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花邊植根江南水鄉(xiāng)靈秀寶地,發(fā)揚傳統(tǒng)刺繡與編結文化,包容了歐洲民間抽紗工藝,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格與藝術特色。經(jīng)過近百年數(shù)代人的豐富和傳承,已有60多種不同的針法和8000多種不同圖案的留存。在藝術欣賞、技藝交流、民俗學探索、學術研究以及生活實用許多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價值。
常熟花邊以手捏雕繡著稱,有雕繡花邊、抽絲花邊、貼布花邊、萬縷絲花邊、菲力花邊等品種,隨著花邊薄型材料的出現(xiàn),常熟花邊又發(fā)展出珠針貼布花邊、撮花花邊、滌棉燒花花邊、曲帶花邊、鉤針花邊等等創(chuàng)新品種。
常熟花邊以精巧的手工技藝在不同布料上繡制各式圖案,然后在一定部位剪去底布,使之鏤空,以襯托和加強主題,使圖案形成明暗對比,具有立體感。如描繪花卉紋樣的“包針”、“游莖”、“打子”等針法,還能達到微微隆起的“浮雕”效果,“浮雕”與“鏤雕”相融合,使常熟花邊別具一格,遐邇聞名。
傳統(tǒng)的常熟花邊,產(chǎn)品以臺布、盤墊、揩巾、餐巾和被套、枕袋為主,原料多是天然纖維麻、棉為主的平紋織物和全棉絲光繡花線,在白布上繡以白色圖案,或在米黃布上繡以杏灰色圖案,故過去俗稱“常熟黃白臺布”。
傳統(tǒng)的常熟花邊,品種單一,大多在白布上繡以白色圖案,或在米黃布上繡以灰色圖案,故過去俗稱“常熟黃白臺布”。解放后增加了棉麻交織、化纖等原料,品種也增加了被套、床罩、窗簾、圍裙、鋼琴罩、沙發(fā)套等,共有260個品種,2300多個花色;針法由單一的雕繡、抽、包等發(fā)展到具有浮雕藝術效果的影繡、寫實的搶繡、虛實相映的編結繡等30多種針法,形成了常熟花邊圖案具有裝飾性,原料色澤明快,針法豐富多變,色彩雅致的藝術特點。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又先后成功地創(chuàng)制了滌棉燒花、精紡臺布、曲帶花邊、免燙等“三免”臺布、鉤針鑲拼臺布、網(wǎng)繡花邊等、許多新品種。1980年,榮獲國家金質獎,產(chǎn)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先后成功創(chuàng)制了滌棉燒花、精紡臺布、曲帶花邊、特麗綸“三免”花邊、鉤針鑲拼、網(wǎng)繡花邊、飾帶花邊、梭式花邊等許多新品種,花樣圖案達一萬余件。產(chǎn)品遠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陶鳳英是常熟花邊廠第一代設計工作者。她12歲就跟著嫂嫂學做花邊,1956年進入常熟花邊廠工作,兩年后被選送到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美術專修科深造,畢業(yè)后留在了江蘇省輕工廳特種工藝處從事行政工作。上世紀60年代初,陶鳳英回到常熟花邊廠牽頭組建了花邊設計組,自主設計畫稿投產(chǎn)。陶鳳英發(fā)揮才能,創(chuàng)新了花邊圖案、針法,設計了不少富有時代氣息的新花樣、新品種,拓寬了常熟花邊的銷路。為了讓常熟花邊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研究和傳承,陶鳳英把她多年來收藏的花邊實物、設計圖稿及文獻資料等共計241件(套)藏品無償捐贈給龐薰琹美術館。
1980年,常熟花邊榮獲國家經(jīng)濟委員會頒發(fā)的質量金質獎。
1988年,常熟花邊獲國家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
2007年,常熟花邊作為傳統(tǒng)制作技藝,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1917年,花邊繡花技藝傳入常熟,最早由滸浦農(nóng)村婦女季根仙帶回常熟,她經(jīng)親戚介紹向上海天主教堂的外國修女學習刺繡花邊技能。到了1921年,滸浦、碧溪一帶的花邊店就有20家;1922年左右,大義婦女趙倪氏也從上海學會了不用面料繡花的萬縷絲花邊工藝,帶回家鄉(xiāng)傳授,隨后在常熟西鄉(xiāng)一帶傳開。常熟花邊制作初步形成規(guī)模。
1952年,常熟花邊廠建立,成為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yè)重點企業(yè),也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抽紗花邊生產(chǎn)企業(yè)之一?;ㄟ厪S“A字牌”花邊遠銷歐洲,是我國最早的世界知名商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