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云南鹽業(yè)產品全部為高原深井礦鹽,鹽層形成于距今1億5千萬年前侏羅紀時期,埋藏于地下500—1000米,遠離污染,云南鹽業(yè)是全國鹽行業(yè)首家獲得生態(tài)原產地保護認證產品的企業(yè)。
云南鹽化是中國第二大鹽業(yè)企業(yè),位于云南省,主要生產鹽、化肥、化工等產品。云南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井礦鹽產區(qū)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制鹽歷史。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云南氯化鈉資源保有儲量為21253萬噸。相對于海鹽、湖鹽,井礦鹽是最好的鹽資源。且云南鹽礦賦存條件好,品位高,有害物質含量少,涵蓋滇西、滇南、滇中三個鹽礦區(qū)。
昆明鹽礦,是一家精制鹽企業(yè)。昆明鹽礦礦床地質賦存條件好,專家認定其開采年限可達130年,首采區(qū)鹽礦石的儲量即為4億噸,氯化鈉儲量2.3億噸,擁有極其豐富的原料資源,加之礦區(qū)地質構造簡單,開采技術條件良好,很適于采用先進的鉆進水溶法直接從地下采出飽和鹵水。
普洱制鹽分公司為云南人民家喻戶曉的"云南四大鹽礦"之一,譽為"滇南鹽都",以歷史悠久、食鹽品質優(yōu)良而聞名。于雍正三年(1725年)開采,迄今已有295年的歷史,鹽礦資源豐富,從清朝開始,逐漸成為滇西南重要的食鹽生產基地。
一平浪鹽礦是云南省祿豐縣一平浪鎮(zhèn)的井礦鹽生產企業(yè)。包括一平浪產區(qū)和元永井礦區(qū)兩部分。礦區(qū)以生產鹵水為主,產區(qū)則制鹽和提取硫酸鈉。礦區(qū)產鹽始于明洪武年間。民國二十一年(1932)云南鹽運使張沖為解決制鹽燃料問題,移鹵就煤,創(chuàng)建一平浪鹽礦。民國二十七年正式建成投產。20世紀90年代初,有職工3000余人,年產鹽18萬噸。2002年7月成為云南鹽化股份有限公司下屬的重要鹽產品生產單位之一。2003年6月隨云南鹽化股份有限公司并入云天化集團。2004年產鹽23.39萬噸。
喬后鹽礦,云南四大鹽礦之一。舊稱喬后井。位于大理洱源縣喬后鎮(zhèn)(原屬劍川縣)。清初始產鹽。清咸豐八年(1858)杜文秀派兵進駐喬后,以喬后河為中心興建南北兩城,北城稱灶城,設灶80座;南城建鹽倉及官舍等,制鹽及管理區(qū)域自成體系,成為云南最早按規(guī)劃建設的井場。同治十二年(1873)喬后井為白鹽井子井。光緒十五年(1889)白鹽井鹽大使移駐喬后。1953年云南省鹽務管理局于喬后設分局,下轄喬后、彌沙、云龍、喇雞四場。1955年7月改為喬后鹽廠。1962年改稱喬后鹽礦。1970年年產5萬噸的真空蒸發(fā)設備投產。1987年年產5萬噸的真空蒸發(fā)更新設備建成。2003年8月被云南鹽化股份有限公司收購,組建云南鹽化股份有限公司喬后鹽礦,年生產能力為精制鹽7萬噸。
云南本產鹽,但滇東北的昭通、曲靖地區(qū)距云南的鹽產地道路險遠,嚴重缺鹽,歷史上主要依靠自貢富榮鹽場和樂山犍為鹽場的食鹽接濟。川鹽入滇的路線主要有3條:
一是烏撒入蜀舊路線,即敘永—畢節(jié)—威寧—宣威,再從宣威至沾益、富源等地;
二是沿著“五尺道”路線,即宜賓—珙縣—高縣—筠連—鹽津—豆沙關—大關—昭通—魯?shù)椤福?/p>
三是“閏鹽古道”,以四川鹽源為中心,經西昌、攀枝花、木里到達云南寧蒗、永勝、華坪、麗江。
云南地處高原,氣候獨特,這里的井礦鹽以其天然無污染的特點而聞名。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云南紫鹽”。這種紫色鹽粒呈現(xiàn)出獨特的玫瑰紅色,口感鮮美,營養(yǎng)豐富,適合烹飪各種菜肴。
四川省內有多處優(yōu)質鹽湖,如自貢、樂山等地。這里生產的井礦鹽品質優(yōu)良,具有咸味適中、易溶解的特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為“川鹽”,它以其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礦物質含量受到廣泛好評。
產于江蘇沿海地區(qū)的淮鹽,被譽為“天下第一鮮”,其高品質和良好口碑眾所周知?;贷}的獨特風味和優(yōu)秀的烹飪特性使其成為了高檔菜肴的首選。它的純白細膩,味道鮮美,讓人回味無窮。更重要的是,淮鹽富含鎂、鉀等礦物質,這些是維持我們身體健康所必需的。想象一下,在烹飪過程中,這些礦物質一點點釋放出來,與食材的香氣和菜肴的口感完美結合,讓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在滋養(yǎng)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