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塑又稱“粉塑”,是用煮熟的米粉團為原料,通過揉、捏、掐、刻等多種手法,制成各種人物、走獸、花鳥的民俗工藝。其作品大小不一,大的高達數(shù)米,小的只有二三厘米,大都用于喜慶節(jié)日和慶祝壽辰等。舊時,每逢夏歷二月十五日舉行攔街福,都要制作米塑大壽桃,壽桃面上除裝飾花鳥蟲魚形象外,其正背兩面,還塑有《三國志》、《封神榜》、《西游記》以及《水滸傳》的戲曲人物,形象逼真,色彩紛呈。
溫州米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素稱“百工之鄉(xiāng)”———溫州民間工藝園中一朵艷麗的奇葩。溫州民間有個習俗,每逢喜慶節(jié)日、婚喪嫁娶或慶祝壽辰,都要捏制米塑。據(jù)傳,這一習俗早在宋朝時就已出現(xiàn)。經(jīng)過千余年的傳承,米塑工藝流程日臻完善,與北方的“面塑”并稱為中國食品塑作工藝上的雙絕。
以煮熟的米粉團為原料,采取揉、捏、掐、刻、扮等手法,用多種色彩精制成人物、龍鳳、花鳥、走獸等工藝品。正背兩面還常塑有《三國志》、《封神榜》、《西游記》、《水滸傳》的戲曲人物,染上色彩后,惟妙惟肖,讓人真假難辨。與北方的面塑不同,溫州米塑大小不限,有的高達數(shù)米,防蛀和保存的難度極大。
傳說孫武用米做成蟠桃狀充壽桃為母親做壽是米塑工藝的開始。溫州米塑歷史悠久,而據(jù)記載,溫州捏制米塑的民間習俗早在宋朝時就已出現(xiàn),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多用于壽慶、婚嫁、筵席、禮佛等場合。重陽糕上更不可少。尤其在農(nóng)歷三月“攔街福”壽桃山上,眾多米塑戲劇人物風姿各異,情韻生動。米塑《濟公斗蟋蟀》,神形兼?zhèn)?,妙趣橫生,展出時轟動鹿城。溫州米塑藝術家邵永桂還應邀赴日本作現(xiàn)場藝術表演,頗受贊賞。
米塑,是民間流傳久遠,頗有地域特色的捏塑藝術,人物走獸,花果草木,形象逼真,獨具神韻。因其取材于用粳米做成的饃糍而名曰米塑。它主要用于嬰孩“百廿日”、“周歲”,老人做壽以及喪葬祭祀等等。
米塑作品主要靠手工將饃糍(或面粉)和以顏料揉捏而成,但細微之處,如人物的五官、衣褶,花卉的蕊、瓣、枝、葉等等,則用骨制的形狀不一的小刀具雕鏤、裝點。塑后,涂上麻油(無色透明),使其更顯得流光溢彩,引人入勝。
一般用于嬰孩“百廿日”或周歲饋贈族親鄉(xiāng)鄰的米塑比較簡單,每個饃糍做就的小壽桃上襯以捏塑的紅花綠葉(尤以牡丹花為多),故小壽桃又稱花桃。但往昔一些殷實人家,每逢外甥周歲時,除了送上一百或數(shù)百個花桃外,還要加送一對米塑龍鳳桃(每個需用五斤米左右),玲瓏剔透的“八仙”塑像分插在龍?zhí)液网P桃上(一邊四個人物),頗具對稱和諧之美。?
米塑中的大壽桃和“路頭祭”,最能顯示米塑藝人的高超技藝。往昔一些老人做壽時,做一個大壽桃得用上百來斤米。要做這樣的壽桃,先要做一個桃形的木質(zhì)骨架,上設梯形的五級臺階;大壽桃分為五段制成,依次疊上去,而每級臺階又排列著很多小壽桃,上插戲曲人物,高低參差,頗為壯觀。一般頂層為福、祿、壽、禧(人物),往下一層為“八仙”,再往下幾層是《西游》、《三國》、《水滸》等戲曲人物,多者達百余個,每個身高十一、二厘米,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奥奉^祭”是老人喪葬時由女婿出錢請藝人捏塑的祭品,待葬后“回靈”時,擺在路口拜祭先輩。十余只盛著泥巴的木制大盆陳列于大木桌上,上插“二十四孝”人物和其他戲曲人物,下首擺著蘋果、梨子、桔子和鯧魚、墨魚等米塑祭品,引來人流如潮,個個伸頸踮足觀看。?
米塑技藝頗為出色的有滬山的姜云亭先生和瀆浦的章明芳,都已作故。但他們的晚輩對米塑仍是情有獨鐘,還在繼承著這一技藝。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民俗的變易和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除了嬰孩“百廿日”、“周歲”仍沿用花桃饋贈外,高雅技藝的米塑已屬鳳毛麟角。
米塑是溫州獨有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與北方的“面塑”堪稱中國雙絕。
米塑以熟米粉團(溫州方言叫“饃糍”)為材料,摻以不同顏色,或配以紙藝、筆墨等,在竹條或平板上塑造成各式各樣的造型,包括:戲劇人物、花鳥、瑞獸、海鮮等等。
米塑多用于壽慶、喜慶、賀禮、祭禮等場合,主要包括:
①金杏子,用于慶祝小孩四個月,內(nèi)容包括花鳥魚蟲、蔬果禽珍;
②對周桃,用于慶祝小孩周歲,內(nèi)容同上;
③生日壽桃,用于祝壽,內(nèi)容同上;
④龍鳳桃,用于祝壽,內(nèi)容包括龍和鳳,可以搭配到生日壽桃里;
⑤茶盤斛,用于祝壽,將桃和瑞獸頭堆成塔狀,插以戲劇人物;
⑥斛,又稱大壽桃,用于祝壽或地方賀禮,插以百余個戲劇人物,組成各種戲劇實景,并配以紙扎藝術。
⑦祭禮用品,用于佛前供奉,內(nèi)容包括八蠻(“八蠻”是指在溫州一帶流傳的八種瑞獸,各地略有不同,多指:獅子、麒麟、大象、四不象、獨角獸、老虎、金錢豹、梅花鹿)、海味、戲劇實景。
米塑是一門綜合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融合了雕塑、戲劇、紙扎、剪紙、書法、繪畫等藝術,并且需要通曉民俗民風、傳統(tǒng)故事、吉祥紋飾。在技巧上講究盤、搓、塑、貼、扮、捏、掐、刮、挑、戳、剪、刻、畫。
米塑還在溫州民間廣為流傳。
王錦榮出身于溫州米塑世家,受其祖父和父親的熏陶,7歲開始學藝。有著幾分米塑天賦的王錦榮通過幾年的刻苦學藝,14歲就能獨當一面,捏出來的米塑受人好評。后來,他做過裁縫、彈過棉、打過鐵、剃過頭、補過缸等等,這些豐富的生活閱歷,加上又不斷從國畫和現(xiàn)代雕塑中汲取營養(yǎng),使王錦榮的米塑技藝突飛猛進,先后創(chuàng)造了多個米塑的“全國之最”,其中立體花色冷盤為國內(nèi)填補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