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堂紙?zhí)?,尺牘,紙本?063年作,北宋蔡襄書,行楷,縱24.7cm,橫27.1cm。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澄心堂紙一幅,闊狹、厚薄、堅實皆類此,乃佳。工者不愿為,又恐不能為之。試與厚直,莫得之?見其楮細,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陽日,襄書。
這幅蔡襄書寫的尺牘,又名《澄心堂帖》。宋代士大夫講究生活品味,對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寫此一信札,便是為了委托他人代為制作、或是搜尋紙中名品-“澄心堂”紙。
澄心堂紙始制于南唐,南唐皇宮有一處藏書之所,名“澄心堂”,由此處精制出來的特殊用紙,即名“澄心堂紙”,是宮廷御紙。
據(jù)說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在北宋就已經(jīng)是相當珍貴、難求的名紙了。這幅書跡的紙質(zhì)縝密光潔,很可能就是蔡襄用來作為“澄心堂”紙的樣本。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游(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人。官至端明殿學士,知杭州,謚忠惠。工正、行、草、隸書,又能飛白書,嘗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于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云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他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世人評蔡襄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
蘇東坡曾在《東坡題跋》中贊蔡襄曰:“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tài)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p>
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自蘇子美死后,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謨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p>
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謨皆翰墨之豪杰?!薄端问?列傳》稱他:“襄工于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
精致的紙質(zhì),配上蔡襄秀致而莊重的墨跡,使得這幅“澄心堂”帖格外顯得清麗動人。
全文以行楷寫成,結(jié)體端正略扁,字距行間寬緊合適,一筆一畫都甚富體態(tài),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年款,時蔡襄年52歲,《澄心堂紙?zhí)氛撬砟瓿缟卸酥貢L的代表之作。
蔡襄學習“二王”、虞世南、顏真卿。此貼依歸“二王”,參以顏公健厚之筆,王顏互用,風貌獨具,以柔翰而發(fā)之以勁腕,姿容綽約,而勾勒婉健,筆墨渾厚,氣勢宏大。時有淳淡雋美,更具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