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棲山一帶,氣候濕潤、四季分明、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在地質(zhì)史上沒有受到第四紀冰川的襲擊,因此這里成為典型的亞熱帶中南緣植物分布區(qū)域,保留著許多原始狀態(tài)的森林。區(qū)內(nèi)有七個中亞熱帶植被類型、24種群落、高等木本植物631種。有大面積的常綠闊葉林,天然杉木闊葉樹混交林,毛竹林和紅豆衫、柳杉大樹群。
特別是毛竹,有2萬多畝。閩西客家人最早來到龍棲山開發(fā)利用毛竹。以春筍為原料制造的毛邊紙稱為“西山紙”,商號“大廣紙”是這里古老的名產(chǎn)。
西山紙,細膩柔韌,潔白如雪,書寫清晰,呈現(xiàn)出獨特的文化魅力,其吸水性強,色澤穩(wěn)定,其選料考究,紙面少疵,吸水性強且久不變形不腐不蛀,有“紙壽百年,玉潔冰清”“西山玉紙”之譽,既可用于修復、印刷古舊書籍,又可用于書法、裝裱,極具古色古香的意韻。
西山紙完整地傳承了蔡倫造紙工藝,它取材于龍棲山的上等原料--嫩毛竹,故西山紙也被稱作“竹紙”。西山紙制作工序十分繁復,需經(jīng)砍嫩竹、斷筒、削皮、撒石灰、浸漂、腌漬、剝竹麻、壓榨、匕槽、踏料、耘槽、抄紙、干紙、分揀、裁切等28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須精工細作。
1、石灰浸竹
每年谷雨至立夏期間,紙工們上山砍嫩竹。將嫩竹斬成近2米長2厘米寬的柵子,捆束成把。放入湖塘,在每一層柵子上撒一層石灰,灌水浸塘。
2、剝竹麻
兩三個月后,待柵子熟透變黃,糜爛,紙工們?nèi)〕鲋窳舷磧簦俜胚M湖塘,引來泉水漂洗。接著將竹料剝?nèi)ブ窆?jié)和內(nèi)外兩層皮,放入竹料槽內(nèi)。
3、踩料
踩料是造紙中最為辛勞的一道工序,紙工兩人一組,光著腳,手握吊索,反反復復,把竹料均勻地踩成細致的紙漿。紙漿通過管道進入紙槽,兩位紙工配合協(xié)調(diào),手持一塊抄紙簾放進紙槽,蕩料入簾,提起,簾子濾去水,只留下一層薄薄的紙漿。把紙漿翻轉(zhuǎn)倒扣在木板上,揭起簾子,就分離出一張濕紙。
4、抄紙
經(jīng)過抄紙,一張張濕紙厚厚地疊在粗重的紙榨上,被榨去了水分。隨后,紙工還得用鉗子從紙頭處將粘連在一起的濕紙一張張鉗開。
5、焙紙
最后,一張張濕紙被送到焙紙房,焙紙工用刷子把墻刷濕,按順序?qū)窦堎N在焙壁上,待焙干,又一張張揭下。干紙齊齊碼在一起,裁切勻稱。等這最后一道工序落幕,冰清玉潔的西山紙才算正式出爐了。
“西山紙”的輝煌期出現(xiàn)在民國時期,百余家作坊年產(chǎn)紙5萬余擔,為閩省之最。
20世紀30-40年代的抗戰(zhàn)時期西山紙被大批調(diào)到永安印刷“中央日報”,紙質(zhì)大大超過當時重慶的“中央日報”。20世紀50年代的解放初期西山紙大量出口東南亞,為國家爭取了不少外匯。
20世紀70年代,中央政府對龍棲山的西山紙實施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西山紙亦作為《毛澤東選集》、《毛澤東詩詞》線裝本的專門用紙,而廣為人知。僅僅用于《毛選》的西山紙,就達640多噸。
到20世紀80年代,當?shù)卦旒堊鞣簧杏?/span>60多家。
到2006年,龍棲山造紙作坊是將樂僅存的一家。作坊位于龍西山自然保護區(qū)的竹海深處。一間大屋是工場,連通隔壁的烘焙房,外面則是浸塘和碾槽。1998年,該造紙作坊劃歸龍西山自然保護區(qū)管理,作為一個景點對外開放。
到21世紀初,該手工造紙作坊日產(chǎn)10刀共計2000張“西山紙”。
2005年10月31日,將樂西山造紙技術批準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批準文號閩政文[2005]495號。
2008年6月14日,西山紙竹紙制作技藝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編號Ⅷ-71。
“西山紙”產(chǎn)地位于福建省將樂縣龍棲山,據(jù)《中國書法工具手冊》記載,將樂是中國最早生產(chǎn)毛邊紙的地方之一。龍棲山造紙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宋代。當時福建竹紙還沒有出名,北宋蔡襄在福建為官時禁用竹紙,只因“訴訟未決而案牘已零落”。至南宋,竹紙質(zhì)量始優(yōu)于他省。藏書行家都知曉,福建建陽麻沙本的紙張,均采用邵武、三明、延平諸地所產(chǎn)之竹紙。而建陽在南宋時期一躍成為中國三大刻書中心之一。
清人郭柏蒼的《閩產(chǎn)錄異》說,將樂紙以楊家山的京紙和龍棲山的西山紙最好。西山紙柔韌細膩,色白如雪,久置不腐。據(jù)傳,《四庫全書》刻印之時,清廷曾派員往將樂縣購買龍棲山所產(chǎn)之西山紙,專為刻書之用。古時候亦有“西山紙貴”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