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竹編特色在于選材嚴格,做工精良,工藝精湛。薄薄的竹子,在篾匠師傅的手中,連剝十幾層,薄如蟬翼;那一寸寬的竹子,可連劈幾十根竹絲,細如秀發(fā)。那又細又薄的竹絲纏繞在手上,上下翻轉騰躍、得心應手。篾匠師傅采用垂直經緯編、六角六方編、三角眼編、虎頭眼編、多邊錢眼編、轉角立體編、回旋還原編、點綴裝飾編等各種編法,長長的竹絲瞬間就組成了各種圖案,讓你看得眼花繚亂。蝦籠上編織凸現(xiàn)的蝦,蝦須微擺,勢欲跳出;用漂白篾、彩色篾編的花籃、花瓶、果盤、餐具,有鏤空的、烙花的、烤花的,都顯得典雅秀麗,異彩紛呈。
1、選料放料
選料主要是看竹子的生長年齡,新竹不可用,竹齡得在3年以上方可。放料,一般按“一尺打六寸”的基本算法來進行。
2、篾料處理
這一步也就是將放好的竹料,經過處理之后成為可用的篾絲、篾片。劈篾,是頭一道工序。用劈刀將竹料上竹節(jié)部位處理平滑之后,便可根據(jù)需要下刀劈竹,講究的是“劈篾不要高,一寸劈三刀”,手和刀要始終在一線上,且用力要均衡,否則便會歪刀,料就作廢了。揀篾,為第二道工序。用揀刀將篾絲和篾片加工成同一規(guī)格的凈料備用。接著是刮篾,用刮刀將篾絲、篾片刮去粗糙部分,使之光滑順溜、厚薄均勻。為了防蛀、防霉,就必須進行第四道工序:煮篾。
3、編織加工
運用各種編織技法,將篾絲、篾片加工編織成為一件一件的日常用品和工藝品。
據(jù)靖江縣志記載:“民國5年(1916年)創(chuàng)辦乙種工業(yè)學校于學宮內,招染織科1班,翌年增設藤竹科?!边@藤竹科的教學內容為藤竹編織,是靖江最早的職業(yè)學校。這一專業(yè)的設立,說明了在差不多百年前,靖江的竹編技術和竹編產品均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民國初年靖江從事竹編的藝人大概有2000之眾。藝人們從最初的師徒相授的傳統(tǒng)模式,走進了職業(yè)學校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技能學習。當然,主要是加工編織一些日常生活常用之器具,如籃子、篩子、涼席之類,也有大一點的物件,像竹箱子、竹椅子等。
上個世紀50年代末,靖江有了第一個竹編社,開始工業(yè)化生產竹編產品。而真正的竹編工藝產品出現(xiàn)是在1972年,時任靖江縣外貿組長的包澤民,組織縣文化館美工和竹器廠季正元、朱士林兩位師傅,組成了外貿工藝竹器設計組,經過一年的實踐、摸索,設計生產出了具有較高觀賞性和實用性的荷葉竹籃、孔雀花瓶、花盆架、水果盆等,特別是一些動物造型的竹編產品,更是受廣泛歡迎。這些竹編產品,通過外貿途徑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銷售業(yè)績。這一時期,靖江從事竹編產品生產的藝人,超過了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