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江西廬陵有一個名叫胡安道的,在朝廷做刑部秋官。此人機智善謀,審案公正,鐵面無私,賞罰分明,故有第二個包公的美稱。微宗皇帝龍顏大悅,就將宮廷的一面銅鼓賜給了他。
這個銅鼓十分精致,鼓兩面刻著花紋,鼓邊(鑄)有小點,還有四只提耳。銅鼓有七寸多高,磨盤一樣大小,重二十五斤,輕輕一擊,聲如琴瑟,猛一重擊,聲如洪鐘。人們都說這是一件吉祥器物,加上這個銅鼓經過皇上加封,所以它就更是一件寶物了。
后來,胡安道年老卸職,回到家鄉(xiāng),把這個銅鼓也帶回家鄉(xiāng)。全族的人聽到這個喜訊后,大禮迎接把銅鼓掛在宗祠里,頓時滿堂金碧輝煌,光彩奪目。這樣一來,可驚動了三村九姓,前來觀看的人絡繹不絕,胡氏宗祠被擠得水泄不通,好不熱鬧。
胡安道說:這是一件寶物,“寶不露白”,不能隨便掛在祠堂里,萬一壞人盜去,豈不成了“無妄之災”。大家一聽,認為言之有理,就同意將這個銅鼓收藏起來,后來,鄰村見銅鼓被藏起來了,既見不到鼓樣,也聽不到鼓聲,他們就仿照銅鼓的樣式,做了一個牛皮鼓,形狀一模一樣,敲起來聲音洪亮悅耳,于是就把它掛在祠堂里做為堂鼓,如遇急難之事,堂鼓一敲,全村的人都聚攏起來。
后來慢慢演變,越用越廣,逢年過節(jié),婚喪慶典,擂鼓三通,氣氛濃烈。舞龍燈,打獅燈,也擂鼓助興,成為民間不可缺少的一種樂器,一直沿用至今。
無論是在熱鬧的廟會或是過年過節(jié)的慶典上,常會看到圓圓胖胖,有著紅色鼓身,演奏起來氣勢驚人的中國大鼓,在許多傳統(tǒng)打擊樂器里,這也是一般民眾最熟悉的鼓類打擊樂器,而這種鼓其實有個正式的名稱叫做大堂鼓,是堂鼓的一種。
大鼓分為很多種,要用到的紅鼓定制通常只要以下三種:大大鼓、締大鼓平和眮小鼓,平常稱為大鼓,中鼓和小鼓。大鼓上有一根肩帶,打鼓時斜背在左肩,鼓面斜向上,以右手持棒伐鼓。
首先要看材質。制鼓工藝包括選材、刨板、鉚接、箍緊、蒙牛皮、釘竹釘、打底及上漆等十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紅鼓定制的材料十分講究,鼓身要選用堅硬的楊木、桉木、苦楝木等。
然后,開始做鼓面。鼓面必須是老水牛的鮮牛皮,皮子的韌性、厚度要適中,并要經過嚴格的除臭處理,否則制作好的鼓會有異味。鼓皮蒙好之后要用大木錘反復地錘,目的是讓皮子繃緊,確保紅鼓定制的音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