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相傳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詞作。此詞寫的是在深秋暮色中主人公獨立玉階遠眺時一剎那的情思。上片寫寒碧的山光林色籠罩在如織的暮煙之中,隨著暮色越來越濃,高樓上的主人公的愁思也越來越重;下片寫在高樓上遠眺的主人公的感情流動,揭示了主人公愁思的具體內(nèi)涵。全詞結(jié)構(gòu)呈網(wǎng)狀,情景交織,句與句之間緊密相扣,各句間含義也相互交織,創(chuàng)造了一個渾然天成的意境,因此受到后人很高的評價,與《憶秦娥·簫聲咽》一起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菩薩蠻⑴
平林漠漠煙如織⑵,寒山一帶傷心碧⑶。暝色入高樓⑷,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⑸,宿鳥歸飛急⑹。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⑺。
⑴菩薩蠻: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也用作曲牌名。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雙調(diào)四十四字,以五七言組成。上下片均兩仄韻轉(zhuǎn)兩平韻。
⑵平林:平原上的林木。漠漠:迷蒙貌。煙如織:暮煙濃密。
⑶傷心:極甚之辭。愁苦、歡快均可言傷心。此處極言暮山之青。
⑷暝(míng)色:夜色。暝,日落,黃昏。
⑸玉階:玉砌的臺階。這里泛指華美潔凈的臺階。佇(zhù)立:長時間地站著等候。
⑹宿鳥:歸巢棲息的鳥。歸:一作“回”。
⑺“長亭”句:古代設在路邊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賦》云:“十里五里,長亭短亭?!闭f明當時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亭,《釋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备阂蛔鳌斑B”。
遠處舒展的樹林煙霧漾瀠,好像織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帶,極為碧綠。暮色進了高高的閨樓,有人正在樓上獨自憂愁。
玉石的臺階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鳥兒,在歸心催促下急急飛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過了長亭,接著的是短亭。
這首詞相傳為李白所作。宋僧文瑩《湘山野錄》卷上說:“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復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輔泰見而愛之。后至長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內(nèi)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泵魅瞬軐W佺《蜀中廣記》卷一〇四認為此詞是李白為思蜀而作。清人劉熙載《藝概》卷四疑此詞作于唐玄宗西幸之后。
不少論者認為此詞是眺遠懷人的“閨情”之作,但歷來解說此詞的,更多的人卻說它是羈旅行役者的思歸之辭。這后一種理解,大概是受了文瑩《湘山野錄》所云“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一語的影響,以為既然題于驛樓,自然是旅人在抒思歸之情。其實,古代的驛站郵亭等公共場所以及廟宇名勝的墻壁上,有些詩詞不一定是即景題詠,也不一定是寫者自己的作品。這首詞不是第一稱謂,而是第三稱謂,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場景變換。下片的歇拍兩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擬出畫中人的心境。而且詞中的“高樓”“玉階”,也不是驛舍應有之景。驛舍郵亭,是不大會有高樓的,它的階除也決不會“雕欄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畫棟雕梁”形容一樣。同時,長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蒼茫中視野所能及。何況“長亭更短亭”,不知凡幾,當然只能意想于心頭,不能呈現(xiàn)于樓頭人的眼底。因此,從“閨情”角度理解此詞似乎更為合適。
這首詞上下兩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觀景物的渲染,下片著重主觀心理的描繪。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卻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主觀心理的描繪又糅合在客觀景物之中。因而從整體上來說,情與景、主觀與客觀,又融成一片。
這首詞選擇的時間是一個暮色蒼茫、煙云暖曖的黃昏,季節(jié)是秋冬之交,寫的是在一位思婦獨立玉階遠眺時一剎那的情思。開頭兩句為遠景,“平林漠漠煙如織”便傳達出一種空寞惆悵的情緒,它起到籠罩全篇的作用。如煙如織,扯也扯不開,割也割不斷。就連那遠處碧綠的山色也使人著惱,叫人傷感。這似乎是靜態(tài)的寫生,是一種冷色的畫面,但靜態(tài)之中又夾雜著主觀的感受,給人一種潛在的騷動感,撩人意緒。接著,這種騷動感由潛在到表面化了。“暝色”句為近景,用一“入”字由遠而近,從全景式的平林遠山拉到樓頭思婦的特寫鏡頭,突出了“有人樓上愁”的人物主體,層次井然,一個“入”字使整個畫面波動起來,由遠及近、由潛在到表面化??雌饋硎强陀^景物感染了其人,實際上是此人內(nèi)心感受在不斷深化。至“有人樓上愁”句,這個由客觀到主觀、由物到人的過渡完成了。這個“愁”字把整個上片惆悵空寞的情緒全部綰結(jié)在一起,同時又自然地過渡到下片。承上啟下,臻于絕妙。整段文字有如電影,從“平林”“寒山”的遠鏡頭,拉到“高樓”的近景,復以“暝色”做特寫鏡頭造成氣氛,最終突出“有人樓上愁”的半身鏡頭。
下片立足于主觀的感受上,寫樓上思婦的情感流動。在暮靄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階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翱铡币彩巧掀串嫷木拔锔腥鞠碌谋厝唤Y(jié)果。主觀情緒并不是孤立存在著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鳥歸飛急”。這一句插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飛的宿鳥與久立之人形成強烈的對照。一方面,南宿鳥急歸反襯出人的落拓無依;另一方面,宿鳥急歸無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內(nèi)心騷動更加劇烈。于是,整個情緒波動起來。如果說上片的“愁”字還只是處于一種泛泛的心理感受狀態(tài),那么,現(xiàn)在那種朦朧泛泛的意識逐漸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鳥急歸導發(fā)的。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處是歸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尋求自己的歸宿,來掙脫無限的愁緒??墒菤w程在哪里并沒有一個實在的答案,只不過是“長亭連短亭”。有的仍然是連綿不斷的落拓、惆悵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之間。征途上無數(shù)長亭短亭,不但說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說明歸期無望,以與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如此日日空候,主人公的離愁也就永無窮盡了。結(jié)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醞藉。
這首詞運用朦朧交錯的描寫手法造成詞境時空的淌恍迷離,在短短的一首詞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煙靄、寒山、暝色、高樓、宿鳥、長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傳情,手法極為嫻熟,展現(xiàn)了豐富而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活動,反映了詞人在客觀現(xiàn)實中找不到人生歸宿的無限落拓惆悵的愁緒。
宋·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一:(李白《菩薩蠻》《憶秦娥》)二詞為百代詞曲之祖。
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二:楊繪《本事曲子》云:“近世謂小詞起于溫飛卿,然王建、白居易前于飛卿久矣。王建有《宮中三臺》、《宮中調(diào)笑》,樂天有《謝秋娘》,咸在本集,與今小詞同。《花間集序》則云起自李太白《謝秋娘》,云《望江南》。又日近傳一闋,云李白制,即今《菩薩蠻》,其詞非白不能及此,信其自白始也。
明·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卷一:古詞妙處,只是天然無雕飾。又:“云如鬢”,可方“煙如織”。
明·卓人月《古今詞統(tǒng)》卷五:徐士俊云:詞林以此為鼻祖,其古致遙情,自然壓卷。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一〇四:太白《菩薩蠻》詞(略),此思蜀之作也。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玩末二句,乃是遠客思歸口氣?;蜃⒆鏖|情,恐誤。又按李益《鷓鴣詞》云:“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贝嗽~末二句,似亦可作此解,故舊人以為閨思耳。樓上凝愁,階前佇立,皆屬遙想之詞。或以玉階句為指自己,于義亦通。蓋玉階、玉梯等字,昔人往往通用。白石《翠樓吟》,亦有“玉樓凝望久”之句。
清·李調(diào)元《雨村詞話》卷一:詞用“織”字最妙,始于太白詞“平林漠漠煙如織”,孫光憲亦有句云“野棠如織”,晏殊亦有“心似織”句,此后遂千變?nèi)f化矣。
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一:唐詞《菩薩蠻》、《憶秦娥》二闋,花庵以后,咸以為出自太白。然《太白集》本不載,至楊齊賢、蕭士赟注,始附益之,胡應麟《筆叢》疑其偽托,未為無見。謂詳其意調(diào),絕類溫方城,殊不然。如“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等語,神理高絕,卻非《金荃》手筆所能。
清·黃蘇《蓼園詞選》:按入首二句,意興蒼涼壯闊。第三、第四句,說到樓”、到“人”,又自靜細孤寂,真化工之筆!第二闋,“欄干”字跟上“樓”字來,“佇立”字跟上“愁”字來。末聯(lián)始點出“歸”字來,是題目歸宿。所以“愁”者,此也,所以“寒山”、“傷心”者,亦此也,更覺前闋凌空結(jié)撰,意興高遠。至結(jié)句,仍含蓄不說盡,雄渾無匹。
清·李佳《左庵詞話》卷下:李青蓮《菩薩蠻》云(略),《憶秦娥》云(略)。二作為此詞鼻祖,實亦千古絕唱。謫仙才固自不凡。
清·夏秉衡《清綺軒詞選序》:自唐李供奉有《憶秦娥》、《菩薩蠻》二闋,而溫飛卿、白香山諸公繼之,詞所由昉也。唐末五代,李后主、和成績、韋端己輩出,語極工麗而體制未備。(乾隆十六年清綺軒刊巾箱本《歷代詞選》卷首)
清·劉熙載《藝概》卷四:梁武帝《江南弄》、陶弘景《寒夜怨》、陸瓊《飲酒樂》、徐孝穆《長相思》,皆具詞體,而堂廡未大。至太白《菩薩蠻》之繁情促節(jié),《憶秦娥》之長吟遠慕,遂使前此諸家,悉歸環(huán)內(nèi)。太白《菩薩蠻》、《憶秦娥》兩闋,足抵少陵《秋興》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
清·陳廷焯《云韶集》卷一:唐人之詞如六朝之詩,惟太白《菩薩蠻》、《憶秦娥》兩調(diào),實為千古詞壇綱領(lǐng)。詞雖創(chuàng)自六朝,實成于太白,千古論詞,斷以太白為親。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究竟是否是這首詞的作者,是歷來聚訟不決的問題。此詞《尊前集》、宋文瑩《湘山野錄》均系于李白名下。明代胡震亨則說:“《莊岳委談》云:詩馀中《憶秦娥》《菩薩蠻》最古,以詞出太白也。余謂太白在當時直以風雅自任,即近體盛行,七言律鄙不肯為,寧屑事此?且二詞雖工麗,而氣衰颯,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殆晚唐人詞,嫁名太白耳?!保ā短埔艄锖灐肪硎泵鞔鷳胍舱f:“《菩薩蠻》之名,起于晚唐也?!字?,尚未有斯調(diào),何得預制其曲也?”(《少室山房筆叢》)認為是晚唐人詞,托名太白。現(xiàn)代研究者如楊憲益、任半塘、俞平伯等都持作者為李白之說。有人從詞的發(fā)展來考察,認為中唐以前,詞尚在草創(chuàng)期,這樣成熟的表現(xiàn)形式,這樣玲瓏圓熟的詞風,不可能是盛唐詩人李白的手筆。但這也未必可援為根據(jù)。敦煌卷子中《春秋后語》紙背寫有唐人詞三首,其一即《菩薩蠻》,亦頗成熟,雖無證據(jù)斷為中唐人以前人所作,亦難以斷為必非中唐人以前人所作,而且,在文學現(xiàn)象中,得風氣之先的早熟的果子是會結(jié)出來的。十三世紀的詩人但丁,幾乎就已經(jīng)唱出了文藝復興的聲調(diào),這是文學史家所公認的。六朝時期的不少吳聲歌曲,已近似唐人才開始有的、被稱為近體詩的五言絕句。以文人詩來說,如果把隋代王績的《野望》混在唐人的律詩里,不論以格律或以風味言,都很難識別。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李白同時人、玄宗時代的韋應物既然能寫出像《調(diào)笑令·胡馬》那樣的小詞,李白能寫出成熟的詞也就毫不奇怪。還有一件小小的頗堪尋味的事情:詞中有“傷心碧”這樣的字眼?!皞摹痹谶@里,相當于日常慣語中的“要死”或“要命”?,F(xiàn)在四川還盛行著這一語匯。人們常??梢月牭健昂玫脗摹被颉疤鸬脗摹敝惖脑?,意即好得要命或甜得要死。這“傷心”,也和上海話中“窮漂亮”“窮適意”的“窮”字一樣,作為副詞,都與“極”同義?!皞谋獭币布础皹O碧”。杜甫《滕王亭子》詩“清江錦石傷心麗”,“傷心麗”,也是“極麗”的意思。李白和杜甫都在四川生活過,以蜀地的口語入詞,化俗入雅,妙語天成。這也可以作為這首詞是李白作品的一點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