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江安竹簧),四川省江安縣傳統(tǒng)美術,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
江安竹簧工藝歷史悠久,明代正德年間即已達到興盛。1915年,江安竹簧作品《花籃》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優(yōu)勝獎,由此開始走向世界。江安竹簧制品有竹簧、竹筷、竹筒、竹根雕、竹編、竹裝修等七大類上千個工藝品種,其造型和雕刻既保留了中國書畫的筆墨神韻,又顯示出民族工藝的獨特技巧。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江安縣申報的竹刻(江安竹簧)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遺產(chǎn)編號:Ⅶ-46。
江安竹簧工藝歷史悠久,興盛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0)。其主要分布于江安縣江安鎮(zhèn)、怡樂鎮(zhèn)、留耕鎮(zhèn)、夕佳山鎮(zhèn)、萬里鎮(zhèn)、仁和鄉(xiāng)、底蓬鎮(zhèn)、紅橋鎮(zhèn)及長寧縣的萬嶺鎮(zhèn)、相嶺鎮(zhèn)、老翁鎮(zhèn)、下場鎮(zhèn),興文縣的五星鎮(zhèn)和瀘州市納溪區(qū)的上馬鎮(zhèn)等地。這些地帶溫暖濕潤,適宜竹類生長,豐富的竹資源是江安竹簧工藝產(chǎn)生、發(fā)展的經(jīng)濟基礎。
自古以來,江安人文薈萃,代有人出,蘇東坡、黃庭堅、范成大、楊升庵、巴金、曹禺等曾經(jīng)流寓江安吟詩作賦,著書立學,其遺風流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江安人。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是江安竹工藝發(fā)展的藝術源泉。
1988年在江安縣留耕鎮(zhèn)任家廟發(fā)掘的民間流傳明正德年間的竹公神像,經(jīng)專家考證為竹工藝匠人供奉的祖師偶像,證明明正德年間竹類加工業(yè)已很盛行。
修纂于清嘉慶十五年(1810)的《周氏族簿》記載:“道光三十年冬月(1850)……始作坊雕竹筷雕刻制作族人周其海收徒工八人……”竹筷作坊已形成竹筷雕刻工藝。
光緒十四年(1888),湖南人沈秉坤任江安知縣,帶來竹簧(翻簧)工藝品,江安縣人許昆山、蔣云成模仿學習,遂放棄其他手藝,專業(yè)制作竹簧工藝品,這是江安竹工藝作為專業(yè)技藝,從竹業(yè)中獨立的肇始。竹簧工藝品的行銷,刺激了竹工藝的繁榮、創(chuàng)新。
1915年,江安縣人蔡金山的竹簧作品“花籃”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優(yōu)勝獎,由此江安的竹簧工藝品逐漸走向世界,蜚聲海內(nèi)外。1917年,藝人鄒云森發(fā)明夾嵌培植凹凸竹材。1919年,藝人周少卿首創(chuàng)竹簧堆雕(多層浮雕)。
到清末民初,竹筷雕刻工藝已臻成熟,藝人用圓雕手法在筷頭上雕刻壽星、麻姑獻壽、財神、仕女、獅子、金瓜等,造型生動、手法嫻熟。
1920年,竹業(yè)作坊玉竹工廠創(chuàng)造烙印竹筷,致使竹筷手工業(yè)更進一步。1927年,民生輪船公司開通長江上游航線,在江安碼頭“遞瓢”,外來人員倍增。促使縣城的北門碼頭上,形成前店后廠,以竹工藝品、竹筷制作為經(jīng)營特色,以乘船過往旅客為購物對象的河街,日見繁榮。
20世紀30年代,中國翻譯家、文學家羅念生在散文《芙蓉城》里寫到,成都每年舉辦花朝會,集中展示四川省的花卉寶器,“有何首烏,有靈芝草,江安的竹器,精巧玲瓏”??梢姰敃r江安竹工藝的影響。1930年,僑商李靜謨等開始將江安竹工藝品運往南洋各地銷售。
《江安縣志》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之后,重慶“陪都各界慰勞盟軍委員會”,派員專程到江安采購竹工藝品,做禮物饋贈盟軍將士,以至所有作坊的成品被購買一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20世紀80年代,江安竹簧工藝進入轉(zhuǎn)折、復興期,曾獲國家、省部級獎項數(shù)十個,年產(chǎn)竹簧工藝品10萬件(箱),年產(chǎn)值500萬元,并遠銷中國內(nèi)外市場。竹簧工藝品銷往國內(nèi)10多個省市以及英國、美國、法國、蘇聯(lián)、日本、非洲各國、東南亞及港澳地區(qū)。
21世紀以來,在中國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竹文化節(jié)博覽會上,江安竹工藝作品共獲13項金獎。
江安竹簧經(jīng)過四百多年的發(fā)展,形成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江安竹簧產(chǎn)品,與木雕、石雕、刺繡這些古文化一樣,是民族精良的工藝珍品之一。它的雕刻藝術、造型藝術既保留了中國書畫的筆法神韻,又顯示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工藝技巧;它在內(nèi)容上追求立意構(gòu)思、傳神寫意,是文化和美學思想的反映,是民間審美體驗和審美情趣的自然流露。因而形成了中國民間工藝所共有的文化藝術特征。
2、江安圓雕竹筷,精巧玲瓏,鬼斧神工;煙熏皮雕,樸素天成;凹竹鏤空雕,巧奪天工,錦上添花;江安竹簧,中外馳名;江安竹裝修,“蜀竹秀美,工藝精巧”。形成了有別于嘉定、金陵、邵陽、黃巖等地的竹工藝,自成一格的個性特征。
3、江安竹簧藝人講求文化、藝術修養(yǎng),技藝凸顯“神”和“意”,傳承形式多為口傳心授,雖然廣納門徒,但其絕技、精髓嚴格“父傳子”或“父傳女”,促進“同門別派”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刺激了江安竹工藝的繁榮,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傳承性特征。
4、江安竹簧制品在較大程度上是因人們生活所需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從實用的食具、用具,到作為藝術品欣賞、收藏,都呈現(xiàn)于廳堂、閨房、茶館、酒肆、學府、官衙、廟宇、梵宮各個生活空間,并隨之發(fā)展而發(fā)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社會性特征。
江安竹簧是利用江安當?shù)厥a(chǎn)的楠竹(又名毛竹、貓頭竹、孟宗竹,屬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為主要材料,首先經(jīng)過不同的工序?qū)㈤裰瞥筛魇礁鳂拥呐吡?,如:竹筷胚料、竹簧胚料、竹雕胚料、竹裝修胚料等,然后將人物、山水、飛禽走獸、樓臺亭閣、文字等,或雕刻、或烙印、或鑲嵌,制作成集詩、書、畫、雕刻為一體的美術工藝品。形成了“竹簧”“竹筷”“竹雕”“竹裝修”等四大類別若干品種。
四大類別所用的相關器具、制品
1、竹簧的相關器具有煮灶、煮鍋、烘房、竹鋸、劈刀(雙手月亮刀或單手曲刀)、削刀、爐槽、烤架、壓板、木刨刀或平刨機;制品有模具、雕刻工具(見竹雕)、繪畫工具(毛筆、各色礦物質(zhì)顏料)、黏合劑、磨器(細沙、谷皮或拋光機)、漆(桐油或聚酯清漆)。
2、竹筷的相關器具有煮灶、煮鍋、烘房、竹鋸、開刀、方刀、圓刀、露曬架、曬臺、鍘刀。制品有雕刻工具(見竹雕)、印花鋼模、火爐、烙印架。
3、竹雕的相關器具有平口鑿、斜口鑿、U型鑿(又稱凹鑿)、挖刀、彎刀、三棱刀、刮刀。制品有煮灶、煮鍋、烘房、竹鋸、嵌口底使用的烏木、梨花木、磨器(細沙、谷皮或拋光機)、漆(桐油或聚酯清漆)。
4、竹裝修的相關器具有手電鋸、曲線電鋸、臺式電鋸、手電刨、切割機、卷尺、空壓機、旋切機、釘錘、電錘、電鉆、打釘槍、射釘槍等。制品有大煮灶、大煮鍋、烘房、竹鋸、磨器(細沙、谷皮或拋光機)、漆(桐油或聚酯清漆)。
四大類別的制作工序
1、竹簧。選取竹齡在5年以上的竹材,經(jīng)過鋸、煮、烘、劈、削、烤、壓、刨等6道工序后制成竹簧胚料,根據(jù)竹簧成品的規(guī)格要求造型,再經(jīng)雕、畫、粘、磨、漆等工序制成竹簧工藝品。
2、竹筷。分為雕刻竹筷和印花竹筷兩個品種。選取竹齡在5年以上的竹材,經(jīng)過鋸、煮、烘、開、方、圓、露、曬等6道工序后制成竹筷胚料,再進行雕刻或烙印。雕刻竹筷分為集圓雕、高浮雕、透雕為一體的精雕竹筷(龍鳳竹筷、含寶系鈴獅頭筷、空心麻花獅頭筷)和淺浮雕竹筷(金瓜、四言、單獅等)。印花竹筷,是先將文字圖案雕刻在鋼板上制成烙印鋼模,將鋼模放置火爐上連續(xù)加熱,然后烙印在“鍘過頭”(烙印前對竹筷胚料再一次加工的一道工序)的竹筷胚料上,制成印花竹筷。
3、竹雕。江安竹雕一般選擇1—2年的竹材、防霉防蟲、創(chuàng)意設計、雕刻、嵌口底、打磨拋光上漆等6道工序,歷時短則三月,長則一年半載方能完成一件作品。
4、竹裝修。將竹的全身(即:竹根、竹莖、竹枝、竹葉等)按美學原理設計,運用竹簧、竹雕、竹鑲嵌等技法在旅游景區(qū)景點、賓館飯店室內(nèi)進行的裝飾。室外將竹作為建筑建材使用。江安竹裝修分為頂飾、壁飾、屏風、地板、竹家具等品種。
歷史價值
江安竹簧歷史悠久,江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養(yǎng)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能工巧匠。他們將竹材雕刻制作出繁多的竹工藝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竹文化,悠久的歷史使江安的竹雕工藝馳名海內(nèi)外。其技藝口傳心授,代代傳承,對于研究這一區(qū)域當時的商品經(jīng)濟、文化藝術、生活習俗、對外交流等的發(fā)展和變化,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
江安竹簧自清末民初自成體系以來,即以其精細雅致的神韻,影響西南這一文化空間。江安竹簧體現(xiàn)江安竹工藝細致涓潔的質(zhì)感和獨特的個性魅力,體現(xiàn)其傳統(tǒng)文化和諧自然的特質(zhì)和人文精神,展示了中華竹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具有藝術價值。
科研價值
江安竹簧的防蟲防腐,是傳承竹工藝品的關鍵,其科學性表現(xiàn)于利用透析原理去除竹中所含的糖和蛋白質(zhì),達到防蟲防腐之目的,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實用價值
江安雕刻竹筷,是人民群眾之間饋贈的佳品;雕刻筆筒、帽筒,竹簧屏風、壁畫等器具,以形式高雅、圖像典雅,常為文人雅士所看重。江安竹簧體現(xiàn)鄉(xiāng)土民情,給人以心靈的慰藉,并與傳統(tǒng)審美趣味吻合,具有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特質(zhì),具有普遍的實用價值。
傳承狀況
江安竹簧工藝的傳承譜系在四五代以上,藝人年齡都已年過半百。江安當?shù)氐闹窕勺鞣惠^少,發(fā)展滯緩,舉步維艱。江安竹簧工藝日漸陷于瀕危境地,亟待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何華一,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竹刻(江安竹簧),申報地區(qū):四川省江安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安縣文化館獲得“竹刻(江安竹簧)”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竹刻(江安竹簧)項目保護單位江安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江安竹簧通過150余年的傳承,已歷6代。其中以清代劉子卿為首的致和工廠的“致和派系”,以清代周少清為首的玉竹工廠的“玉竹派系”,以清代王紹清為首的“王氏派系”和以現(xiàn)代賴銀章為首的“綜合派系”,這4大流派較為顯赫。他們有共同崇拜的祖師偶像——竹公神像,工藝技藝各有所長,從而構(gòu)成了江安竹工藝長盛不衰的獨特現(xiàn)象。
榮譽表彰
1915年,江安竹簧《花籃》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1956年,江安竹簧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上,獲二、三等獎。
1985年,江安竹簧在首屆中國竹制品展銷會上,獲信得過產(chǎn)品稱號。
1991年,江安竹簧在第二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獲銅獎。
1994年,江安竹簧在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中,獲二等獎。
2001年、2003年、2006年,江安竹簧在第三、四、五屆中國竹文化節(jié)上,共獲金獎13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