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祠是一組中國傳統(tǒng)的中軸對稱、殿堂廟宇建筑, 大門的門楣懸有中國宗教學(xué)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題寫的“姜太公祠”四個大字,大門兩側(cè)供奉有高大威武的青龍、白虎兩星君。主殿內(nèi)正中供奉著姜太公彩繪圣像、兩側(cè)供奉有齊國的第二代國君齊丁公和第十六代國君齊桓公的圣像。殿壁上的壁畫,表現(xiàn)了姜太公的生平事跡,主要內(nèi)容有:姜氏封呂、貧困生涯、棄官避紂、著書立說、渭水垂約、孟津會盟、牧野大戰(zhàn)、封齊就國、與萊爭丘、嚴罰不訓(xùn)、周王授權(quán)、傳子歸周。
西五賢殿,供奉承有齊國的五位出名政治家、軍事家,有管仲、孫武、孫臏、司馬穰苴、田單;東五祖殿、供奉道教的五位先祖,有東華帝君、純陽祖師呂洞賓、張?zhí)鞄?、王重陽、邱長春祖師,東院樓下供奉有碧霞元君、送子爺爺、送子奶奶,西院樓下供奉有觀世音菩薩、財神、藥王神。南院內(nèi)新建成盆景院,有盆景近300盆、達五十余個品種。
祠內(nèi)分為六個院落,亭臺樓閣、曲折回廊。晨鐘、暮鼓、庭院深深、鼓馨聲聲、香霧飄裊。園內(nèi)全部鋪滿草皮、各種松柏樹木、名貴花木等,以“古、奇、稚”和“色、香、姿”見著。
姜太公祠位于臨淄永流鎮(zhèn)張家莊太公衣冠冢北側(cè)。太公呂尚,字子牙,號太公望,東海人,呂姓姜氏,世稱姜太公,公元前11世紀(jì)封于齊,為齊國第一代國君。他在任期間,“通商工之業(yè),便漁鹽之利,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弊湓嵊谥?,齊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表達了齊地人民對姜太公這位齊國的開創(chuàng)者、齊文化奠基人的懷念和敬仰。墓前石坊橫眉上的“周師齊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的豐功偉業(yè)。衣冠冢墓高28米,南北長50米,東西寬55米。
1993年,臨淄區(qū)在太公衣冠冢北側(cè)建姜太公祠,建筑面積98平方米,主殿為名人書畫展廳,歇山式掛廊配殿,各三楹。主殿供奉著姜太公彩繪圣像,殿壁有反映姜太公貧困生涯、避紂去商、習(xí)武著書、牧野大戰(zhàn)、封齊就國、破菜爭丘、太公治齊、懲治不訓(xùn)、周王授權(quán)、傳子歸國等到不平凡一生的壁畫。主殿供奉著姜太公、丁公呂伋及第十二代孫小白,即“春秋五霸”之首齊相公塑像。西配殿內(nèi)供奉著田單、田穰苴、管仲、孫武、孫臏的塑像。
東殿為五祖殿,里邊供奉著道教的五位先祖。一位是東華帝君姓王玄甫,傳聞他得太上老君之道,隱居昆侖山,掌管三界,是道教五祖中的第一祖。再一位張道陵,也就是張天師,江蘇豐縣人,漢順帝時,在四川的鶴鳴山創(chuàng)立了五斗米道,道徒們把他尊為“天師”,到了唐宋時期改稱為“正一道”。還有就是全真道的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陜西咸陽人,48歲時遇到呂洞賓,飲以神水,授以真決,遂入終南山修煉9年,王重陽順應(yīng)時代思潮,提倡三教合一,主張“全神煉氣,出家修真”,出家人不得殺生、不得吃肉飲酒、不妻不娶。此外還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姓呂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山西永濟縣人,在廬山得道于漢中離而成仙。最后一位是丘處機真人,姓丘名處機,號長春子,山東登州棲霞人。19歲隨王重陽學(xué)道,王重陽死后,隱居修道,苦修二十年,功成道備,名聞于世。
姜太公祠東側(cè)是丘穆公祠,丘穆公祠是1995年丘穆公一百代孫,臺灣丘氏宗親會邱正吉先生捐資修建的。姜太公封于營丘,支孫以地為氏,丘穆公是太公三子,太公封齊建國而令穆公領(lǐng)鎮(zhèn)營丘,其族人遂以丘為氏,穆公則是丘氏始祖。穆公祠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中軸對稱序列,殿堂廟宇廟宇布局,整個建筑顯得古香古色。在穆公祠東配殿內(nèi)陳列著姜姓源流考和姜氏宗譜。
1999年,崇尚姜太公的衛(wèi)輝人士李尚卿先生出資塑1.8米高的姜太公坐式銅像一尊,于1999年農(nóng)歷八月初三落成揭幕。
姜太公祠位于前太公泉東側(cè),今四中院內(nèi)。始建于東漢永建年間,以后又經(jīng)多次復(fù)修。據(jù)史書載:當(dāng)時那里古柏蒼郁、石碑林立、大殿五間、進深三間、門額書“姜氏宗祠”四個餾金大字,殿內(nèi)供俸著從姜太公始至一百代有官職及名士后裔子孫。因多年失修損壞,只存一間山門。1993年以姜太公衣冠冢為依托重建姜太公祠,總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1999年,政府重視,百姓集資,又在原廟東側(cè)重修姜太公祠大殿三間。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太公是他的尊稱。姜太公是齊國的開國元勛?!妒芳o(jì)·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至國修政, 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漁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苯侵袊鴼v史上出名的大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著有《六韜》《陰符令錄》《金匱》等出名兵書、被稱為中國兵學(xué)之鼻祖。唐代被尊封為“武成王”、“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