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是唐代詩人章碣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絕。這首詩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史實作為切入點,明敘暗議,用略帶夸張的手法揭示了焚書與亡國之間的矛盾。次句緊承首句,又從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有利天險也不能守住基業(yè)。第三句在點題的同時,進一步對焚書一事做出了評判。最后一句以議論結(jié)尾,借劉邦、項羽二人不讀書之史實抒發(fā)感慨。這首詩以史家筆法,獨辟蹊徑,把“焚書”與“亡國”看似不相關(guān)的事情聯(lián)系到一起,層層推進,自然圓轉(zhuǎn),言辭夸張,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諷刺了秦始皇焚書的荒唐行為。
焚書坑1
竹帛煙銷帝業(yè)虛2,關(guān)河空鎖祖龍居3。
坑灰未冷山東亂4,劉項原來不讀書5。
1.焚書坑:秦始皇焚燒詩書之地,故址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南的驪山上。
2.竹帛:代指書籍。煙銷:指把書籍燒光。帝業(yè):皇帝的事業(yè)。這里指秦始皇統(tǒng)治天下,鞏固統(tǒng)治地位的事業(yè)。虛:空虛。
3.關(guān)河:代指險固的地理形勢。關(guān):函谷關(guān)。河:黃河。空鎖:白白地扼守著。祖龍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陽。祖龍:代指秦始皇。
4.山東:崤函之東。一說指太行山之東,即為秦始皇所滅的六國舊有之地。
5.劉項:劉邦和項羽,秦末兩支主要農(nóng)民起義軍的領(lǐng)袖。不讀書:劉邦年青時是市井無賴,項羽年青時習武,兩人都沒讀多少書。
燃燒竹帛的青煙散盡帝業(yè)也化而為虛,函谷關(guān)和黃河白白護衛(wèi)著始皇帝所居。
焚書坑內(nèi)的灰燼未冷山東已發(fā)生暴亂,滅亡秦國的劉邦和項羽原本并不讀書。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為了鞏固他的統(tǒng)治地位,采取丞相李斯的建議,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燒毀圖書(醫(yī)藥、卜筮、農(nóng)作書籍除外),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活埋儒生,力圖使他的帝業(yè)延續(xù)下去。作者可能到過燒毀圖書的地方,耳聞目睹,有感而作。
章碣(836—905),晚唐詩人。原籍桐廬(今浙江桐廬縣),后遷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市)。成通末(874),以詩著名,然累試不第。后競流落不知所終。由于遭遇坎坷,章碣詩中富有批判鋒芒。乾符四年(877),禮部侍郎高湘曲貢舉,擢其所知者邵安石為進士,碣又落第,便憤而作《東都望幸》詩,借寫宮怨以刺唐末科舉中的徇私舞弊。詩工七律,并自創(chuàng)變體,為時人所效法。方干稱贊其詩為:“織錦雖云用舊機,抽梭起樣更新奇?!保ā顿涍M士章碣》)《全唐詩》錄其詩二十六首,編為一卷。
這首詩就秦末動亂的局面,對秦始皇焚書的暴虐行徑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譴責。
詩的首句點出焚書坑中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當年秦始皇下令搜集所有民間的儒家典籍和百家之書,并進行銷毀,詩人用“竹帛煙銷”簡練概括這一史實,而用“竹帛”這一文字的載體,來代指儒家典籍和百家之書,則是故意夸大秦始皇的罪過與荒謬。緊接著,詩人用“帝業(yè)虛”三字來將秦始皇“焚書坑儒”所釀就的后果概括出來,就仿佛秦始皇焚燒書籍的飛煙裊裊升起的時候,他千辛萬苦創(chuàng)下的秦國基業(yè)也被銷毀了,本可以流芳百世的千秋偉業(yè)霎時成為虛空?!暗蹣I(yè)虛”引出了次句對“虛”的具體描寫,這里的函谷關(guān)、黃河仍在,秦始皇以為它們是可以保衛(wèi)秦朝天下萬世長存的天險,但是這些天險并沒能守住始秦朝的宮殿,沒能守住他奠定的基業(yè),“帝業(yè)虛”得到了具體化的闡釋。同時,首句和次句構(gòu)成了遞進的關(guān)系,前者說秦始皇焚書是為了禁錮民眾的思想,使他們不能產(chǎn)生反抗朝廷的思想,后者則是說秦始皇把函谷關(guān)和黃河這些天險看做帝業(yè)永固的地理屏障;前者為抑的方式,后者為揚的方式。無論前者還是后者,都只是秦始皇美好的愿望,他的愿望最終還是“虛”“空”了。詩人將始皇帝的兩項重大舉措都予以否定,說明作者認為帝業(yè)永固絕不是壓抑民眾的思想和憑借險要的地理優(yōu)勢能夠做到的,進而提出問題:究竟什么才能使帝業(yè)永固。其中“祖龍”一詞用得很有深意,因為祖龍是始皇的意思,點明了秦始皇的野心,即希望秦朝的天下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然而事與愿違,秦朝只經(jīng)過二代就滅亡了,以至于秦朝宮殿沒有得到任何擴建,一直只是“祖龍居”。這里用“祖龍居”來代指秦朝帝業(yè),形象地說明了秦朝的短命。
第三句將拓展開的思路轉(zhuǎn)回到全詩的主題——焚書坑上,并緊跟對秦始皇焚書一事的調(diào)笑,進一步強調(diào)秦始皇采用焚書的策略試圖穩(wěn)固帝業(yè)的舉措,實荒唐可笑?!翱踊椅蠢洹本o承首句的“竹帛煙銷”而來;焚書之煙已經(jīng)飛盡,而焚書之灰還未冷卻,山東農(nóng)民起義就爆發(fā)了,“煙銷”到“未冷”極言發(fā)生戰(zhàn)亂之快,說明焚書對穩(wěn)固帝業(yè)根本就沒有一點作用。然后詩人緊跟一句反語,他說因為劉邦是市井無賴,項羽則是不好詩書的武士,他們這樣的起義者根本就不讀書,所以焚書的策略沒有任何用處。這是句有趣的戲謔,沒有說焚書無用,而是認為焚書沒有發(fā)生作用的原因是起義者不讀書,這看來很可笑,然而詩人正是要讀者在這一笑中理解他對焚書策略的批判。末句以揶揄嘲諷的手法,緊扣焚書坑的主題,再一次確認秦始皇焚書的荒謬,也再一次否認焚書這樣壓抑民眾思想的方式能阻止亡國命運的到來,再一次喚起讀者對亡國原因的思考。
這首詩否定秦始皇焚書策略,認為這一舉措對穩(wěn)固帝業(yè)毫無用處,但是詩人沒有提出切實的措施能幫助秦始皇穩(wěn)固基業(yè),也沒有探討秦代滅亡的真正原因,而是將這種思考留給了讀者。這種方式既可以說是對藝術(shù)手法的巧妙運用,也在另一方面透露出詩人見識的不足,難以給讀者一種思想上的警醒。
議論性的詩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顯示意象,委實很不容易。這首詩采用了近乎喜劇的表現(xiàn)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處于自我否定的地位。這樣寫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靜,其實反對的態(tài)度和憎惡的感情十分鮮明。這是一種“怨而不怒”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謝榛《四溟詩話》:詠史宜明白斷案,章碣曰:“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此孰不知耶?
《詩藪》:“公道世間唯白發(fā),貴人頭上不曾饒”、“年年點檢人間事,只有春風不世情”、“世間甲子須臾事,逄著仙人莫看棋”、“雖然萬里連云際,爭似堯階三尺高”、“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皆僅去張打油一間,而當時以為工,后世亦亟稱之,此詩所以難言。
《唐詩絕句類選》:近人詠《長城》詩云:“誰知削木為兵者,盡是長城里面人!”又詠《博浪沙》云::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民間鐵未銷?”皆從此詩翻出。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諷刺議論,字字可泣鬼神,綱目史斷,當退三舍。周珽曰:起句便有擒王之勇。后推其心,不過以讀節(jié)之儒口議心非,必盡去其書而天下無亂矣;豈知坑灰尚溫而山東已亂,滅秦者又是劉、項不讀書之人哉!嗟薩……亂不生于讀書之輩,乃兆于焚書之時。
吳喬《圍爐詩話》:“詩豪”之名,最為誤人。牧之《題烏江亭》詩,求豪反入宋調(diào);章碣《焚書坑》亦然。
《載酒園詩話又編》:章氏父子詩格俱單,碣尤力弱,然《焚書坑》一作,自足名家。
《磧砂唐詩》:今讀此詩,如食哀家梨爽而有味。此又論史之最妙者,豈特使事為能!
顧嗣立《寒廳詩話》:章碣《焚書坑》詩:“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guān)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标悇傊小恫├松场吩姡骸耙粨糗囍心憵夂溃纨埳琊⒁褎訐u。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民間鐵未消?”同一意也,而不覺其蹈襲,可悟脫換之妙。
宋宗元《網(wǎng)師園唐詩箋》:如讀老蘇諸論(末二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