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芪是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的干燥根。其性溫,味甘。具有固表止汗,補(bǔ)氣升陽,托毒斂瘡的功效。對于食少便溏,氣息乏力,久瀉,脫肛,崩漏,便血,癢瘡,血虛萎黃,痛疽等癥有治療的作用。另外,紅芪還有利水消腫,生津養(yǎng)血,行滯通痹的功效。而且,紅芪還有促進(jìn)免疫力,延緩衰老,鎮(zhèn)靜,鎮(zhèn)痛,抗炎和抗病原微生物的功效。
多年生草本,高100-120厘米。根為直根系,粗狀,深長,粗約1-2厘米,外皮暗紅褐色。莖直立,叢生,多分枝;枝條堅硬、無毛,稍曲折。
葉長5-9厘米;托葉披針形,棕褐色干膜質(zhì),合生至上部;通常無明顯葉柄;小葉11-19,具長約1毫米的短柄;小葉片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8-24毫米,寬4-6毫米,先端圓形或鈍圓,通常具尖頭,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被貼伏柔毛。
總狀花序腋生,高度一般不超出葉;花多數(shù),長12-14毫米,具3-4毫米長的絲狀花梗;苞片鉆狀披針形,等于或稍短于花梗,被柔毛,常早落;花萼斜寬鐘狀,長4-5毫米,被短柔毛,萼齒三角狀鉆形,齒間呈寬的微凹,上萼齒長約1毫米,下萼齒長為上萼齒的1倍;花冠淡黃色,長11-12毫米,旗瓣倒長卵形,先端圓形、微凹,翼瓣線形,等于或稍長于旗瓣,龍骨瓣長于旗瓣2-3毫米;子房線形,被短柔毛。莢果2-4節(jié),被短柔毛,節(jié)莢近圓形或?qū)捖研?,?-5毫米,兩側(cè)微凹,具明顯網(wǎng)紋和狹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除去雜質(zhì),大小分開,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具有補(bǔ)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yǎng)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效。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nèi)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