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正寧黃帝陵,有諸多史料記載,如《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當時的羅川縣就是現(xiàn)在的正寧縣。
現(xiàn)存正寧縣博物館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載:“茲縣(隋羅川縣,今正寧縣)據(jù)羅川之上游,實彭原之屬邑,氣象蔥蔚,……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穡之事。
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xiāng);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薄败庌@師廣成于前,夏禹尊子于后?!边@里所說的“軒丘”就是羅水上游的橋山,因為有(音橋)氏而得名。子午山也稱子午嶺,即《史記·五帝本紀》所說“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慶陽知府趙本植修纂的《慶陽府志》載:“黃帝陵在羅川縣城東子午山旁。”民國14年(公元1925年),正寧縣知事蘇紹泉修纂的《正寧縣志》記述得更清楚:“黃帝陵在縣東南湫頭鎮(zhèn)東北西頭村之橋山,當谷一峰聳起,草木蔥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鐫字:黃帝葬衣冠處?!贝它S帝冢,正是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于橋山的地方。
《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币呀浾f得非常清楚,當時的羅川縣就是現(xiàn)在的正寧縣?,F(xiàn)存正寧縣博物館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載:“茲縣(隋羅川縣,今正寧縣)據(jù)羅川之上游,實彭原之屬邑,氣象蔥蔚,……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穡之事。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xiāng);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薄败庌@師廣成于前,夏禹尊子于后。”這里所說的“軒丘”就是羅水上游的橋山,因為有(音橋)氏而得名。子午山也稱子午嶺,即《史記·五帝本紀》所說“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
年(公元1925年),正寧縣知事蘇紹泉修纂的《正寧縣志》記述得更清楚:“黃帝陵在縣東南湫頭鎮(zhèn)東北西頭村之橋山,當谷一峰聳起,草木蔥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鐫字:黃帝葬衣冠處。”此黃帝冢,正是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于橋山的地方。
為什么叫“黃帝?!?,而不叫“黃帝陵”呢?《水經注》說:“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在秦代以前,人們稱黃帝的墓地為冢。
張耀民,甘肅寧縣人,1958年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曾在西北師大、慶陽師專(現(xiàn)隴東學院)等單位工作,教過古漢語、漢文字學等課程。已發(fā)表和出版有關慶陽古代歷史的文字約80萬字。并參與了《慶陽地區(qū)志》的纂修和點、校,整理了明、清《慶陽府志》。1993年退休。
我們見到老人時,他正臥病在床。但當我們說明來意后,他有些激動,堅持下了床,用他濃重的方言,向我們敘述并揭開了縈繞華夏歷史近千年的一段迷霧。黃帝陵在今甘肅正寧。
張耀民先生向我們簡潔地表述了他的研究和觀點。在上世紀90年代,他已在《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甘肅社會科學》等學術刊物發(fā)表《黃帝冢原址考》系列文章多篇,詳細地研究和論證了黃帝冢在今甘肅正寧縣五頃塬和二頃塬的接合部,并經實地考察,按照史載確切地找到了黃帝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