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子所作議論文。這篇文章通過舜、傅說等古代圣賢在困境中振作精神、奮發(fā)努力而終于大有所為的事實,說明一個人想要完成自己的天賦使命,必須經(jīng)歷種種挫折和考驗,進而分析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亦是如此,最后推出論點“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此文語言流暢,運用類推的邏輯方法說明深刻道理,全文邏輯層次清晰,論證嚴(yán)密,文章緊湊,神完氣足。
舜發(fā)于
quǎn
畎畝之中,
fù
傅
yuè
說舉于版筑之間,膠
gé
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
áo
敖舉于海,百里
xī
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
zēng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
bì
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舜:古代圣君,原耕于歷山,后被堯起用,繼承堯的君主位。
發(fā):指被起用,發(fā)跡。
畎畝之中:田間、田地。畎:田間的水溝。
傅說:殷朝武丁時代的宰相,原為泥水匠,后被殷王武丁起用。
舉: 被舉用,被提拔。
版筑: 筑墻時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其堅實。版:筑土墻用的夾板。筑:搗土用的木槌。
膠鬲: 原來販賣魚和鹽,曾被周文王舉薦給商紂王,后來又輔佐周武王。
管夷吾: 即管仲,本是輔佐公子糾的臣子,后來公子糾在與公子小白(齊桓公)的斗爭中失敗,管仲成為罪人被押解回國,齊桓公知道他有才能,讓獄官放了他,并任用他為相國。
舉于士: 從獄官手里釋放并舉用。士:獄官。
孫叔敖: 春秋時楚國人,曾隱居海濱,后被楚莊王舉以為相(令尹),楚國因此富強。
百里奚: 春秋時虞國大夫,晉國滅亡虞國,被晉軍俘虜,作為陪嫁奴送至秦國,后逃之宛(楚邑),被楚人捉去放牛,秦穆公知其賢,把他贖買到秦,舉以為相。舉于市:指從奴隸市場中被舉用。
故: 所以。
任: 責(zé)任,擔(dān)子,使命。
是: 代詞,這,這些。
也: 助詞,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必: 一定。
苦: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
心志: 意志。
勞: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餓: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
體膚: 肌膚。
空乏其身: 使他身受貧窮之苦。空乏:資財缺乏,這里是“使……資財缺乏”的意思。
行拂亂其所為: 指做事不能如意。拂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拂:違背。亂:擾亂。
所以動心忍性: 借此使他們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堅強。所以:以此,用它來。動心:使心驚動,使內(nèi)心警惕。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忍性:使其性格堅強。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強。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他們所欠缺的本領(lǐng)。曾:同“增”,增加。益:與曾同義。
人恒過: 人經(jīng)常會有過錯。恒:經(jīng)常,常常。過,過錯、過失。
衡于慮: 思慮堵塞。衡:通“橫”,不順。
作: 奮起,指有作為。
征于色: 臉上表現(xiàn)出抑郁的神色。征:察驗,表現(xiàn)。色:臉色。
發(fā)于聲: 發(fā)出憂嘆的聲音。發(fā):表露。聲:指憂嘆之聲。
而后喻: 然后才明白過來。喻:明白,醒悟。
入: 在國內(nèi)。
法家拂士,: 掌握法度、輔佐君主的大臣。法家:懂法度并執(zhí)法的大臣。拂士:足以輔佐國君的賢士。拂:通“弼”,輔弼,匡正過失。
出: 在外面,指對外。
敵國: 勢力、地位相當(dāng)?shù)膰?。敵,匹敵、相?dāng)。
亡: 滅亡。
生于憂患: 有作為的生存產(chǎn)生于憂患。意思是,憂患使人振作、勤奮,因而得生。
死于安樂: 安樂使人怠惰,導(dǎo)致人死亡和國家、事業(yè)的衰敗。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從田間被舉薦出來,傅說在筑城的奴隸中被提拔出來,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商人中被提拔上來,管仲從監(jiān)獄中被提拔上來,孫叔敖從海邊隱居的地方被提拔上來,百里奚在市場上被提拔上來。所以說,上天要讓某個人擔(dān)當(dāng)重任,一定會使他的心志忍受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肌膚饑餓,使他身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能如意,借此使他們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堅強,增加他們所欠缺的本領(lǐng)。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人經(jīng)常會犯錯誤,多犯幾次錯誤才能謹(jǐn)慎。一個人只有內(nèi)心被困擾,思慮堵塞,才能奮發(fā)、有作為。臉上表現(xiàn)出抑郁的神色,發(fā)出憂嘆的聲音,然后才明白過來。在國中沒有懂法度并執(zhí)法的大臣和足為輔弼國君的賢士,在國外又沒有勢力、地位相當(dāng)?shù)膰?,這樣的國家常常滅亡。這樣以后就能知道憂思禍患使人成長、使人振作和勤奮,因而得生;安逸享樂使人怠惰,導(dǎo)致人死亡和國家、事業(yè)的衰敗。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不能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就要奮發(fā)圖強;一個人若安逸享樂,沒有克服困難、擺脫困境的能力,就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就消沉絕望,就如同立于坍墻之下,隨時有生命危險。因此,孟子作《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在提醒人們,不管什么時候,都應(yīng)該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方可長盛不衰;若安于現(xiàn)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醒來再琢磨”,就有可能終身憂愁、困頓一生。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xué)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篇論證嚴(yán)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文章在寫作上的突出特點是先提出論據(jù),緊接著進行深入分析、引申、推論,最后推導(dǎo)出文章的中心論點。作者先列舉六位在困境中振作精神、奮發(fā)努力而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fā)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證明逆境能夠造就人才,證明中心論點的正確性;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fā)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jié)論,因而說服力很強。
文章第一段使用類推的邏輯方法,列舉幾位歷史人物的真實事跡,說明逆境更能磨煉人的意志、鍛煉人的性格,從而使人堅強無畏;而失敗挫折又能使人吸取教訓(xùn),變得聰明機智、增長才干。因此,經(jīng)受了艱難困苦的磨煉,??晌灾厝?,并且這些人也常常做出卓越貢獻。
文章第二段,緊承上一段的意思,先從正面說明困難(憂患)、挫折的積極作用,強調(diào)有志者應(yīng)面對困難、迎接困難、設(shè)法克服困難,鍛煉自己的聰明才智、增強自己的才干,從而扭轉(zhuǎn)逆境、戰(zhàn)勝困難。然后從反面說明安樂無憂的生活、優(yōu)越順利的環(huán)境,卻往往使人萎靡不振,不思進取,畏懼困難,喪失斗志。最后歸納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這句話不僅成為千古名句、警世名言,而且成為被古今中外無數(shù)史實證明了的真理。
在修辭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配合歸納的推理方式,采用了排比句式和對仗句式。一般說來,鋪陳排比的寫法,固可造成宏大氣勢;若處理不當(dāng),也可致繁復(fù)拖沓之虞。而孟子的這篇文章,雖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卻仍給人以行文簡潔的印象,原因為孟子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盡量擴充每一詞語,尤其是動詞的容量。排比句式和對仗句式,既使文章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當(dāng)?shù)臍鈩?,增強了文章的藝術(shù)性,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明代李贄《四書評》:是恁么眼,大賢!大賢!
明末清初張岱《四書遇》:憂患安樂在人,自心上看,方得此章秘旨。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六:“苦心志”是“動心”,“勞筋骨”三句是“忍性”,“行拂亂”是“益不能”,陳定宇分配極好。又曰:“而后作”,如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處仁遷義。“后”字對上“先”字,“法家拂士”對上“征色”“發(fā)聲”,“敵國外患”對上“困心”“衡慮”。舉有國以包在下者,不是又推開說。
清代王步青《孟子集注本義匯參》引陳氏語:憂患未必便生,然憂患則警戒而其慮深,有生全之理。安樂未必便死,然安樂則多怠肆而其志荒,有死亡之理。又引紹聞?wù)Z:蓋憂患逆其情欲而存其戒懼之心,此所以生也;安樂順其情欲而滋其怠肆之意,此所以死也?!叭缓笾趹n患,而死于安樂也”,人當(dāng)日誦斯言。
清代吳闿生《重訂孟子文法讀本》:通體盤旋,為末二句蓄勢,章法極奇,賈生《過秦》所自出。千盤百折,厚集其陣,純用勁折,無波磔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