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始祖為丁公伋。
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77位,當(dāng)代丁姓的人口已達到576萬,為全國第48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43%。
著名人物有東漢經(jīng)學(xué)家丁鴻、丁恭、明朝畫家丁云鵬、清時有丁寶楨、丁日昌、丁汝昌等。
第一支見諸于《姓氏考略》。周武王伐紂之時﹐就有了丁姓的諸侯。但這位丁姓諸侯的詳細(xì)情況﹐卻沒有更多的文字記載。
①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諸侯丁侯的后裔,屬于以先祖謚號為氏。
②源于周朝遺民微子啟的封地,屬于以先祖字號為氏。周朝封遺民微子啟于宋(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之間一帶地區(qū)),建立了宋國,世人稱其為宋丁公。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來于姜子牙一族。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謚號,屬于以先祖謚號為氏。據(jù)史籍《元和姓纂》、《萬姓統(tǒng)譜》、《通志·氏族略》等資料記載,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農(nóng)氏是少典的兒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濱,于是以姜為氏。姜姓子孫經(jīng)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姓呂尚,俗稱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師,因輔佐周武王姬發(fā)滅商有功,封于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的兒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誦執(zhí)政時期時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來周康王姬釗的顧命大臣,對周王朝有輔佐大勛。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謚號為“丁公伋”,其后裔子孫中便以其謚號為姓氏者,稱丁氏,史稱丁氏正宗。
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兒子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謚為丁公﹐其子孫便以丁為姓﹐借此緬懷先祖曾位尊丁公。史書記載較為詳細(xì)。“丁氏﹐姜姓﹐齊太公生于公,支孫以丁為氏?!薄褒R太公生于公﹐支孫以謚為姓?!?/p>
自從這一支丁姓問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盤最廣﹐人數(shù)最多。也就是說﹐千百年來﹐中國的丁姓大都源自這一世系。這一系的主要發(fā)源地﹐在今山東濟陽?!缎帐稀窌f“系承姜,望出濟陽”﹐即是證明。
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于三國時期。三國時東吳孫匡將軍一族的后人全部改姓丁。這就是《三國志.吳志.孫匡傳注》所說的﹕孫權(quán)的族人因過失造成軍糧倉庫失火﹐貽誤了戰(zhàn)機﹐孫權(quán)大怒﹐不許孫匡姓孫。孫匡的后代子孫也被迫因襲丁姓。
源于改姓,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①為孫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據(jù)《三國志·江表傳》云:“孫權(quán)因?qū)O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彼?,后世的丁氏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氏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之子康叔。
②出自于氏所改。據(jù)明朝海鹽姚士粦所序《楓窗小牘》中的記載,宋朝時期,有個叫于慶的人欲依附于權(quán)貴丁謂,遂改姓為丁氏,后果然如意,飛黃騰達,其后裔子孫以及族人因此皆稱丁氏。
③源于改姓,出自明朝初期蘇州閶門鄒、丁二氏,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這就是著名的蘇州閶門丁氏一族,就是今天主要分布在江蘇省三泰地區(qū)(泰州市、泰興市、泰縣,包括如皋市、南通市、海安縣一帶)的丁氏一族,號稱“江蘇六大丁“之一,始祖就是號稱“活丁死鄒”的三個兒子:丁蘭國、丁蘭芝、丁瑞芝。
源于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改姓。
①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蒙古學(xué)者丹珠爾,屬于帝王賜姓為氏。
明朝初期,蒙古族黃教學(xué)者丹珠爾被明太祖朱元璋賜姓為丁,其后裔子孫世代相傳丁氏至今。丹珠爾,據(jù)說是第三世達賴?yán)锶缓钸x靈童之一的香根,是元、明之際的學(xué)者,他精通藏語、蒙語、漢語、維吾爾語、西韃靼語(斯拉夫語,即俄羅斯語)等諸多語言文字,主持修纂了著名的苯教佛典《丹珠爾》一百六十四部(今只保留有一百二十部),他的姓名亦因該部佛教重典而得稱。
蒙古族敖陶格圖氏,源以地名為姓氏,出自敖陶窯子古城(今內(nèi)蒙古包頭九原區(qū)敖陶窯子),明朝初期遷居大興安嶺地區(qū),明朝中葉即多冠漢姓為丁氏、林氏。
②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域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明朝西域回回人(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大部分地區(qū))中,以“丁”為末字者進入中原漢化后,有按漢俗以諧音漢字改姓丁氏。丁氏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史籍《東里文集》中記載:“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國,因以為姓?!被刈宥∈洗蟛糠质莵碜韵茸婊鼗孛奈惨簟暗夏帷保―in),按漢語發(fā)音多譯讀為“丁”,于是他們中間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為姓。如“勘馬刺丁之后裔姓丁?!被刈宥∈现凶畲蟮囊恢?,當(dāng)屬賽典赤·贍思丁家族,因其子孫甚多,分為納、速、拉(喇)、丁等姓氏,在國內(nèi)分布很廣。如福建泉州陳棣的丁氏回族,按史籍《執(zhí)齋公圖譜·歷代忌辰總目》的記載:“一世祖節(jié)齋府君,諱謹(jǐn),字慎思(贍思?。?。由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賽典赤瞻(贍)思丁是今泉州陳棣丁氏的始祖?!?/p>
丁氏回族在全國均有分布。
③源于彝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彝族丁氏,源出尼質(zhì)氏部落,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改為漢單字丁氏,世代相傳至今。
④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定吉哩氏,滿語為Dinggiri Hala,世居黑龍江西城(今黑龍江克山西城鎮(zhèn))。后有鄂倫春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后,滿族、鄂倫春族定吉哩氏多冠漢姓為丁氏。
⑤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瑤族、東鄉(xiāng)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丁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丁氏,世代相傳至今。
丁公伋。少典之子炎帝神農(nóng)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濱,于是以姜為姓。姜姓子孫經(jīng)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尚,俗稱姜太公。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師,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封于齊(今山東省北部、河南省東部)。其長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時為重臣,謚號為齊丁公,其子孫便以謚號為氏,稱為丁氏,并尊丁公伋為丁姓始祖。
丁氏族人大多尊奉丁公伋(姜伋)為得姓始祖。
丁姓的支源眾多,但大致上,山東為其最早發(fā)源地,后在當(dāng)?shù)匕l(fā)展成為丁姓最大的濟陽郡望,山東丁姓亦是各地遷播的主源頭。秦漢時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東、江蘇、河南境內(nèi),同時,河北、陜西、廣西、湖北、廣東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zhàn)亂導(dǎo)致了丁姓頻繁的遷徙,可謂丁姓歷史上播遷的昌盛時期。三國孫吳的孫匡改姓丁,為丁姓的發(fā)展加添了新的支脈,江蘇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區(qū)成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區(qū)域。這一時期,丁姓仍以山東、河南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遷入者。唐代,濟陽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據(jù)《漳州府志》所載:“陳元光軍諮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濟陽,后徙光州固始,總章二年,從元光開漳州。”此支丁姓唐末遷居泉州、廣東等地。宋元時期,有江蘇人丁謂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廣東省崖縣西北)和廣州。有丁允文、丁肇憲分別開基廣東潮州和梅州,被視為當(dāng)?shù)厥甲?。清代,居于福建、廣東一帶的丁姓有移居臺灣的,后徙居泰國、新加坡、美國等地。至此,從宋代以來散布全國各地的丁姓已日趨向世界各地延續(xù)其支脈。今日丁姓以江蘇、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東、江西、浙江、貴州、吉林、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約占全國漢族丁姓人口72%。丁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44%。
丁姓在臺灣也遍及各地,以臺北、澎湖、嘉義、新竹和嘉南地區(qū)最多。以其人數(shù)而言是第八十九位。丁氏自閩、粵一帶,播遷到臺灣,也是為時較早的。臺灣省文獻會擁有一項古契,上記:清嘉慶二十年間(公元1816年),有一位添福莊的墾戶丁文開,當(dāng)官向南嵌、龜侖、坑仔三社屯丁給出埔一所,可知早在嘉慶年間臺灣已有丁姓的蹤跡。此后又有人徙居泰國、新加坡、美國等國。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fā)布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jù)報告,丁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蘇。
丁姓的郡望主要有濟陽、濟陰、陳郡、譙國、扶風(fēng)、西河、洛陽等。
濟陽郡:戰(zhàn)國時為魏邑,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東北。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設(shè)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
"馴鹿堂":后漢丁茂,小的時候死了父親,家里很窮。他對母親最孝,母親死后,他自背了土筑墳,又栽了松柏在墓旁。白鹿從山上到墓旁守護墓。太守舉他為孝廉,拒不受。丁姓又以"濟陽"為其堂號。
麟分帝里,鳧伏家池
——上聯(lián)合典指西漢大司馬丁復(fù),因為越將從同一祖先起兵,到霸上,進入漢。平定三秦,在彭城打敗楚將龍且,為大司馬,討伐項羽,封為陽都侯。下聯(lián)典指東漢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格清廉耿直,絲毫的饋贈,不接受他人。遭逢父母喪事,并守墓三年,有一對野鴨在房屋旁邊的小水池,被人馴服伏,人們認(rèn)為是孝心感動。
留仙女塔,入名宦祠
——上聯(lián)典指晉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傳她曾在瑞州崇玄觀煉丹,后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稱“仙女塔”。下聯(lián)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間官少卿,因忠諫貶為潮州太守,在那里興學(xué)筑橋。百姓懷念他,祀于名宦祠。
夢松應(yīng)兆,刻木事親
——上聯(lián)典指三國時吳人丁固,少年喪父,家貧而敬母至孝。官尚書的時候,曾夢見松樹生于腹上,醒來后對人說:“‘松’字可拆為‘十八公’,十八年后我要做到‘公’嗎?”后來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聯(lián)典指東漢河內(nèi)人丁蘭,少年喪母,用木頭刻母親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鄰居張叔,酒醉罵木像,還用手杖擊木像頭。丁蘭怒而打張叔,因此被捕,辭別木像時,木像為之落淚。
麟分帝里,鳧宿家池
——上聯(lián)典指漢初人丁復(fù),在薛地隨劉邦舉兵,后協(xié)助劉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敗項羽大將龍且,官至大司馬,封陽都侯?!镑搿?,即指麒麟,比喻杰出的人才?!暗劾铩保傅鄱?,京都。下聯(lián)典指東漢岑溪人丁密,以孝聞名。父母亡故,他在墳邊筑屋守孝三年,相傳有雙鳧(野鴨)飛臨屋帝水池,見人而馴服。人們以為是他的孝行所感應(yīng)。
飛鳧馴伏,化鶴歸來
——上聯(lián)典指東漢·丁密父母喪,守廬墓三年,雙鳧游于廬旁小池,見人馴伏,人以為孝心所致。下聯(lián)典指漢遼東人丁令威學(xué)道靈虛山,后化鶴而歸。
刻木孝親綿世澤,夢松應(yīng)兆振家聲。
——見上《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夢松應(yīng)兆;刻木事親》聯(lián)之聯(lián)釋。
渭水垂綸綿世澤;濟陽輯瑞衍宗彷。
族譜名稱 編者 編纂時間與方式 藏地
上海云間丁氏譜一卷 (民國)丁佩撰 民國年間武進陶氏石印本一冊 現(xiàn)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濡須蘇南丁氏宗譜十六卷(清)丁大年修 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五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 現(xiàn)被收藏在河北大學(xué)圖書館
江蘇溧水丁氏宗譜二十卷 (民國)丁存泰纂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繼善堂木刻活字印本 現(xiàn)被收藏在江蘇省溧水縣東屏鄉(xiāng)蔴山村
江蘇豐縣丁氏譜序一卷 (民國)丁敬尚纂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手抄本 現(xiàn)被收藏在江蘇省興縣套樓鄉(xiāng)謝集村
浙江杭州丁氏譜牒一卷 著者待考 清朝年間丁氏嘉惠堂手抄本一冊 現(xiàn)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蕭山蕭南歷墅湖丁氏宗譜六卷(清)丁仕蛟、丁仕彪撰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瑞松堂木刻活字印本 現(xiàn)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浙江蕭山丁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起鵬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安徽徽州丁氏世宗譜 著者待考 手抄本一冊 現(xiàn)被收藏在安徽省績溪縣橫塢鄉(xiāng)
安徽樅陽樅川丁氏宗譜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刊印本十二冊 現(xiàn)被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安徽懷寧丁氏宗譜七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丁佐廷等修 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松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現(xiàn)被收藏在人民大學(xué)圖書館
泉州丁氏族譜 (明)丁儀等修 泉州丁氏手抄本一冊 現(xiàn)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
山東丁氏族譜四卷 (清)丁元爵、丁研書等續(xù)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現(xiàn)被收藏在日本、美國
丁氏支譜二卷 (民國)丁傳湜纂修 民國三十四年(1935)金蛟總祠活字本 二冊 吉林大學(xué)
【甘肅莊浪】丁氏三代宗親族譜不分卷 (清)柳鑒纂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修鈔本 甘肅莊浪縣劉廟鄉(xiāng)丁家山
香湖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桂芳 丁策定同輯 清乾隆刻本三冊(卷末有鈔配頁 ) 北圖
丁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丁士涵纂 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本 十冊 北圖
丁氏宗譜二十四卷 (清)丁有銘編 清光緒刻本 江蘇蘇州市圖(存卷10-15、17-24)
丁氏家譜七卷 (清)丁午編 稿本 六冊 上海圖
丁氏家譜不分卷 清寫本 一冊 美國
丁氏宗譜一卷 民國十六年(1927)重修刊本 浙江新昌縣檔
【湖南寧鄉(xiāng)】丁氏五修支譜 清光緒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湖南園(存卷首2-4,卷1)
【湖南寧鄉(xiāng)】為寧丁氏五修家譜首二卷 (清)丁玉齊齊修 丁玼瑩等纂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濟陽堂木活字本 湖南圖(一部存卷首1、2,又一部存卷首1)
【湖南寧鄉(xiāng)】為寧丁氏六修家譜二十六卷道三卷 (民國)丁樹峰等 丁克讓等纂 民國十四年(1925)濟陽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1-3)
【湖南湘鄉(xiāng)】上湘北門丁氏續(xù)修族譜八卷首三卷 (清)丁仙姿修 丁鶴立 丁鶴喧 清光緒十八年(1892)蘿松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上、中、下)
【湖南湘鄉(xiāng)】橫洲潤丁氏五修族譜二十六卷 (民國)丁氏合族修 民國十六年(1927)濟陽堂活字本 (注:丁時通始修于清乾隆十八年) 歷史所 湖南圖(存卷1、3、4、6、7)
【四川合川】丁氏族譜(清)丁樹誠纂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丁禹孝增補石印本 一冊 四川重慶市圖
【四川儀隴】丁氏宗譜一卷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 光緒間鈔本 四川儀隴縣檔(殘)
【湖南】丁氏六修支譜十一卷首四卷 (民國)丁流琪 丁流峻等修 民國十三年(1924)應(yīng)北堂木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1-3)
【湖南】長沙丁氏族譜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傳湜等修 宣統(tǒng)三年(1911)雍睦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冊 人民大學(xué)
【四川宣漢】丁氏族譜一卷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木刻本 四川宣漢縣五寶鄉(xiāng)二村
【甘肅莊浪】丁氏三代宗親族譜不分卷 (清)柳鑒纂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修 鈔本 甘肅莊浪縣劉廟鄉(xiāng)丁家山
香湖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桂芳 丁策定同輯 清乾隆刻本三冊(注:卷末有鈔配頁) 北圖
丁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丁士涵纂 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本 十冊 北圖
丁氏宗譜二十四卷 (清)丁有銘編 清光緒刻本 江蘇蘇州市圖(存卷10-15、17-24)
丁氏家譜七卷 (清)丁午編 稿本 六冊 上海圖
丁氏家譜不分卷 清寫本 一冊 美國
丁氏宗譜一卷 民國十六年(1927)重修刊本 浙江新昌縣檔
丁氏支譜二卷 (民國)丁傳湜纂修 民國三十四年(1935)金蛟總祠活字本 二冊 吉林大學(xué)
【江蘇常州】丁氏家乘八卷 (清)丁增德 丁應(yīng)騏等纂修 清光緒十六年(1890)雙桂堂本刻本 八冊 河北大學(xué)
【江蘇常州】毗陵丁氏族譜十二卷 (民國)丁坤朝等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雙桂堂活字本 十二冊 北圖
【江蘇】無錫南塘丁氏真譜十卷首一卷世系表十卷 一卷 (民國)丁錫鏞主修 民國十三年(1924)鉛印本 八冊 北圖
【江蘇】無錫丁氏宗譜二十卷 (民國)丁福聯(lián)重修 民國十八年(1929)雙桂堂鉛印本 歷史所 吉林大學(xué) 蘇州大學(xué)
【江蘇常熟】丁氏家譜不分卷 (清)丁學(xué)羲 丁恩祜纂修 清光緒十年(1884)丁氏羲莊刻本 二冊 江蘇蘇州市博
字輩排行
全國丁氏通用字輩:“嘉振應(yīng)啟世道昌,尚宗志仁曰憲邦。士伯希時可待遇,克明以大夢兆光。承允守太建學(xué)繼,慶自天來貞紹常。良久惟徳一之會,永師景成美必?fù)P。上國方從心本吉,顯名其象正洪長。復(fù)近朝達鳴有懋,萬代元若日肇疆”。
日照丁氏字輩:惟我家譜 履歷備詳 原籍海州 肇始武昌 明初來照 相宅河北 天啟開科 崇禎任職 鄉(xiāng)賢名宦 德言事功 顯揚令緒 繁育興隆 聿愿同心 孝敬和睦 世代綿長 丕承祖澤(正在使用的日照丁氏順公十六世至三十一世字輩)
江蘇睢寧丁氏字輩:元齡錫善,盛德義方,永昭克正,續(xù)繼爾長(元字輩是第十世)
江蘇南通丁氏字輩:“承懷允其啟長源盛久遠(yuǎn)昌忠正邦佐廣濟仁義良大澤成先志光明國慶延恭寬唯自守敏惠繼能連(承字為12世,以前沒有字輩)”。
江蘇射陽丁氏字輩:九世至十八世字輩為“恒山毓林元雨正家庭建”。十九世至二十八世字輩為“祖恩怡澤遠(yuǎn)中華永世昌”
安徽蘇塘丁氏字輩:十三世起字輩為“時士國良大,維前啟世人,家學(xué)傳有道,承先自克昌”。
安徽渦陽丁氏一支字輩:“......費興永思廣,繼立克承......”
浙江奉化丁氏字輩:“賢孝悌傳家忠良濟世光裕永昌繼志述事”。
浙江永嘉丁氏字輩:“永昌夫康泰應(yīng)復(fù)啟文明崇高光祖德嗣后振家聲世元士子顯嘉國慶朝廷”。
江西無巢丁氏字輩:“應(yīng)朝時光國宏儒克守長云仍祖以紹宗同世必倡善乃傳家法賢良啟后方誠思顓書業(yè)永慶兆安邦”。
江西吉安丁氏字輩:“世思正大人懷純良心存光明志秉忠方宏文啟瑞學(xué)道安邦作述孔繼榮華其章鍾毓永秀萬代興昌”。
江西修水丁氏字輩:“...學(xué)其師有德 來彥永加祥...”。
江西贛州丁氏字輩:“兆尹必豋科,才華光上國,明德廣恩波,振吉長方遠(yuǎn)”
湖北孝感丁氏字輩:“純篤傳家文章華國遠(yuǎn)紹先基克承祖德本之百世長守其業(yè)子孫萬代咸秉惟則”。
湖北京山丁氏字輩:“士思正大人懷純良心存光明志秉忠方宏文啟瑞學(xué)道安邦作述孔繼榮華其章鐘毓永秀萬代興昌”。
湖北麻陽丁氏字輩:“上朝啟首世志造本有盛宏宗興久時永代大國昌”。
湖南常德丁氏字輩:“景易元自永、智善俊秀賢、文武安邦國、榮華富貴傳、敦崇良昌盛、佳尚德士聯(lián)、宗祖大佑啟、世代慶長延”
四川渠縣丁氏字輩:“云良正世朝宗三維致啟文洪映國安隆榮華永慶夢林柏松明顯照耀學(xué)士齊豐克紹元吉福星于逢”。
四川盤石丁氏字輩:“謙豫鼎豐漸晉”。
四川丁氏一支字輩:“朝大年正發(fā)嘉佐萬代興福祿永長佑榮華得康寧”。
河南鹿邑丁氏字輩:“啟立大源玉宗同無有金肇德必顯祖富貴來鴻賓常思先君志恒存忠義心嘉銘興訓(xùn)典方繼圣賢勛克遠(yuǎn)本昭澤詩書傳祥坤禮樂承瑞學(xué)安寧煥世文”。
云南富源丁氏字輩:“此世兆龍大有明德學(xué)修廷憲伍英文哲體仁嘉瑞繼承先澤繁昌慶遠(yuǎn)拯起祥科”。
福建邵武丁氏字輩:芳.傳.家.敦.孝。于山東濟陽遷徙至福建邵武,該支流秉承丁氏組訓(xùn),于東晉起任職太傅、帝師、巡撫、管帶等。
福建三明丁氏字輩:“國安光紹明文?!?。
山東臨清丁氏字輩;“顯孝萬事全”。
山東聊城丁氏字輩:仁厚欽述祖,業(yè)廣敬獻模。達庭恩澤遠(yuǎn),積善福祿多。
重慶銅梁丁氏字輩:萬載龍文曾振國,火洪維凡震家聲;炳德長新輝四澤,永開昌運耀乾坤。(于山東濟陽遷徙至重慶)
丁氏名人﹐不絕于史。漢時﹐有幫劉邦打天下、被列為“十八元功”之一的丁復(fù)﹐項羽的部將丁公﹐東漢經(jīng)學(xué)家丁鴻、丁恭;汝南太守丁通;交州牧丁宮;并州刺史丁原﹔三國時孫權(quán)的大將丁奉;隱士丁覽﹐頗受曹操贊賞的才子丁沖及其二子丁儀、丁廣和兄弟丁斐等。諸葛亮帳下的丁立、丁咸;明朝畫家丁云鵬;清時有丁寶楨、丁日昌、丁汝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耀亢等﹐其中丁日昌在光緒年間﹐任江蘇巡撫﹐是洋務(wù)運動中的活躍人物。
丁鄒,北齊時期的鄴城富商,《北齊書》評價道:“鄴中富商丁鄒、儼興等并為義孝?!?/p>
丁謂,蘇州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北宋真宗時任右諫議大夫、權(quán)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為晉國公。其修復(fù)京城的故事被尊為古代“運籌學(xué)”運用的典范。
丁士美,(1521~1577),字邦彥,號后溪,淮安府清河縣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1559)狀元。
丁度,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北宋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官至端明殿學(xué)士。曾與李淑等刊修《韻略》,又刊修《廣韻》成《集韻》。
丁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屬河北?。┤?,后遷居祥符,北宋著名藏書家,共搜集圖書至八千卷。
丁璉,番禺(今屬廣東?。┤?,北宋元豐年間進士,任朝議郎一職。
丁敬,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鑒別,工于詩、書、畫,尤精刻印,開創(chuàng)了“浙派”,被譽為“西泠八家”之首。
丁丙,浙江省錢塘人,清末藏書家,撰有《善本室藏書志》,著錄其藏書中珍貴部分。
丁謙,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學(xué)家。著有《蓬萊軒地理學(xué)叢書》六十九卷。
丁穎,廣東省高州人,現(xiàn)代農(nóng)學(xué)家、水稻專家。曾任中山大學(xué)農(nóng)學(xué)院教授。解放后歷任華南農(nóng)學(xué)院院長、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院長等職。
丁大全,南宋鎮(zhèn)江(今屬江蘇?。┤?,官至右司諫、簽書樞密院事、右丞相。
丁鶴年(元惠宗元統(tǒng)三年~明太宗永樂二十二年)元末明初詩人、養(yǎng)生家,京城老字號“鶴年堂”創(chuàng)始人。
丁云鵬,休寧(今屬安徽?。┤?,明代畫家,擅畫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會作詩。
丁啟睿,明代河南永城人,諸城丁氏裔孫,官至兵部尚書。
丁魁楚,明代河南永城人,諸城丁氏裔孫,官至兵部尚書,封平粵伯。
丁耀亢,山東省諸城人,明清文學(xué)家。著有小說《續(xù)金瓶梅》等。
丁普郎(?—1363年),明朝開國將領(lǐng)。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qū))人。
丁觀鵬,京師(今北京市)人,清代畫家,最精于人物畫。
丁善慶,泉州(今屬福建?。┤?,清代道光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著有《左氏兵論》。
丁德興(1327—1366)元末定遠(yuǎn)(今屬安徽)人,傳其祖由拜占庭使華。
丁蘭,東漢人,“丁蘭刻木事親”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清朝晚期將領(lǐng),官至北洋海軍提督。安徽省廬江縣人,原名先達,也作禹亭,號次章。
丁振鐸(1842—1914),字聲伯,號巡卿,羅山縣周黨鎮(zhèn)黃湖人,先后擔(dān)任云南總督、禁煙大臣兼弼德院顧問大臣等職
丁惟汾(1874-1954)漢族,字鼎丞。山東省日照市人,畢業(yè)于保定師范學(xué)校。同盟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
丁武選(1897~1993年),安徽省阜南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湖南臨澧人,畢業(yè)于上海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系,中共黨員,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代表著作有處女作《夢珂》,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記》,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等。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歲。
丁先國(1909~2001年),湖北省麻城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觀海(1911~1991),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qū)濤雒鎮(zhèn)人。著名土木工程學(xué)專家、焦作工學(xué)院(今江蘇徐州市的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及河南焦作市的河南理工大學(xué))、山東大學(xué)、重慶大學(xué)等校教授。
丁本淳(1911~1996年),陜西省澄城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丁世方(1912~1965年),安徽省金寨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秋生(1913~1995年),湖南省湘鄉(xiāng)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丁盛(1913~1999年),江西省于都縣人。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屆、第十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聰(1916~2009.5.26)上海人。
丁甘如(1917~1995年),福建省上杭縣人。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丁釗(1920年~),山東省龍口市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丁關(guān)根(1929.9~2012.7.22)江蘇無錫人,1956年7月入黨。
丁榮昌(1912~1996年)江西省于都縣人。云南省軍區(qū)副司令員,昆明軍區(qū)副參謀長、司令部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萊夫(1912~1983年)山東省廣饒縣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66軍政委,中央廣播事業(yè)局黨委第一書記,局長,總參謀部政治部主任,通信部顧問(正兵團級)。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文齋(1922~1996年),江蘇連云港人。吉林省軍區(qū)司令員。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文昌(1933年10月~),安徽省宿州市人。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1988年9月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1990年7月晉升為空軍中將軍銜,1996年1月23日晉升為空軍上將軍銜。
丁衡高(1931年~),江蘇省南京市人。1994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1.27.-),華裔美國籍,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學(xué)獎。
丁榮杰(1938~——),湖南省湘潭市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防化研究院政治委員等職。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兆乾(1939.6~——),回族,河南省唐河縣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川省軍區(qū)司令員等。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炳生(1939~——),江蘇省無錫市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qū)司令部副參謀長。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2年7月晉升為少將軍銜。與童來喜等人合著有《第三野戰(zhàn)軍征戰(zhàn)記(上、下冊)》等。
丁玉才(1941.10~——),江蘇省淮陰縣人。歷任廣州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成都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等職。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2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丁榮錦(1944~2005.1.26),江蘇省東臺縣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某部戰(zhàn)士、保密員、參謀、干事、股長等職。
丁壽岳(1944年~),福建省古田縣人。2004年1月任廣州軍區(qū)副司令員。199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2001年晉升中將軍銜。
丁一平(1951年~),湖南省湘鄉(xiāng)縣人。
丁俊暉(1987.4.1~)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國男子臺球隊運動員,斯諾克球手。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xué)。職業(yè)生涯共獲得11次排名賽冠軍(單賽季第五次在大型排名賽稱雄,追平亨德利的最高紀(jì)錄)、2次PTC分站賽冠軍以及1次溫布利大師賽冠軍,共打出6次單桿147。
丁磊,1971年10月1日生于浙江省寧波市。網(wǎng)易公司創(chuàng)始人,現(xiàn)擔(dān)任網(wǎng)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zhí)行官。
丁嘉麗,女,1959年生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xué)院,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會員。
丁文琪(KIKI),1984年12月27日出生于中國臺灣臺北市,制作人、音樂人、歌手。
丁子峻,1974年5月6日出生于香港,中國男演員。1995年參演了個人第一部影片《女人四十》,并提名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獎。
丁海峰,1969年9月25日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中國內(nèi)地男演員,畢業(yè)于吉林藝術(shù)學(xué)院。
根據(jù)歷來學(xué)者的考證,丁姓的始見,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武王伐紂之時?!缎帐峡悸浴飞纤涊d的:“太公金匱,武王伐紂,丁侯不朝,丁姓始此。”明白指出了當(dāng)時就已經(jīng)有以丁為姓的諸侯。不過,古籍中對于這位丁侯的來龍去脈,大多語言不詳,所以,大家只能知道丁氏具有悠久歷史,卻一直無從探知最原始的丁氏的家世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