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山,又稱“繹山”,因其獨樹一幟的自然風貌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享譽神州大地。從古自今,贊美之作不可勝數(shù):其異情別景非親臨其中不可言表。論其高,嶧山僅為泰山三分之一稍強,算不得巍峨高大;論其面積與周長,嶧山與泰山不可同語。然而嶧山卻以其小巧之體、玲瓏之態(tài),有“岱南奇觀”、“鄒魯秀錄”之美譽,其結(jié)構(gòu)布局,起承轉(zhuǎn)合;移步異景,自有玄妙;首尾相顧、起伏變幻。或者意象新類,別有洞天;或者草蛇灰線,橫云斷嶺。加上霧氣迷蒙,傳神抒情;行云行雨,攝召魂夢。較之那蘇州園林的“山重水復,柳暗花明”來,更當為自然之鬼斧神工叫絕。山間千巖竟秀,萬壑縱橫,目不暇接,令人觀之,竟生人造假山之疑。
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zhuǎn)載,版權聲明
反饋
為嶧山頂峰,制高點由5塊突兀巨石插天抱立,形若芙蓉。五華峰又稱“絕顛境處”,上有石刻“五□顛無”4字,“顛無”石又稱“孔子座”,相傳為孔子登峰探日之處。有古詩贊曰:“絕顛丸卵罡風颯,赴上九重云仙家;放眼華夏錦繡土,飛空凜魁小天下。”極頂偏東有石刻“一步登天”4個大字,相傳秦始皇登嶧峰時,丞相李斯為壯君膽特制錦囊,上寫“一步登天,立成神仙”。
位于五華峰下,池隱洞中,池周長7.8米,深半米余,池水清澈見底,味甚甘美,不盈不竭,終年如一,千人飲用,始終如是。甘露池的傳說美妙動聽,諸如華佗造藥、秦始皇登峰、司馬遷鄉(xiāng)射鄒嶧、西晉太尉郗鑒屯嶧、乾隆帝登嶧御書等。
為嶧山古建筑群之冠,包括八角寶亭、三清殿、泰山行宮、白衣殿、五圣堂、元帝殿、魁星閣、直符廟、五老棚、來鶴庵、三宮廟、通明天宮、鐘樓、鼓樓、凌云坊、寶玉坊、出鳳門、入雅門等主要建筑,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樓臺殿閣,蔚為壯觀。宮后有玉皇洞,洞口時有白云繚繞,出云、收云景象綺麗。
又名探海石,俗稱望海石,位于五華峰左前,上豐下峭,壁立如削,千尺懸天。晴天黎明之際,游人在望海石上可隱約望見東海日出的壯觀,相傳老子李耳曾在這里修煉,留有煉丹爐遺跡。
又稱狀元石,是嶧山許多名石中景象最壯觀的。插花石面積約300畝,全石雜染苔蘚,色間黃綠,紅紫點綴。并且流傳著何仙姑抖荷花座飾插花石,誘“鸚鵡”戀此不去,勸嫦娥降此歌舞的神話。
位于五華峰西,形似棺材。傳說此石為唐太宗李世民之9子李慎被封為紀王督做嶧陽邾都,后冤死在武則天刑下葬于嶧峰而得名。
位于五華峰東里許,因峰頂有一高5丈、粗8圍、朝東方斜立、狀如丹似丸的巨石而得名。丹丸石凌空突兀,岌岌可危,懸系半天,白云繚繞其間,天成其絕。流傳有周靈王太子王子喬丹丸峰上吹笙作鳳凰鳴,后成仙而去等美妙神話傳說。
位于東山仙人宮(亦稱東宮)后,其狀象棚,石棚面積1.83畝,南向一竇為門,留有唐代才子吉中孚所書“如天宮”篆刻。棚內(nèi)可容300余人坐臥其中,并有舞臺及化妝穴,棚內(nèi)有一小渠,水流潺潺,人稱圣仙水。這一帶古建筑十分壯觀,風光優(yōu)美。
位于冠子峰東北方長生觀一帶。相傳老子李耳在此洗藥煉丹,留有老君殿遺跡。嶧山道家隨山派曾在此修煉達400年之久。
亦名大通巖,位于五華峰之陽,為一巨大巖石,刻有“大通”2字。石下有孔子洞,為“孔子教授生徒之所,即春秋書院舊址”(《鄒縣舊志》)。洞內(nèi)立有至圣先師碑、至圣圖像碑、至圣先師神位碑、顏曾思孟4神位碑等碑刻,并保留有孔子聚徒講學的杏壇。
位于石鼓洞下,曾有“半畝方塘”之稱。該池倚山作壁,鑿石為汀,環(huán)境優(yōu)美。該池流傳為仙家?guī)陀衤丁④跋?女子將西湖蓮花移植池內(nèi)而得名。
位于險腰以上石階路西,由數(shù)塊圓形巨石摯起一巨巖而成,洞內(nèi)可容納百余人。傳說明朝太監(jiān)劉真人不愿參與朝廷之亂而喬裝隱居嶧山,棲居此洞修仙爾后得名。
位于千佛嶺西仙人棚南下1公里處。南華觀始建年代無考,清康熙年間重建。這一帶風光秀麗,佳境宜人,為嶧山東南美景之首。
位于南華觀逍遙亭南20步。池長寬6尺見方,深4尺,水從池間罅縫中穿流,源于蟠桃洞后桃花仙池。傳說池中曾有烏龍魚,人稱神魚而得名。后因地震,水涸池廢。
又名金線庵,位于嶧山西峰。唐代文明年間(684年),西城、崇昌2公主自愿來嶧山作道姑,為其金仙宮、玉真觀而得名金仙庵。清雍正五年(1727年),鄒縣縣令王爾鑒登臨嶧山,偶見金仙庵石壁上石花縷縷,猶金絲銀線,夕陽之時猶為壯觀,隨命名金線庵。
位于回馬嶺南0.5公里處。從元明路、云層路登臨嶧頂至此恰為半程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年間重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半山亭為南北走向的長廓式建筑,四柱外又四柱,重檐結(jié)構(gòu),清雅別致,極富古風。
位于嶧山南面半山腰。始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因“嶧陽孤桐”而得名。相傳第一個用嶧陽孤桐樹木制作琴者乃伏羲氏。大禹治水,造福人民,鄒嶧人以嶧陽孤桐作貢品敬獻禹王。書院依山勢而建,兩進院。前院殿3楹,東西配房各3楹;后院有孤桐寺3楹,寺中塑有真武大帝像。書院已不存。
鐘石,懸于嶧陽書院偏西北數(shù)百步的盤龍洞內(nèi),因其形似巨鐘而得名。上銳下豐,如鐘無蠡,三石夾而懸之,離洞底3尺。人立鐘下以手扶之,奧妙莫測,以石擊之,音響洪亮,鐘石上有金文鐫刻:“象刀居我甬樂虛以匹永鼎各訟不鳴爾無圣風”等。
處于嶧山的西山,為嶧山五大奇觀之首。系天然形成,隱于金甲連環(huán)洞之中,處于壘卵萬石之上,一巨石為頂、為棚、為蓋,危石懸?guī)r,砥支半駕,因得此名。閣之中心有1臺,四面泄光,八方透風,可坐臥,可對奕,也可炊燃樵宴。
從鄒城汽車站有發(fā)往嶧山的旅游專線車。
京臺高速(京福高速,G3)—鄒城出口下(沿崇義路西行)—嶧山路—104國道南行約30分鐘—嶧山景區(qū)指示牌轉(zhuǎn)向東行駛約10分鐘—即可到達景區(qū),下高速后大約需要45分鐘車程。
嶧山自25億年前的太古時期,先后經(jīng)歷了3次沉沒、4次上升的發(fā)育階段。25億年前的太古時期,山東省中部為古海槽的一部分,堆積著泥沙質(zhì)和火山物資的巨厚地層?;煦缰新匮葑儭⑦M化,在一次突然爆發(fā)的強烈的造山運動中,地層褶折隆起,地下巖漿向上噴發(fā),浸入到覆蓋的地層之中,并竄出地表(今之嶧山周圍的二長花崗巖體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后,隨著地殼不斷運動,古嶧山升出地面,這是嶧山的第1次上升。6億年前的古生代早期,華北地區(qū)大幅度下降,古嶧山再次沉沒于大海之中。4億年前,華北地區(qū)又整體上升,海水退卻而形成大陸丘垣。嶧山第2次上升。
嶧山上的斜長花崗石,按生成順序劃分,居地層之首位,為25億年前地球巖漿冷卻后不久而產(chǎn)生的。經(jīng)過漫長的風化剝蝕,堅硬的花崗巖磨蝕去棱角,外形呈現(xiàn)渾鈍圓滑。嶧山上雖無大的斷裂,但各種巖脈卻屢見不鮮,而且有寬近10米的“角閃巖脈”。邾文公祠平臺上,有塊黝黑的巨巖兀立于崩巖的邊緣,堅硬的角閃巖滿身斑駁,凸凹不平。嶧陽書院舊址至桃花洞、盤龍洞內(nèi)等地方均有角閃巖脈呈現(xiàn)。嶧山上有眾多受海浪侵蝕而形成的海蝕巖穴。太古時期,嶧山是古海海域。5億年前,這里是汪洋大海,嶧山東北大束、西南的石墻一帶分布著寒武紀、奧陶紀石灰?guī)r。汪洋之中,咆哮的巨浪,穿鑿巖穴,卷走依附在角閃巖上的捕擄體;海水退流洗去泥沙之類的區(qū)區(qū)小物;再經(jīng)多次地震,嶧山逐步抬升,終形成海拔582.8米的高度,并形成玲瓏剔透的洞穴景觀。
道教東漢末年傳入鄒縣,主要集中在嶧山。時,有方士郗儉在嶧山南華觀東華陽樓閣修煉。創(chuàng)建太平道的黃巾起義軍也曾駐過嶧山。嶧山上的大龍口、漏靈臺、點將臺、萬忠溝等都與黃巾軍有關。起義軍失敗后,有的隱居于嶧山修道。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崇道排佛,在嶧山大興土木,修建起天師堂。宋末金初,嶧山道教興盛,系全真道北宗,一直延續(xù)到清代,先后分為隨山派、清凈派、華山派、龍門派、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6個派別。
嶧山摩崖佛教刻經(jīng),均在公元6世紀50年代形成,這充分證明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在嶧山已相當盛行。進入唐代,因統(tǒng)治者崇尚佛教使佛教大盛。嶧山素為宗教云集之地,佛、道教曾在嶧山發(fā)生過2次重大沖突;武周女皇武則天時期,5000余僧徒攻打嶧山,嶧山仙人棚、萬壽宮道長率千余道人迎戰(zhàn),由于僧徒地理不熟而失敗。金、元易代時期,大明府僧人智究來嶧山占據(jù)山陰17座廟宇。因其擁金反元,道眾趁元軍進軍鄒縣之際,利用元軍驅(qū)逐了僧徒。明洪武年間,佛道兩教已經(jīng)和解,并相互滲透,魯王朱檀信奉道教,但也出資興建了僧徒居住的嶧山孤桐寺。萬歷年間(1573—1620年),籌建供安道大藏經(jīng)的道藏閣時,就由佛道2家共同籌辦。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天竺觀時,觀主為龍門派聞一桂,塑像既有觀音、文殊、普賢佛像,也有“眼光送生居其右,疹痘子孫居其左”。彌陀庵主持僧人先后有智恕、惠學、來智、桂如、自弘等。
嶧山上生長著多種中草藥,尤其山菊花遍地可見。該花用嶧山上的甘露池、圣水泉的圣水煎服,有清熱、祛火、明目、健腦、開竅、提胃功能,是倍受人們青睞的優(yōu)質(zhì)飲料。
嶧山八花寶粥館始自唐宋,盛于元明清。將嶧山一帶土產(chǎn)豇豆、綠豆、紅白小豆、糯米、紅棗泥、花生糝、黃豆扁、西瓜仁(或核桃仁),分先后適時下鍋,取甘露池水、文火燒煮,細熬,待八寶分瓣開花、縱笑、綻開后食之。
嶧山黑棗歷史悠久,清乾隆登嶧山時,嶧山道家曾以黑棗作貢品晉獻。其制作方法為:將剛摘下的嶧山大棗、煮之數(shù)沸,撈出以烈日暴曬,棗即有細紋皺起,似人工精雕細鏤。其色黑紫相間,其味甜且沙粘,異常開胃。醉棗又名酒棗,其主要制作方法是將嶧山鮮長棗摘下,不使其觸及地面,用筷子夾入酒中浸泡片刻,再夾出放入刷凈涼干的瓷罐、陶罐中,滿裝密封,貯于室內(nèi),至逢年過節(jié)時食用,鮮而脆,且含醉意,原色不減,大有增進食欲之功能。
嶧山半腰生長著一些榆樹,看上去,與山下邊的榆樹沒有什么兩樣,不同的是山腰的榆樹是秋后結(jié)榆錢,嶧山人稱其為“秋榆錢”,而且持續(xù)到九、十兩個月均可看到和采摘食用,比山下榆樹上的春榆錢粘度高得多,粘而噴香,香中透甜,嶧山人喜歡用它來做榆錢粥食用。故有民謠曰:“春榆錢粥驅(qū)酷寒,秋榆錢粥打冷戰(zhàn)。暑日之氣光天去,一碗寶粥粘到年”。
嶧山孤嶂坪一帶多產(chǎn)白色山兔,嶧山人將其作為“白元大仙”的吉祥物。該兔營養(yǎng)價值高,以其制作的紅燒白兔肉為傳統(tǒng)名吃,色味俱佳。嶧山道家曾以其作貢品晉獻宮廷。嶧山民謠曰:“白元大仙子,名吃世古?。贿h迎朝拜者,千人不福一?!?/p>
線路一:
山門-寶瓶石-半山亭-賽潼關-宕天梯-南天門-八卦石-通明天宮-玉皇殿-三清殿-五華峰
線路二:
山門-邾文公祠-嶧陽書院-孤桐書院-春秋書院-隱仙洞-片石橋-觀鰲臺-東宮-一線天-舍身崖-三清殿-五華峰
線路三:
東山門-小天河-八道彎-觀鰲臺-東宮-小魯臺-鰲字-丹丸峰-五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