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官,前身是皇室太廟,太廟在明代供的是朱元璋、朱棣等人。1644年清兵入京后, 福臨稱帝,把他們先人的牌位從沈陽請到北京,供在太廟,將 明皇的祖宗牌位遷到今天的阜成門大街路北的"歷代帝王廟"里 去了。
辛亥革命后,當時按照"南北軍代表"制定的"清皇室優(yōu)待條件"規(guī)定,城內宮殿壇廟等應歸國家來管理,但包括太廟 在內的,一直到1914年,才將三大殿以南部分歸當時的北洋政府所管,不久,社稷壇改造為中山公園。中山公園開辟南大門 時,為了對稱,也在太廟南墻上開了一座門,即今天文化宮的正門,但是當時一直沒有開放。
1924年皇帝溥儀被趕走后,太廟開辟為"和平公園",不久 又被改為"故宮博物院分院",向游人售票開放。當時的人很少。 只有參天古柏,灰鶴飛翔,寂靜無聲。
勞動人民文化宮原為太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的宗廟。依據(jù)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規(guī)劃,與故宮、社稷壇同時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組成部分。 勞動人民文化宮占地19.7萬平方米。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四周圍以三道紅墻及層層松柏,襯托起金碧輝煌,錯落有序的建筑,營造出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建筑采用中軸對稱式布局,琉璃門、漢白玉石拱橋、戟門、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井亭、神廚、神庫、配殿依次排列于兩側。 亭殿(前殿)是皇帝舉行大祭活動的場所。三層漢白玉須彌座臺基,殿內地鋪"金磚",梁柱為名貴的金絲楠木,氣勢雄偉,比故宮的太和殿高2米,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象征。寢殿是供奉帝后神位之處。祧廟是供奉皇帝遠祖神位之處。 太廟是我國現(xiàn)存完整的、規(guī)模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是古代重要的宗廟建筑,堪稱"天下第一廟"。 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總理提議,政務院批準辟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毛澤東主席親書匾額,成為首都職工的學校和樂園。
勞動人民文化宮已經(jīng)成為全市職工的文化樂園,經(jīng)過逐步修繕,在這里開設了文化活動廳、職工大學、展覽廳、電影館、圖書館、棋藝室、體育場、劇場等,舉辦了各種類型的 技術學習班和講座,組建了美術組、攝影組、文學創(chuàng)作評論組、 詩歌創(chuàng)作組及工人業(yè)余藝術團體等各種文化團體,勞動人民文 化宮還根據(jù)季節(jié)的變化,多次舉辦了書市、燈市、文藝比賽等文娛活動,吸引著全市職工,推動了首都兩個文明的建設。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匾額由毛澤東主席命名并親筆題寫,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于1950年4月30日揭幕,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勞動人民的“學校和樂園”和中外游客旅游的勝地。
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優(yōu)美典雅的環(huán)境吸引著眾多的游人,藝術和教育培訓造就了大批人才,各種藝術演出和展覽也久負盛名,各種娛樂健身項目雅俗共賞,是休閑娛樂的極好去處,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成立,作為建國后的重大歷史事件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
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被全總評為全國示范工人文化宮。2002年3月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被評為北京市一級公園,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榮獲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文化遺產(chǎn)日組織獎。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自成立以來,成為首都乃至全國職工文化活動的中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培養(yǎng)了大批各方面人才。同時,作為黨和國家重大活動的重要場所,經(jīng)歷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文化宮正將太廟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且富涵文化價值的學校和樂園。
線路1: 從白石橋出發(fā),乘坐319(原320支)(北京西站-西苑),乘坐717(菜戶營-東北旺鄉(xiāng)),乘坐727(北京西站-清河營村),乘坐727(北京西站-清河營村),在木樨地換乘地鐵一號線(蘋果園-四惠東),抵達天安門東. 約11.74公里。
線路2: 從白石橋出發(fā),乘坐320(北京西站-西苑),乘坐特6(北京西站-韓家川南口), 從北京圖書館出發(fā),乘坐827(北京西站-善各莊),在軍事博物館換乘地鐵一號線(蘋果園-四惠東),抵達天安門東. 約14.56公里。
線路3: 從白石橋出發(fā),乘坐特5(北京南站-香山東路),在軍事博物館換乘地鐵一號線(蘋果園-四惠東),抵達天安門東. 約13.91公里。
線路4: 從白石橋出發(fā),乘坐105(白石橋-天橋),乘坐808(北宮門-石佛營),在西單換乘地鐵一號線(蘋果園-四惠東),抵達天安門東. 約12.1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