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月壇公園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南禮士路西,月壇北街路南。月壇原名“夕月壇”,是北京五壇之一,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帝王秋分日祭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諸星宿神祇的地方。鐘樓、天門、神庫等古建筑均保存完好。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月壇于1955年辟為月壇公園。
月壇原名夕月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末,祭祀夜明神的活動被廢棄,月壇遂成為駐兵場所。日本侵華期間,月壇內(nèi)外樹木基本被砍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幾經(jīng)修繕,于1955年辟為公園時只有60畝地,當年又征購了月壇南側(cè)一處私家果園60畝,并且修園路,安電燈,植樹蒔花種草,設(shè)廁所,建方亭,裝路椅,周圍群眾免費入園。形成了一處區(qū)域性公園。
1969年在公園內(nèi)建筑了電視鐵塔。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間,月壇的古建遭到嚴重損壞,兩座天門和幾處殿堂頂上的“獸吻”、“垂戧獸”被砸掉,銅鍋、鐵缸、大石屏被砸毀,明嘉靖九年(1530年)鑄的大銅鐘被送到冶煉廠,大部分壇墻被拆除用做私建房屋。所以壇南古建筑駐扎了警衛(wèi)部隊,使得古建得以保存,但皆已年久失修。
1978年“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后,月壇公園園內(nèi)重修園路,始設(shè)上下水管網(wǎng),開辟了月季園。地震期間被毀壞的綠地、樹木得到恢復和補充。1980年油漆了具服殿,1982年整修了鐘樓,重新安裝了屋頂?shù)亩撰F。
1983年月壇公園擴建,將南側(cè)原果園改建為新園,新建天香庭、爽心亭、攬月亭、霽月風光亭、夕月亭、嫦娥奔月等多處景點,并栽種名優(yōu)石榴樹20余個品種,近2000株。此外,在南北園之間長達146米的垣墻上,還建起了以詠月為主題的大型碑廊。碑廊石刻精選歷代著名詩人詠月的詩詞佳話,由當代書法家書寫,河北曲陽石工鐫刻制成。
1984年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在西南角修建月下老人祠,其內(nèi)有月下老人塑像及描繪月下老人神話傳說的大型壁畫。
1988年后,園內(nèi)又增添了電子游藝廳、碰碰車及電動玩具、游樂場、愛月泉舞場、樂園餐廳、婚姻喜慶系列服務(wù)部等服務(wù)項目,在東北角設(shè)集郵市場。
1991年2月,月壇公園正式售票管理。
2003年底,西城區(qū)政府于開始計劃對月壇公園進行整體改造。
2004年2月19日,月壇公園周邊環(huán)境整治工程正式列入2004年北京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主要整治任務(wù)是恢復公園古建筑風貌,對公園內(nèi)外進行綜合整治;拆遷整治范圍內(nèi)的部分居民和單位;完善文化和公共設(shè)施;進行道路整修和擴建。其中北園恢復古壇風韻,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特色;南園在保持壇廟風格的基礎(chǔ)上,以月文化為主題,改造成為具有中國古典山水風格的公園,并增加現(xiàn)代休閑功能。
2006年05月25日,月壇作為明至清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主要景點
月壇公園占地8.12公頃,分為南園和北園兩部分。 北園以紅磚綠瓦的古建筑和規(guī)則式的道路為主要特征;而南園則以山石水池、迂回曲折的園路組成一個自然山水園的格局。
具有古建風格的北園:
①月壇:月壇為一層,高1.50米,14米見方,面積196平方米。明朝嘉靖時壇面用白琉璃瓦,清乾隆年間壇面改砌以金磚。夕月壇東南西北四面建有石臺階,臺階均為六級。圍繞夕月壇的璇墻為方形,方壝墻周長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方壝墻覆黑琉璃瓦,方形壝墻正東建有三門六柱的欞星門,壝墻西南北各建一座一門二柱的欞星門。欞星門門楣、門閾、門柱是漢白玉石制成,配以紅色的欞星門。
②北、西二大門:各為3間,綠琉璃筒瓦歇山頂,磚砌拔券門,通面閾22米,通進深4.5米。朱紅墻壁,檐下彩繪旋子彩畫,木門飾九橫九縱門釘。
③西大殿:三間,懸山,綠琉璃瓦頂,通面闊15米,通進深11.5米。
④南大殿;三間,懸山,綠琉璃瓦頂,通面闊15米,通進深12.5米。
⑤四角攢尖亭:黃琉璃瓦頂,每面5米見方。
⑥西院東大殿:三間,懸山,每面11米見方。
⑦西院南大殿;6間,懸山,筒瓦頂,通面闊25.5米,通進深8.25米。
⑧鐘樓:一閥,通面闊17米,通進深14米。鐘樓兩層,綠琉璃筒瓦歇山頂,檐下彩繪旋子彩畫,通過內(nèi)部的券門可登上二層,二層原有一尊鑄造于明代的黃銅大鐘,高3米,重2噸多,后來移至大鐘寺保存?,F(xiàn)在鐘樓內(nèi)的大鐘是按照原來大鐘的形狀而復制的。
⑨具服殿:正殿三間,南向,單檐歇山頂,覆綠琉璃;左右配殿各三間,懸山頂,覆綠琉璃;具服殿外設(shè)宮墻,宮墻南有三座宮門,中門為磚石結(jié)構(gòu)歇山小頂過梁式過木方門,覆綠琉璃。
扣“月”主題的南園:
南園又名“邀月園”或“蟾宮園”。中部新建一組小園,由5開間油漆彩畫北房和游廊、花墻組成,院中植桂花,以取“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之意,命名“天香院”。內(nèi)有露天音樂茶座,播《月光曲》《春江花月夜》等名曲,開展“月光晚會”,夜有彩色音樂聲控噴泉,把人引入“溶溶月夜花千朵,燦燦花前月一輪”境界。此外,園內(nèi)還有200米長的大墻碑刻76塊,為現(xiàn)代書法家寫的歷代文人詠月的詩篇。南園東北角有種滿青松翠柏的小山,頂上建有敞堂,可供人們夏日登高納涼。西北角和南部也各有一丘,丘上各建一座彩畫古亭,名日攬月亭和霽月亭。登高舉目,可俯瞰全園。南山北麓有一玲瓏小橋,橋側(cè)有瀑布直瀉入池,池中雕一塑像,名“嫦娥奔月”。天香院南側(cè)有塊開闊的草壇,上面置有數(shù)只石質(zhì)玉兔,與天香院共寓意為人‘間“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