀紋,上部為覆缽形塔腹,寶剎之上置兩段相輪,上為七環(huán),下為九環(huán),塔身為土紅色并泛有光澤。
綠塔,4層,高約10米,建在大殿的東北角,平面呈四方多角形。塔基甚高,沿階數(shù)級而達第一層,四面各有龕室三間,內(nèi)有塑像,每面都有明梯通往二層。二層每面只有龕室一間,亦各有塑像。第三層為覆缽形的塔身,上置相輪寶剎,剎身很長。相輪分為三級,每一級自方形托盤上置相輪九環(huán),中間一段為第二級,有相輪七環(huán),第三級有相輪五環(huán)。傘蓋上承寶瓶和寶珠。塔身為綠色琉璃磚砌成。磚為土加粗沙燒制,質(zhì)地堅硬,釉色蒼郁而富光澤,極其精美。
1、拉薩的西郊客運站坐往山南的班車到桑耶渡口下,需時3小時,票價27元/人。坐渡船到對岸,游客10元,藏民3元。再搭卡車或拖拉機或客車去到桑耶寺院內(nèi),一般3元。
2、拉薩及澤當每天早上都有班車直接經(jīng)過澤當?shù)拇髽蜷_到桑耶寺大院內(nèi)。拉薩直接到桑耶寺的班車,每天早上八點前在大昭寺廣場坐,早的六七點就有了,票價50元
煨桑節(jié)是藏族特有的宗教活動,一般在夏季五、六月舉行。藏族煨桑儀式一般在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婚喪嫁娶,旅途安全,祛病延年等場合舉行。煨桑的起源要追溯到古象雄時期,雍仲本教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從象雄到了工布(林芝),在這里初轉(zhuǎn)法輪,并傳下了煨桑的方法。
煨桑是藏族盛行的一種宗教儀式,用松柏葉、坎巴花、糌粑以香料點燃祭神?!吧!北疽鉃椤扒逑?、消除、驅(qū)除”等凈化之意。煨桑時,先將柏樹枝放置桑爐內(nèi)點燃,然后再撒上些許糌粑、茶葉、青稞、水果、糖等,后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煙火揮灑三次。煨桑者要口誦真言。經(jīng)上說,本尊護法等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只要聞到桑煙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語稱其為“智薩”(即食味)。所以僧俗民眾總是到寺院、山頂煨桑祭神,給神靈以供養(yǎng),給自己以精神解脫。
桑耶寺的宗教節(jié)日和宗教舞蹈非常古老。每年藏歷1月10日跳金剛神舞,11日跳經(jīng)藏會供金剛神舞。藏歷5月15~16日又跳金剛神舞,17日再跳經(jīng)藏會供金剛神舞。藏歷1月10日黎明,桑耶寺僧人和周圍群眾登上屋頂向東凝望,傳說這天蓮花生大師要騎著太陽的第一道金光重返西藏。接著跳金神舞,一千二百多年前桑耶寺的首建者藏王赤松德贊、大堪布菩提薩埵、密法師蓮花生的形象都要出現(xiàn)于舞臺,主角還有蓮花生的8個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