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是由李少紅執(zhí)導,李雪健、宋丹丹、葉靜等主演的電影,于1992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攝影記者曹德培和他年輕漂亮的妻子段京華以及五歲的兒子漢漢生活的安寧和睦,卻突然被他前妻留下的孩子小木闖入,打亂了他平靜生活的故事。
李雪健 飾 曹德培
宋丹丹 飾 段京華
葉靜 飾 趙小木
英達 飾 孟克
楊桂香 飾 段佩華
譚宗堯 飾 梁中達
丁丁 飾 漢漢
鄭保民 飾 主編
演員李雪健
攝影記者。曹德培不僅事業(yè)有成,還有個令人羨慕的美滿家庭。前妻留下的孩子小木突然闖進他的生活,打亂了他平靜的生活。回到以前插隊的地方,他了解到當年前妻與他離婚時已有身孕卻隱瞞了真相。自己面前的小木又是那么懂事,讓他憐愛。而對于此事給妻子帶來的傷害也同時讓他痛苦不堪。愛的理解與寬恕令他感動也讓他窒息。
演員宋丹丹
曹德培的妻子,年輕漂亮,放棄過出國,又剛懷了孕。當曹德培向她解釋了小木的身世后,段京華默然不語,終于有一天她與曹德培大吵一架之后帶著兒子漢漢回了娘家。當段京華走進地下室,她第一次看到了過去只影影綽綽知道存在過的趙亞萍。她意識到,在她和曹培德之間橫梗著丈夫過去的一段歷史。最后,段京華終于接納了小木。
演員葉靜
曹德培和前妻趙亞萍的兒子。母親病故后,趙小木帶著以前曹德培寫給前妻的信,獨自一人從長白山來到北京,被兒童福利院交給了曹德培。小木跟著曹德培回到東北家中,但他又悄悄跟著曹德培上了回京的火車,被暫且安置在地下室中。小木很懂事,也很聰明,當他看清是自己的存在使父親全家不和時,就以犧牲自己的辦法不辭而別了。
演員譚宗堯
趙小木的后爸,趙亞萍的丈夫,東北鄉(xiāng)村電影放映員。曹德培帶著小木找到他想要弄清小木身世的真相時,正好遇到梁中達再婚辦酒席。梁中達證實了趙亞萍與曹德培離婚時已有身孕,而后才和自己結(jié)婚,小木其實是曹德培的親生兒子。了解到曹德培的難處后,梁中達并沒有強送小木,而是表示了非常通達的態(tài)度,愿意撫養(yǎng)小木這個兒子。
攝影記者曹德培(李雪健飾)和他年輕漂亮的妻子段京華(宋丹丹飾)以及五歲的兒子漢漢生活的安寧和睦。一天,前妻留下的孩子小木(葉靜飾)突然闖進他的生活,如一石投進清潭,打亂了他平靜的生活。
回到以前插隊的地方,他了解到當年前妻與他離婚時已有身孕卻隱瞞了真相;自己面前的親生骨肉小木又是那么懂事,讓他憐愛;而對于此事給妻子帶來的傷害也同時讓他痛苦不堪;愛的理解與寬恕令他感動也讓他窒息。在波波折折中,他只覺得舉步艱難,心中感觸萬千,人屆四十真不惑嗎。
出品人 成志谷、梁宗柱、胡健
制作人 陳偉洪
監(jiān)制 才汝彬、趙漢皋
導演 李少紅
編劇 劉恒
攝影 曾念平
配樂 侯牧人
剪輯 周新霞
道具 鄒順、王強
美術設計 林朝翔
造型設計 楊文霞
服裝設計 劉建華
燈光 趙樹平、張述東
錄音 鄭春雨、關鍵
布景師 李雙來
該片是由田壯壯策劃的。投資方要求寫一個父親和一個兒子的故事。編導們先有了這樣一個命題并確定由李雪健主演,而后才邀請作家劉恒來編寫腳本。劉恒善于人物情感細膩的作品,又找來一些36到40歲年齡段的朋友,在一起交流生活中的感受,編導們考慮了很長時間,認為還是貼近生活比較合適,要寫一段普普通通的生活,故事本身沒有太大的波瀾,把重點放在人物的心理感受上,因為大部分家庭在大部分時間內(nèi)是平凡和瑣碎的,但每個家庭和每個人的情感又是豐富和變化無窮的。要讓觀眾感受到是在客觀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的“真”故事,才能使觀眾與影片產(chǎn)生共鳴。劇本創(chuàng)作過程持續(xù)了兩個多月,主要是大家在一起侃故事。李雪健自己有個意愿,他曾經(jīng)演過干部、工人、軍人、藝人、偵探等,希望創(chuàng)造一個知識分子類型的人物形象,因此最后選定主人公是個新聞攝影記者。
時間 屆次 獎項 類型 獲獎對象 獲獎結(jié)果
1991年 第45屆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jié)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四十不惑》獲獎
《四十不惑》里李雪健、宋丹丹飾演夫妻,面對東北插隊時留下的孩子,最后選擇了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其實都體現(xiàn)了人到中年后,想后半輩子過得好,必須把前半生的問題處理好,而最終解決的方式無外乎都是妥協(xié)。(上海電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評)
一個未成年的兒童,三個年屆不惑的男女,理智上確認自己的社會義務與親情的愛,感情上卻一時難以融治,于是尷尬,于是困感,于是“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因為當事人理智上都清楚,正確,因此,沒有思想認識上的是非利害沖突,沒有道德品質(zhì)上的高低優(yōu)劣沖突,沒有說教,也不需要說教,但是,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感情困感怎么辦,又是怎么樣。導演緊緊抓住這點,并把鏡頭的焦點集中在這點,拍出了一部獨具特色的生活化情緒化的影片。這樣,影片也就有了一點普遍的意義,因為在生活中,人們理智上清楚而感情上困惑、過不去的事多著了。但是影片也有一點遺憾,雖然這一點很真實,甚至可以說,正因為真實,才更加遺憾。這就是影片完全沒有把十一歲的兒童,最需要父母、監(jiān)護人、成年人愛護、照顧的未成年的兒童放在眼里,他應該是關注的中心,卻不過成為大人們麻煩的根源,大人們必得解決自己的麻煩才能安排他,而不是大人們以他這位幼者弱者為本位首先關注他的安危,衣食住行以及感情需要,心理平衡。(《瞭望周刊》評)
該片的攝影師是導演李少紅的丈夫曾念平,夫妻二人已合作多部影片。
為了創(chuàng)作出劇本中段京華聽到丈夫另有一個兒子時的反應,編導們發(fā)動攝制組的所有男士都給自己的妻子打電話,問她們?nèi)绻龅竭@樣事會怎么辦。
影片中的暗房,劇組選用了一個地下室,這個場景不是按照生活的真實設計的,而是按照內(nèi)容要求的情感真實設計的,以此來營造趙小木這個從山區(qū)來到大都市的孩子的心靈空間。影片中還有一個重要場景是曹德培的家,導演李少紅沒有選用北京特色的四合院,猶豫了很長時間后最后選擇了建國門外的外交公寓的一個兩居室的單元房。這個房間是在高層建筑上,在這個位置上做同期錄音時可以感覺到飄上來的聲音,這是都市的上層,和地下室形成無言的對照。房間基本用白色調(diào),拍攝時多用走廊和廚房,很少用兩邊的房間,這樣產(chǎn)生的空間是一個含蓄的空間,可以在那邊打電話,也可以在那邊吵架,但永遠是隔著來看的,保持著一種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