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粑的主要食材有兩種,一種是豬血,另一種則是糯米。豬血的營養(yǎng)價值是很高的,其中它的蛋白質含量對比豬肉來說也是毫不遜色的,并含礦物質元素鐵,使其具有補血的功效,被人們稱之為“液體肉”;而糯米健脾養(yǎng)胃,秋季食用效果最佳。用這兩種食材去做血粑的話保存時間會相對較長,口感極佳,營養(yǎng)價值頗高。
用料:糯米、粘米、黃豆、紅糖
做法:
1、粘米、黃豆、淘洗清潔,用水浸泡4個小時,磨成米和黃豆的混和漿備用。
2、糯米淘洗清潔泡4個小時,上鍋蒸至7、8分熟備用。
3、把打好的黃豆和粘米漿和蒸至熟的糯米加上適當?shù)募t糖一同攪拌勻稱,拌好今后搓成飯團,再用竹筍葉或大片的竹葉包起來,表面用繩索捆緊,放進蒸飯用的大木甑里上火蒸煮,十幾二十個小時以上,剝去竹葉就能夠食用了。
血粑是明代萬歷年間姑蘇遷入仁懷,苗族群眾殺豬祭祖時,有一個姓陶的婦女,誤將玉米面粉掉進豬血中。她遷就煮來吃,覺察味道鮮美,便用食糧面粉和豬血做成血粑祭祖和給在家吃。今后苗家便有了這類奇特的食物。從部份苗族群眾仍有用血粑祭祖的習俗來看,應該說此說是比較可托的。倘真云云,它已誕生了4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