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儺面具的完成,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從選料到打粗胚,細胚,磨光,然后上色,儺舞面具作為表演藝人用的一種道具,要求質量很高,大刀闊斧先把大比例的雕好,雕好了以后感覺大概的比例出來了,然后從大刀改用小刀,小刀就進入細部刻畫,細部刻畫就是準確地把眼睛的形象,鼻子的形象進一步刻畫,刻畫這些關系以后,感覺符合人物的特征,接下來就是比較準確地把精細的地方用再小一點的刀刻畫出來。最后是打磨,把它磨得細膩光滑,然后就上色,根據不同人物特征和要求進行上色。
南豐儺面具的獨特之處,在于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的剽悍、猙獰、和藹、慈祥等性格的形象塑造,賦予面具以生命力,形象地刻畫出各類人物的喜、怒、哀、樂。
黃國強,1969年1月出生,江西省南豐縣琴城鎮(zhèn)橋背村人,2017年6月13日至19日應文化部邀請出訪斯里蘭卡進行非遺文化交流(現(xiàn)場木雕),江西省民間工藝美術師,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撫州市代表性傳承人。黃國強生活在藝術之鄉(xiāng),從小就耳濡目染,對儺文化有很大的興趣,1990年開始拜張宜祥大師為師,學習雕塑,通過多年的摸索與參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術風格和造型藝術。1997年至今一直從事木雕、泥塑等雕塑創(chuàng)作,并創(chuàng)建國強木雕室,是舒家第十五代傳承人,授徒9人。
黃國強曾參加省首屆民間工藝美術精品展分別榮獲一等獎、二等獎、優(yōu)秀獎,2013年《樂在其中》獲省工藝美術杜鵑獎銅獎,2014年《東方的太陽》獲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獎優(yōu)秀獎,2017年《開山》榮獲市總工會職工技術獎銅獎,同年獲市五一勞動獎。2018年榮獲撫州市首屆“贛撫工匠”稱號,同年榮獲江西省贛鄱工匠中的“能工巧匠”稱號,2018年榮獲“江西省工藝美術家”稱號,2019年《鐘馗》獲慶祝中國70周年獎銅獎,同年被評為撫州市第二屆突出貢獻人才。2020年被評為全國勞模。
2010年6月,南豐儺面具雕刻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豐儺面具雕刻產生于漢朝,發(fā)展于唐宋期,繁榮于明清期,雕刻藝術流傳至今。南豐儺面具與南豐儺舞密不可分,南豐儺舞,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每逢春節(jié),初一“起儺”,走村串戶,娛神娛人,元宵后“收儺”。期間,儺班藝人沿襲古禮,舉行驅鬼逐疫儀式,祈禱五谷豐登、人畜興旺。鼎盛時期,南豐縣有儺班160多個,2000多名藝人。南豐儺舞從遠古走來,在一代代傳承人的執(zhí)著中,從深山走出國門,從村社走向大眾,古老的舞蹈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南豐儺舞的表演離不開儺面具,儺面具作為神靈的載體,在當地有“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的說法,儺面具雕刻,也由此成為一門古老的民間雕刻藝術。儺面具最早起源是一種圖騰文化,先民對圖騰的崇拜衍生到祭祀時候帶上面具,慢慢跳這種舞蹈。通過這個舞蹈,用來驅邪,祛疫,希望能夠保護平安,乃至于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