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湖南坐龍峽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湘西自治州古丈縣,總面積2371.29公頃。北部、東部以酉水為界,南臨猛洞河火車站,S229省道穿園而過,距縣城13公里,與芙蓉鎮(zhèn)隔河相望。
氣候特點
湖南坐龍峽國家森林公園年均氣溫16℃,屬亞熱帶山地型季風濕潤氣候,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季明顯,作物生長期長的特點。
地形
坐龍峽峽谷屬典型的喀斯特峽谷地貌,峽谷地貌的形成是經由300萬年的地殼變化,加之長期的風蝕、水蝕作用而形成,坐龍峽大峽谷全長約6500米,最大高差達300余米,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
資源特點
湖南坐龍峽國家森林公園的地理條件和獨特的小氣候環(huán)境孕育出植被垂直帶特征明顯、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的森林資源。公園內植被垂直帶譜特征明顯,植被類型典型,結構較復雜,是湖南地區(qū)的典型代表。在205.0米~971.4米的山體孕育著不同植被類型,植被的垂直分布明顯,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區(qū)依次分布著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灌叢等不同植被類型,公園內森林風景資源富有層次感,景觀四季變化明顯。
資源分類
截至2013年園內已知野生脊椎動物27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白頸長尾雉1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紅腹錦雞、虎紋蛙、蛇雕、蒼鷹等21種。
植物資源
湖南坐龍峽國家森林公園內維管植物共有104科624屬1283種,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有26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植物有銀杏、南方紅豆杉、鐘萼木3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有鵝掌楸、櫸樹、金錢松等23種。公園內分布的百年古樹名木總數在210株以上,其中最大的黃連木胸徑達1.23米、高27米;最大的楓香樹胸徑達2.17米,高度達35米;最大的銀杏樹胸徑達80厘米,高31米;最大的櫸木胸徑達62厘米,高15米;尤其是公園內有一株胸徑達1.27米,樹高27米的馬尾松古樹,據初步核實,該馬尾松古樹為湘西馬尾松之王,樹林在150年以上。
主要景點
龍峽大峽谷
坐龍峽大峽谷坐落在列溪坪與張家坡的交界之處,全長6.5千米。整個大峽谷屬典型的喀斯特峽谷地貌,受長期的風蝕、水蝕作用而形成,峽谷絕壁,最深處高差達300余米,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
土家山寨
土家山寨位于坐龍峽出口處,兩個土家族古村寨--大寨和小寨集中體現了濃郁的土家山寨生態(tài)文化和民族風情:兩個村寨均掩映在密林古樹群中,民居均為土家吊腳樓風格,木屋陶瓦,依山就勢而建。
金釘子
古丈的"金釘子",是寒武系第7階底界"金釘子",距今約5.03億年。是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彭善池等于2001年發(fā)現,古丈"金釘子"全球層型剖面和層型點位于公園內S229省道旁,是一個由高20米,長約150米的巖石層型剖面,建有三塊紀念碑和五塊大理石解說碑。
龍骨化石
在坐龍峽出口的半山亭處保留有兩大塊"坐龍石",每塊石頭上留有寬約12厘米、長約80厘米動物脊柱化石,紋理清晰,是一處具有重要科考價值的古生物化石景觀。
品牌管理
2011年7月,湖南坐龍峽國家森林公園申報國家級森林公園工作啟動,古丈坐龍峽森林公園管理局歷時半年,全局工作人員積極開展申報材料收集、整理、編制、報送、組織參評等大量工作,經三送三審及國家林業(yè)局組織兩次實地考察。
2012年1月14日,國家林業(yè)局在北京舉行評審會,湖南坐龍峽國家森林公園全票通過專家評審。湖南坐龍峽國家森林公園的申報成功,成為古丈縣繼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古丈毛尖"中國馳名商標、高望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之后又一張"國字號"名片。
品牌建設
建設繁榮與健康的生態(tài)物質文化;形成大量主題突出、內涵豐富、健康愉悅、形式多樣的生態(tài)文化產品;形成以尊重自然、關愛生物與生命的生態(tài)倫理與道德為核心的生態(tài)精神文化;構建 "人--社會--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制度文化。
湖南坐龍峽國家森林公園常常作為大中小學生的科普基地、夏冬令營基地、實習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戶外活動營地、科研人員的實驗基地和廣大藝術愛好者的創(chuàng)作基地等。
開放時間
08:00-17:00
交通信息
a.距猛洞河火車站5公里,省道1828線可直達。
b.從芙蓉鎮(zhèn)出發(fā):距芙蓉鎮(zhèn)(王村)直線距離4公里,汽車10分鐘即可到達。
c.從古丈縣城出發(fā):在古丈縣城有直達坐龍峽的班車,約30分鐘車程。也可租車前往。
d.從張家界出發(fā):汽車約1至1.5個小時。
e.從吉首出發(fā):汽車約1至1.5個半小時。
f.從鳳凰出發(fā):汽車約1.5至2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