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臺長城以"驚、險、奇"著稱,被稱為“長城之最”,是萬里長城里最著名的險段。司馬臺長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73年),是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修筑的,屬明代“九鎮(zhèn)”中薊鎮(zhèn)古北路所轄。明萬歷年間,又經(jīng)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和總督譚綸率兵進行了重點整修,極大地完善了防御體系。其山勢陡峭,地勢險峻,工程浩繁,易守難攻,風速較大。以水庫為界,以東的部分長城為東段長城,以西的部分為西段長城,徒步登上司馬臺長城東段第一個敵樓東一樓,在山下望司馬臺長城,只見它背倚藍天,橫亙東西,野云悠悠,極高極險。其山勢猶如人的手指并攏,呈雙向階梯狀。若從西面登上長城,側(cè)向看去,唯有一峰在上,仿佛只要奮力爬上,便可居高臨下。但一旦登上第一個峰頂?shù)臄硺?,轉(zhuǎn)身東望,卻又有一峰逼面。當?shù)巧系诙€山頭的敵樓,仰頭東望,還有更高一峰在上;而低頭下望,只見第一個山頭上的敵樓全被掩住,真?zhèn)€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钡巧系谒膫€敵樓,眼下開闊起來,遠處的村莊冒著溫馨的炊煙,顯得恬靜、悠然。長城上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敵樓,恰到好處地建立在各個制高點上,威風凜然,冷峻挺拔。整段長城,完美和諧,氣勢磅礴,處處顯示出它的巧妙、奇特、雄偉和壯麗。再看看連綿不斷的燕山山脈奔涌而起,疊起無數(shù)的奇幻;看著遼闊的華北平原無邊無際,一直鋪向目不所及的天邊,在這博大奇異的景色中,令人不由浮想聯(lián)翩。
司馬臺長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筑,蜿蜒曲折,驚險無比,尤其是天梯和天橋兩段,更是險中有險。天梯是單面墻長城,坡陡墻窄,最窄處不足半米,呈直梯壯沿山體上升,兩側(cè)更是陡峭懸崖,置身其上,俯首下望,令人目眩。天梯頂端,便是天橋,長不逾百米,寬只有一磚,約40厘米左右,兩側(cè)又是懸崖絕壁,令人不寒而栗,英雄氣短,游客把這兒稱作咫尺天涯。雖然名為天橋,但到這里的人們卻都說:"過橋難,難于上青天",這里可說是明長城中依山設險,險上加險的最險要地段之一。
是司馬臺長城又一特點,兩敵樓相距最近僅43.8米,最遠600米,一般都在100-------200米之間,若按當時明代筑長城的規(guī)定,每500米修敵樓一座的話,可見此段長城是一例外。全是指敵樓和城墻的建筑形式奇特多樣。從外觀來看,敵樓有單眼樓、雙眼樓、三眼樓、四眼樓和五眼樓,有單層樓,上下相通的雙層樓和三層樓。它們均為空心敵樓,大小不一、形態(tài)組合各異,是按駐軍的官銜等級,駐防人數(shù)以及地勢險要程度分別來建造的。從內(nèi)部結(jié)構來看,有磚結(jié)構、磚木結(jié)構、磚石結(jié)構﹔又有單室、雙室、多室之分﹔房間布局有"田"字、"井"字﹔樓頂變化多端,有平頂、穹窿頂、八角藻井頂、覆斗頂﹔就連門窗也新穎別致,有邊門、中間門、有磚券和石券,還有技藝精湛的雕花花崗巖石門。這是長城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體現(xiàn)為進可攻,退可守,步步為營的障墻。而小天梯上的障墻,可謂登峰造極,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內(nèi)從最頂上的障墻箭孔,一直可以通過所有障墻的射孔,到達最下的射孔,精巧之至,另人贊嘆。由此可以想象昔日戍邊將士苦戰(zhàn)御敵的戰(zhàn)爭場面。
構筑在溶洞上的長城,洞與城的巧妙組合,在整個明長城中絕無僅有,令人稱奇叫絕。
走京承高速至司馬臺出口2公里即到;或走101國道至湯河大橋(有司馬臺長城景區(qū)的牌樓很明顯)右轉(zhuǎn)8公里即到。距三元橋120公里。
東直門乘長途汽車乘坐980至密云終點站,過馬路轉(zhuǎn)乘去司馬臺的公共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