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嘉祥石雕),山東省嘉祥縣傳統(tǒng)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
嘉祥石雕是山東省嘉祥地區(qū)流傳的一種傳統(tǒng)雕刻藝術。嘉祥石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這一點可由出現(xiàn)于嘉祥地區(qū)的東漢武氏墓群石刻、隋開皇三年隋碑、五代后唐時期石佛及清代乾隆御碑等歷代石雕石刻珍品得到具體證明。嘉祥石雕在造型上逼真,手法上圓潤細膩,紋式流暢灑脫。嘉祥石雕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圓雕、浮雕、透雕、線雕、平雕、影雕等。?
2008年6月7日,石雕(嘉祥石雕)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編號Ⅶ-56。
嘉祥石雕起始于漢初。漢代以來,嘉祥地區(qū)的民間匠人就以天青石雕刻碑文、龍鳳、雄獅、牌坊等,作品質樸勁道、靈動而富有神韻。
魏晉南北朝時期,陵墓石雕再次走向繁榮,墓前多放置石麒麟。嘉祥麒麟藝術似從此時發(fā)展起來,或者年代更早。
嘉祥石雕興盛于隋唐。隨著歷史的推移,嘉祥的石刻藝術不斷演化和發(fā)展,隋唐時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嘉祥天青石本身適于案頭雕刻,或寺廟之中佛像的雕鑿。隨著佛教文化在中原大地的盛行,嘉祥石雕逐漸由浮雕轉向圓雕,技法也由平刀塊面轉向圓刀細琢,作品也逐漸擴散到周邊更廣闊的地域。隋唐時期嘉祥石雕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現(xiàn)仍存在嘉祥周邊的一些祠堂、廟宇中。疃里鎮(zhèn)的隋碑,刻石形式和構圖手法都異于成于漢代的武氏墓群石刻。隋碑的頂端利用半浮雕形式刻著二龍盤柱,正面二龍之間刻著“大隋開皇三年十一月丙申”及碑文300余字,字跡清晰可見,而背面雕刻的全是石佛、飛天、石獸等。
宋元時期,隨著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嘉祥石雕進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居民生活使用石雕品類逐漸增多。金代末期建造的金宣武將軍、騎都尉劉寬的陵墓,墓前有石坊兩座,翁仲、石羊、石虎、石馬各四尊,是嘉祥規(guī)模較大的一組古代陵墓作品。
明清時期,嘉祥石雕的雕刻手法趨向簡潔,刀法更加圓滑。很多作品在建筑上得以體現(xiàn)。明代建筑群——宗圣廟的石刻藝術精華,突出反映在宗圣殿的周圍石柱上。石柱八面,每面都刻著形態(tài)各異的花卉和動物,諸如二龍戲珠、荷花、菊花和牡丹等,刀工細致,構圖飽滿,錯落有致。成于清末的疃里鎮(zhèn)后賈村的九成宮碑、黃浦碑及蘭亭序碑,以及1929年刻成的青山寺惠濟公大殿前的龍頭碑,高雅、精美、凝重、睿智,既不失漢魏的粗獷氣魄,又承啟隋唐豐滿莊重優(yōu)美的造型,構思巧妙、刻藝較高、自成一體,已形成嘉祥石雕獨特的風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革開放之前,石刻藝人收入低,只有少數(shù)作品存世,少數(shù)家庭作坊式生產(chǎn),品種單一,藝術水準不高,保存了古樸而鮮有創(chuàng)新。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后,嘉祥石刻藝術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藝術特色
嘉祥石雕在造型上逼真,手法上圓潤細膩,紋式流暢灑脫。嘉祥石雕的傳統(tǒng)作品題材相當廣泛,包括神話故事、飛禽走獸、歷史故事、名勝古跡、古今人物等上百種內容。同時,嘉祥石雕造型美觀、風格獨特、紋飾清晰剔透,生動逼真;刀工具有精致細膩感。
技法
嘉祥石雕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圓雕、浮雕、透雕、線雕、平雕、影雕等。嘉祥石雕具有典型的中國北派石雕藝術風格,崇高威嚴、古樸渾厚,線條剛直簡潔,人物造型凝重、端莊,石獅表現(xiàn)出一種雄健的氣魄,麒麟體現(xiàn)出安詳端莊的仁獸特色,石牌坊巍峨宏偉、精致秀麗。
嘉祥石雕以天青石為主要雕刻原料,輔以大理石、花崗石、漢白玉等石料。
嘉祥石雕的工藝流程是:根據(jù)客戶需要創(chuàng)作泥塑小樣,做泥塑大樣,翻制石膏大樣,根據(jù)成品尺寸選石材,雕刻制作。
雕刻制作的程序是:
第一步,開荒。將粗坯鑿去多余部分直到初具輪廓的過程叫“開大荒”。進一步打出體面結構和基本形的過程叫“開中荒”。一般打到離形體約一厘米左右時叫“開小荒”。三者在整個雕刻過程中交替進行,開荒中除掉的多余材料叫“荒料”。所使用的工具,一般用大小尖耋子、石鋸、雕刻機等。
第二步,打細。即將“開荒”后剩下的多余部分去掉,重點刻畫形象和找準形體的起伏結構等細微變化,是對作品進行藝術處理的重要階段。所使用的工具一般是齒鑿、平鑿和石銼,有的作品還需要跺斧、花錘等。
第三步,打磨。即在經(jīng)過打細的石雕上,用研磨材料進行打磨、拋光,以獲得石材所特有的材料美,使作品增添光彩。但不是所有石雕都需要這一工序。石雕打磨常用材料有砂輪、水砂紙和氧化鉻、鋁拋光膏(粉)。熟練的雕工制作熟練的作品不需創(chuàng)作、翻石膏樣等工序,可對選定的石材直接按市場需求進行雕刻。
嘉祥石雕作品分為人物塑像類、動物類、建筑類、園林類、裝飾類、工藝品類、生活類等類別,以傳統(tǒng)作品為主,以現(xiàn)代作品為輔。大型雕塑作品主要包括人物塑像、麒麟、石獅、石塔、石亭、龍柱、牌坊等。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武氏墓群石刻及歷朝歷代的一些石雕藝術作品記錄了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和社會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內容,為研究了解當時的社會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嘉祥石雕雕藝不錯,風格奇異,是歷代官府向朝廷進獻之貢品。嘉祥石雕精品眾多,雕刻技法獨特,是中國石獅和漫畫石刻的發(fā)祥地。
傳承狀況
受現(xiàn)代文明的影響,嘉祥石雕的傳統(tǒng)工藝內涵逐漸衰減,導致石雕作品藝術面貌也不斷變異,如不及時搶救保護,這一歷史悠久的優(yōu)秀民間工藝將面臨消亡危機。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嘉祥縣文化館獲得“石雕(嘉祥石雕)”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石雕(嘉祥石雕)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嘉祥縣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嘉祥縣圖書館、嘉祥縣文化館)。
社會活動
2004年9月24日至26日,由山東省文化廳、山東省旅游局、濟寧市人民政府主辦,嘉祥縣人民政府承辦,以“千古藝術絕唱,中華石雕盛典”為主題的2004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jié)已經(jīng)舉行。節(jié)日上展出了嘉祥石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