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廬山,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在中國旅游中獨為江南之絕,而廬山自然與人文景觀之精華,又多聚于南麓一線,這山南之地,即為星子縣疆域。星子地處匡山與蠡湖之陽,夙有“湖山之間一縣立,雄壯秀麗世無匹”之美譽。這里分布著廬山佛寺五大叢林和道家古觀;晉代詩人陶淵明故里和桃源勝境;名傳千年的唐宋書院和建于本世紀初的將軍度假村;風光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和聞名古今的險澗雄橋;別具風韻的鄱陽湖水上游覽和候鳥珍禽觀賞區(qū)。全境旅游景區(qū)總面積約達百平方公里,游線以坐落于鄱陽湖畔的星子縣城為中心,向西、北二線輻射,分為秀峰、黃巖、歸宗、淵明故里、溫泉、桃花源、南康古城、觀音橋、太乙村、白鹿洞及鄱陽湖等景區(qū)。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江西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
江西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東經127°23′35〃—127°23′56〃,北緯29°31′24〃—29°31′23〃,位于皖贛兩省、四縣交界處,地處兩湖,六山連線交點位置,與境內的廬山含鄱嶺下,五老峰、太乙峰、漢陽峰三面環(huán)繞。
地貌
公園地處廬山山南,北依廬山主體,南瀕臨鄱陽湖。秀峰與觀音橋兩大著名風景名勝區(qū)座落在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的南北兩端,最高點海拔1477.4米,廬山的地貌特征屬斷塊山構造地貌、冰蝕地貌、流水地貌三為一體的復合型地貌景觀。
氣候
唐布拉國家森林公園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節(jié)令特色:春遲、夏短、秋早、冬長。廬山氣溫,根據歷年記載:最高只32℃,最低在-16.8℃,全年平均為11.4℃。
資源情況
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山地自然環(huán)境的復雜性,提供了保存植物的古老類型和引種新的植物種類的有利的環(huán)境。因此,有著多種植物種質資源和瀕臨滅絕的物種。有野生植物2155種。首次發(fā)現以廬山(牯嶺)命名的主要植物有40種。
有著豐富的野生動物和珍稀動物:至今尚知獸類有33種,鳥類171種。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之麓的鄱陽湖還有世界著名的候鳥保護區(qū):珍稀動物金錢豹分布于山麓山頂,昆蟲有1520余種,其中多稀珍品種和新種。
景區(qū)景點
天合谷
天合谷景區(qū)占地面積3500畝。景區(qū)背靠含鄱嶺,左挽五老峰,右攬?zhí)曳搴痛鬂h陽峰,面臨煙波浩渺的鄱陽湖,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風水學說,屬于“前有照、后有靠、左右環(huán)抱”的經典格局,是一塊號稱“龍椅”的風水寶地。進入景區(qū)大門,一條長長的風鈴情廊,兩旁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風鈴,在微風吹拂下發(fā)出悅耳動聽的鈴聲。
臥龍崗
臥龍崗景區(qū)是一處奇山異水,景區(qū)內奇峰競秀、怪石崢嶸、古木參天。景區(qū)西上部便是七賢峰,只見七個尖峰山體相連,并肩崎立,高聳入云,雄偉挺拔,形似七位賢人。峰下數間山舍錯落有致,點綴于景區(qū)內,實為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避暑為一體的難得的人間勝景。臥龍?zhí)杜詤s留下了許多意趣橫生的石刻,如“臥龍”、“臥龍庵”、“響泉”、“神龍見首”、“釣灘石”等,其中“臥龍”兩字為隸書,字徑二尺許,傳說為朱晦翁所篆寫。
歸宗風景區(qū)
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歸宗風景區(qū)位于廬山南麓的星德公路與歸橫公路交匯處,面積3000畝。區(qū)內風光旖旎,環(huán)境幽靜,奇峰競秀,萬木爭榮,集名峰(金輪峰、紫霄峰)、各瀑(玉簾泉)、名洞(羲之洞)、名寺(歸宗寺)于一體,具有廣闊的旅游開發(fā)前景。
白鹿洞書院
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院,曾被譽為“海內書院第一”,“天下書院之首”。它有著寬敞的院舍,頗具實力的師資,求知若渴的生徒;它有完整的教規(guī),有效的教學方法,以資生徒讀書的圖書,教學經費所需的學田。因此,在它興教以來,延續(xù)時間達1000余年,曾為封建社會培養(yǎng)出一批批人才。
觀音橋
觀音橋,座落于廬山東南麓的星子縣境內,由白鹿洞循九星公路南行,經五里公社再折向西北行數公里,即可見一座石橋橫跨高崖,這就是著名的千年古橋——觀音橋。
觀音橋又名棲賢橋或三峽橋,建于北宋初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是一座石造單孔橋,長24.4米,寬4米,橋面鋪以大石,兩側砌有石欄,橋孔內圈由七行長方形石首尾相銜,凹凸榫結,漸彎呈弓形。在橋孔正中石塊上刻有當日造橋的能工巧匠的名字,橋的南端,傍山矗立著石造小亭,亭內有一眼清泉,俗名“招隱泉”,為唐代茶神陸羽品題的“天下第六泉”。
秀峰廬山
秀峰廬山“世界文化景觀”是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星子縣白鹿鎮(zhèn)境內的廬山南面香爐峰下,環(huán)廬山旅游公路直達景區(qū)大門。自古就有“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數秀峰”之譽。秀峰景區(qū)總面積1.7平方公里,由秀峰、黃巖森林公園兩大片區(qū)組成,有索道相連。香爐、雙劍、鶴鳴、文殊、姊妹、龜背等群峰競秀。著名的“開先雙瀑”同源異流:東為馬尾水,從鶴鳴、龜背兩峰之間的狹窄牙口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