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菇,學(xué)名鼠曲草,又稱佛耳草,春季時(shí)分在田野間生長,具有獨(dú)特的野草香氣,是做暖菇包的主要原料。福建將樂縣、泰寧縣民間每年在傳統(tǒng)的“春社”這一天,農(nóng)村家家戶戶大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豐登。這天遠(yuǎn)近的親朋好友都相互往來品嘗,這種習(xí)俗流傳至今。
暖菇包的制作因原料的不同,有包糍和包子之分。
1、包糍
包糍是用食米和揉碎的干暖菇粉做成糍團(tuán),在制作方法上也分兩種,一種是將食米放在沸水中煮成六七成熟即撈出慮干米湯,和干暖菇粉一起倒入臼里舂打成團(tuán),另一種是將食米浸泡后磨成米漿,入熱鍋后,煮成糊團(tuán)。
包糍陷料制作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干炒,多用鮮筍絲、臘肉、豆腐干、蝦米、薤子,再配上辣椒粉煮熟。裝包時(shí),將糍團(tuán)掇成一小塊,再捏成厚薄適中的杯狀,然后裝入餡料,兩邊合攏捏緊,排入蒸籠蒸熟即可食。
2、包子
包子的制作則用六成的糯米與四成食米,滲合磨成米漿,裝入布袋里壓桿水分后再配上干暖菇粉,揉拌均勻,再將米團(tuán)搓成一小塊,做成鍋狀,填入餡料,封口后裝入蒸籠蒸熟即為暖菇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