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樓在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多甲秀樓次重修,并恢復原名?,F(xiàn)存建筑是宣統(tǒng)元年(1909年)重建的。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南明河從樓前流過,匯為涵碧潭。樓側(cè)由石拱“浮玉橋”連接兩岸,橋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現(xiàn)已拆除。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
甲秀樓位于貴陽南明河萬鰲礬石(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上,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浮玉橋,橋頭立有“城南遺跡”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設有“城南遺跡”四個大字,橋上建有“涵碧亭”;
第二部分主體建筑甲秀樓,飛甍翹角、石柱托檐、雕欄環(huán)護;
第三部分翠微園,一組由拱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gòu)造在中國古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2.9米,為木結(jié)構(gòu)閣樓,畫甍翹檐,紅欞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欄相護,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致,歷歷在目。
樓前橋先稱江公堤,后改浮玉橋。浮玉橋如白龍臥波,全長90余米,穿過樓下,貫通兩岸。甲秀樓初建成時浮玉橋有九孔,橋西側(cè)的沙洲叫芳杜洲,洲上花木繽紛。月朗星稀時,橋與沙洲相映成趣,名“九眼照沙洲”,而解放后修濱河路九孔石拱橋被填了兩孔,筑壩攔水,芳杜洲也沒于水底。橋上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亭柱鐫清咸豐年間貴陽知府汪炳嗷的聯(lián)語:"水從碧玉環(huán)中出,人在青蓮瓣里行",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
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集山光水色為一體的甲秀樓有一種獨具魅力的美。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別有情趣的享受。
自明清以來,甲秀樓便是貴陽文人騷客聚集之處、游宴之所,登樓眺望,眾山環(huán)抱,近者為觀風臺,林木茂蔚;遠者為黔靈山,青山一發(fā)。棲霞、扶風、相寶、南岳諸峰,羅列左右,大好風光盡覽眼底,令人心曠神怡。下視城郊,早午炊煙裊裊,數(shù)十萬人家飯熟時。四時朝暮,風景無限,山城氣象,歷歷可觀。所以文人雅士題詠甚多。現(xiàn)樓內(nèi)古代真跡石刻、木皿、名家書畫作品收藏中,清代貴陽翰林劉玉山所撰206字長朕為一絕,比號稱天下第一長朕的昆明孫髯翕大觀樓長朕還多26個字。它概括了山城貴陽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該聯(lián)胸襟開闊,氣魄雄偉,甲秀樓美景于眼前。
新建的貴州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服飾陳列院,收集收藏了貴州省苗族、侗族、彝族、水族、革家、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傳統(tǒng)服飾、手工刺繡品、民間蠟染數(shù)百余件,令人嘆為觀止。該館所陳列展示的民族傳統(tǒng)服飾和民族工藝品,是貴州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術(shù)的體現(xiàn),也是貴州各少數(shù)民族的驕傲。
甲秀樓:4元/人.次
翠微園:4元/人.次
周一:不開放
周二至周日:09:00-17:00
公交:車費:1元;可乘15、34、35、46、48、52、62、305、307路公交車在甲秀樓站下車。
出租:車費:10元起;可在市內(nèi)搭乘任何一輛出租車在甲秀樓下車。
在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甲秀樓貴陽市位于貴州省中部偏北,東經(jīng)106′27〞~107′03〞,北緯26′11〞~26′55〞之間,地處云貴高原的東斜坡上,屬全國東部向西部高原過渡地帶。地形、地貌走勢大致呈東西向延展,地勢起伏較大,南北高,中部低。奇特的喀斯物地貌大量分布,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臺地,海拔872米~1659米。東與龍里、甕安縣接壤,南靠惠水、長順縣,西接平壩、織金縣,北鄰黔西、金沙、遵義縣。貴陽市轄六區(qū)一市三縣,市域總面積8034平方千米,市區(qū)面積2403平方千米。城區(qū)東起龍洞堡,西至百花山脈、阿哈水庫,南起桐木嶺,東北至洛灣,西北至麥架,包括中心區(qū)和外圍龍洞堡、二戈寨、小河、花溪、新添、白云、三橋、金陽八個片區(qū),面積約495平方千米。城市行政區(qū)劃轄六區(qū)(云巖區(qū)、南明區(qū)、白云區(qū)、烏當區(qū)、花溪區(qū)、小河區(qū))、一市(清鎮(zhèn)市)、三縣(修文縣、開陽縣、息烽縣)。全市土地總面積8034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56%。其中,云巖、南明、小河區(qū)為貴陽市城區(qū),面積為220.31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1.97%;花溪、烏當、白云區(qū)為貴陽市郊區(qū),面積為2194.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27.99%;清鎮(zhèn)市、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總面積5625.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70.04%。甲秀樓貴陽市是貴州省省會,位于中國西南云貴高原東部,是我國西南地區(qū)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貴州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教中心和西南地區(qū)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yè)基地及商貿(mào)旅游服務中心,被譽為“高原明珠”?!百F陽”因位于境內(nèi)貴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古代貴陽盛產(chǎn)竹子,以制作樂器“筑”而聞名,故簡稱“筑”。有人說,一個時代是一片樹林,城市則是這樹林中的大樹。當這片樹林在時代風云中嘩嘩作響時,貴陽,這棵云貴高原上的大樹,也正努力地吮吸著時代的養(yǎng)分,在歲月中枝展葉發(fā)。因此貴陽又得“林城”這一稱號。
明萬歷年間(1573—1620)巡撫江東之于此筑堤聯(lián)結(jié)南岸,并建一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建樓以前,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云亭講學傳道。這一傳統(tǒng)的中式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當時先在沙中壘臺作“奮鰲狀”,名“鰲頭磯”,再于臺上建閣,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啟元年(1621年)焚毀,總督朱燮元重建,更名來鳳閣。復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撫田雯重建,仍用舊名。有浮玉橋銜接兩岸。十年動亂中,樓危亭毀。1981年,按原式樣重修,樓基部分,采用現(xiàn)代建筑材料和技術(shù)。重建涵碧亭,重修過程中,發(fā)現(xiàn)樓閣底層石墻中嵌有詩碑,重修后有八塊詩碑復嵌于底層樓壁。樓額“甲秀樓”三字,系宣統(tǒng)年間謝石琴所書。十年動亂中散失,后尋回刻有“秀”、“樓”二字的兩塊,另據(jù)過去照片,配寫“甲”字,按原式樣懸掛樓頂層外面。
傳明朝年間,貴陽這個地方出了一位狀元。官府為了討好他,愿出巨資修一座藏書樓,作為他讀書游藝的地方。為此,知府大人請了三位風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后,認為南明橋那里是塊風水寶地,回來向知府大人稟報,確定就將藏書樓修在南明橋上,并且取名叫“甲秀樓”。地點確定后,知府大人又請來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帶著他們來到南明橋上看一回,便下令選個黃道吉日動工修建。
知府走后,石匠師傅打了一壺酒,把木匠師傅請到家里,兩個人喝了三盅之后,石匠嘆口氣對木匠說;“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樓,哪個敢違抗。只是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這一座橋貫通南北,橋上要是再修了藏書樓,這橋就成了狀元公的地盤,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塊禁地嗎!日后哪個還敢從橋上經(jīng)過?有錢的倒可以坐船擺渡,沒錢的呢,就只好望河興嘆了。尤其是那些進城賣菜的、推車挑擔的,就更不方便了。
木匠說:“大哥說得有道理,這南明橋確實是個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經(jīng)畫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辦呢?”石匠說:“顧不得知府大人了。我們還得替百姓著想,不然,日后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罵名。”木匠說;“聽大哥的意思,這藏書樓不修了?”石匠說:“當然要修,只是換個地方就是了?!?/p>
木匠問:“換在哪點?”石匠說:“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塊好地方?!蹦窘秤X得這主意好,就決定這樣辦。
當天晚上,貴陽城內(nèi)陰云密布,大雨瓢潑。這兩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師兄師弟,徒子徒孫召集到南明河邊,連夜攔河修橋,鑿木造樓。遠近的居戶人家本來就擔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橋上造藏書樓,斷了日后過河的通路,現(xiàn)在聽說兩位匠人另選了一塊地方造樓,一個個都冒著風雨,趕來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邊擔石挑土,架梁立柱,只聽到人聲沸騰,驚天動地。等到東方發(fā)白,大雨停了的時候,一座精巧玲瓏飛雕梁畫柱的樓閣已經(jīng)矗立在碧波蕩漾的南明河新橋的鰲磯石上了。
當“甲秀樓”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出現(xiàn)在樓閣上之后,知府大人才聞訊來到南明河邊。他見藏書樓沒有建在南明橋上,十分惱怒,立刻傳令叫兩個匠人來回話。衙役們四處尋找,就是找不到那個石匠和木匠的蹤影。知府大人沒有辦法,只好將就拿這座九眼新橋上的藏書樓給狀元公了。
后來人們才知道,這兩位匠人因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樓后,就帶著妻子兒女遠走他鄉(xiāng)了。所以直到今天,人們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樓的兩位匠人倒底姓什么,叫什么。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高約二十米,石柱托檐,護以白色雕花石欄桿。浮玉橋為九孔,稱“九眼照沙洲”。解放后臨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現(xiàn)能見七孔。樓基和橋雖經(jīng)多次洪水沖擊,歷近四百年,仍然砥柱中流。樓前原豎有鐵柱二根:一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爾泰鎮(zhèn)壓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鑄鐵柱標榜功績;二為嘉慶二年(1797年),勒保鎮(zhèn)壓興義布依族王囊仙起義,收聚兵器又鑄鐵柱立于樓下。解放初,政府維修甲秀樓,拆除鐵柱,移存省博物院。十年動亂中,樓危亭毀。1981年,按原式樣重修,樓基部分,采用現(xiàn)代建筑材料和技術(shù)。重建涵碧亭,重修過程中,發(fā)現(xiàn)樓閣底層石墻中嵌有詩碑,重修后有八塊詩碑復嵌于底層樓壁。樓額“甲秀樓”三字,系宣統(tǒng)年間謝石琴所書。十年動亂中散失,后尋回刻有“秀”、“樓”二字的兩塊,另據(jù)過去照片,配寫“甲”字,按原式樣懸掛樓頂層外面。
甲秀樓的構(gòu)造在中國古建筑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可以在這一特色上大做文章,來提高此樓的知名度和可鑒賞性,以吸引廣大的旅游愛好者和建筑專家來觀光、考察。樓高約20米,飛甍翹角,12根石柱托檐,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桿,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致,歷歷在目。浮玉橋如白龍臥波,全長90余米,穿過樓下,貫通兩岸。橋上有涵碧亭,橋下有涵碧潭、水月臺,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甲秀樓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橋;第二部分甲秀樓主體建筑;第三部分翠微園。
浮玉橋頭立有“城南遺跡”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設有“城南遺跡”四個大字,橋上建有“涵碧亭”。主體建筑甲秀樓飛甍翹角、石柱托檐、雕欄環(huán)護。翠微園是一組由拱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同時新建的貴州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服飾陳列院,收集收藏了貴州省苗族、侗族、彝族、水族、革家、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傳統(tǒng)服飾、手工刺繡品、民間蠟染數(shù)百余件,令人嘆為觀止。該館所陳列展示的民族傳統(tǒng)服飾和民族工藝品,是貴州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術(shù)的體現(xiàn),也是貴州各少數(shù)民族的驕傲。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秀樓2006年05月25日,甲秀樓作為明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成為了重點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