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的生產(chǎn)歷史悠久,據(jù)史料記載,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粉絲是選用優(yōu)質的淀粉為主要原料,結合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采取現(xiàn)代科技生產(chǎn)而成。其絲條勻細,純凈光亮,整齊柔韌,潔白透明,烹調(diào)時入水即軟,久煮不碎不糊,吃起來清嫩適口,爽滑耐嚼,風味獨特。
粉絲含豐富的蛋白質、淀粉,與各種蔬菜、魚、肉、禽、蛋等搭配,可烹調(diào)出中、西式家常便菜和宴席佳肴,春夏秋冬皆可食用,可涼拌、熱炒、燉煮、油炸,是家庭及飲食業(yè)熱烹、涼拌之佳品。而利用淀粉加工粉絲,在我國至少已經(jīng)有1400年歷史。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粉英(淀粉)的作法是“浸米”、“淘其醋氮”、“熟研”、“袋濾”、“杖攪”、“停置”、“清澄”。宋代陳叟達著《本心齋疏食譜》中寫道:“碾綻綠珠”,形象的描述了綠豆粉絲的制作方法。
割髭嶺村地勢較高,土壤為沙土,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宜甘薯生長。這里水質好,澆灌甘薯的水都是從山上打井引下來的,清涼甘甜,燒開后沒有水垢。這里生長的甘薯屬于淀粉型,成熟的甘薯面質精細、含淀粉高,加工出來的純甘薯粉條品質好。采用傳統(tǒng)工藝加工、純手工制作,粉條口感好、筋道、耐煮,人們俗稱‘煮不爛’。
傳統(tǒng)粉條手工制作工具繁多,工序復雜,過濾用水均為純凈山泉水或無污染的地下水。主要制作工序有二:
一是做芡粉。先把精選的紅薯洗凈、粉碎,再用預先配制的酸漿水和一定比例的純凈水過大羅,隔天再過二羅,再過兩天搬芡、吊包、濾干,即成固體芡粉;
二是漏粉。把曬干后的淀粉用搟面錘壓碎、過篩,再打糊和面。這道工序極為講究,先把質子淀粉按百分比稱好,用100 度沸水潑熟,用木棍反復攪拌,顏色呈青色為好。再將淀粉倒入大盔內(nèi),開始和面揉面,做到手光、面光、盆光為好。等大鍋的水燒開了,便開始漏粉,將揉好的面團放入漏瓢內(nèi), 一手高端漏瓢一手握拳輕磕瓢幫,使粉面成均勻條狀漏入沸水中。等粉條煮沸成型后,撈起、整理、掛桿、曬干、裝袋。
這里的粉條為什么好吃呢?
第一,這里的水質好,澆灌甘薯地的水都是從山上打井引下來的,清涼、甘甜,燒開后都沒有水垢;
第二,這里的甘薯均屬于淀粉型甘薯,做出的粉條也是純甘薯粉條,不添加任何添加劑,品質很好;
第三,采用傳統(tǒng)工藝加工,純手工制作而成。
1、粉條里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蛋白質、煙酸和鈣、鎂、鐵、鉀、磷、鈉等礦物質;
2、粉條有良好的附味性,它能吸收各種鮮美湯料的味道,再加上粉條本身的柔潤嫩滑,更加爽口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