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席是以海參烹制的菜品為頭菜的宴席,海參在一場宴會中第一個出場亮相,以示此宴之華重。
通天海參就是整只海參,一般有兩種做法,一是澆汁海參,水燒開加鹽,糖,醬油,料酒,放入海參汆水,去浮沫,撈出盛盤。鍋加豬油,蔥段爆香撈出,加糖熬成紅色,加入醬油、料酒少許,加高湯(專門用全鴨肉、全雞肉、豬腿肉熬制澄清的湯汁)一勺,大火燒開轉(zhuǎn)文火細熬。加少許胡椒粉,湯汁濃稠時,勾地瓜水淀粉,湯汁澆于海參上,淋上香油。
另一種做法較為簡單,整只海參汆水,加調(diào)料、高湯慢火熬制入味,擺盤,淋上調(diào)好的芝麻醬,上桌,每人一只海參。這個吃法比較奢侈,變通一下,就有了清湯海參、三鮮海參、八寶海參,再后來就是魚肚參湯。
是在河南餐飲市場,蔥燒海參很常見。凡稍具規(guī)模的豫菜館,大都有這道菜。海參自古有之,到清朝,海參成為各類筵席的首位名菜。蔥燒海參廣泛出現(xiàn)記載,則見于《清稗類鈔飲食類》,在論述京城酒樓名饌時,常提“福興居、義勝居、廣和居之蔥燒海參”。
河南的大蔥燒海參,其烹飪特點注重首功在漲發(fā),先浸后炸,先油后水,把握物性,巧施手段。成品潔白,入口柔軟。
最開始的開席盤,四點心、四干果、四水果,是供賓客們喝茶的時候等待。開封非遺花生糕、開封非遺蜜三刀、紅糖果、杏片脆餅,新疆核桃仁、新疆南瓜子仁、新疆碧根果、越南紅皮腰果,福建紅柚、四川丑橘、云南小紅提、云南玫瑰青提......開胃碟則包含了登封芥菜絲、單單一個開席,就貫通了古今,匯集海內(nèi)外,因時因地取最精華者呈現(xiàn),這開場的氣勢,款待貴賓的心意已然明了。
待賓客們都上齊入座后,精美的涼菜也就是八冷碟已經(jīng)上桌。酥爛脫骨的老湯鹵雞,香醇筋道的洛陽涮牛肚,帶有濃郁芥香的濮陽農(nóng)家綠豆粉皮,根據(jù)時令采用的特色荊芥、鮮地黃、臧木耳、蟲草花......食材及色、香、味、形各異的冷碟,是最適口的下酒菜。
第一巡酒開席,樽酒舉杯,佐酒助興,好不愜意。
幾道涼菜過后,味蕾基本打開,食欲也提起來了,這時候就該頭湯上場了。頭湯是為了調(diào)節(jié)冷酒涼菜,暖心養(yǎng)胃,湯品隨季節(jié)而定,或清淡鮮美,或濃而不膩,或鮮香醇厚。像湯色清澈見底、入口醇厚綿香的花膠雞牛湯,自然鮮美的清湯松茸等,都是頭湯的絕佳選擇。
“頭菜”即宴席中的“帥菜”,是為整個宴席定基調(diào)、定規(guī)格的菜。頭菜上的是蔥燒關東遼參,則稱為海參席。
以頭菜為首的四柱菜陸續(xù)上席,正好酒過三巡,但見觥籌交錯間,賓主相談甚歡,整個宴席也就達到了一個高潮。
頭菜之后的中點,多以面食類為主,協(xié)調(diào)冷菜和熱菜,使宴席食品營養(yǎng)結(jié)構(gòu)更加豐富平衡。
阿莊黑松露蝦鍋貼、蘿卜絲餅、濮陽壯饃,地方特色、家常口味、創(chuàng)新料理,總有一款能投你所好。
“座湯”又稱“主湯”、“尾湯”,是宴席中的最后一道湯。
為了區(qū)別口味,頭湯采用鮮香純美的清湯、雞湯,座湯則可采用口味濃郁的湯。比如河南五大名羹之一的酸辣肚絲湯,酸辣利口,可緩解酒后的不適及油膩感,爽口清心。
隨飯菜雖是宴席結(jié)束前的佐餐小品,不如頭菜、四柱菜等顯要隆重,但依然是非常講究的。
首先要考慮“三和”,即時令之和、葷素之和、性味之和。一年四季,氣候各異,出產(chǎn)不同,菜式亦不相同。根據(jù)宴席檔次、規(guī)格、就餐對象做相應的調(diào)配,在用料、配菜、制作上都有一定的講究。在北方人的心里,沒有吃面的一餐就像是沒有吃飯一樣。一碗干稀面飯下肚,才能算是完美收官。
之前的時代,甜品通常在比較正式的情況下食用,日常并不會天天吃。所以不管是中式傳統(tǒng)宴席還是西式大餐,甜品都是在最后出場,讓人在盡享饕餮之后,享用一抹來之不易的甜。
雖然今時已不同往昔,但是甜品帶來的滿足幸福感,依舊不可替代。只是在甜品味型的選擇上,從傳統(tǒng)的厚重甜膩過渡到了現(xiàn)在的清新微甜。一桌好的宴席如同音樂會:有高潮有間奏,起轉(zhuǎn)承合拿捏得當,方才顯大家風范。
熱菜:扒海參、清湯竹蓀、便吃活魚、炒蝦仁、炸雞簽、燒素三樣、蜜汁白果、夫子酒燴龍眼、清燉鴨(帶面點)、原油肉、青椒爆里脊絲、海米炒菜薹、四喜丸子、三絲泡菜湯。
四大冷盤:鹽水蝦、五香魚、油浸清化筍、白斬雞。
小菜:小菜、白糖。
熱菜:紅燒海參、清湯蘭花鴿蛋、炸八塊、干蒸鯉魚、炒蝦腰、紙包三鮮、干貝鐵鍋蛋、蟹黃扒白菜、拔絲山藥、燴橘子羹。
冷盤:孔雀開屏(大盤)、陳皮雞丁、蔥椒熗魚片、清醬牛肉、撣熗腰片、玻璃蓮菜、五香荔枝胗、三絲白菜卷、油漬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