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拼音:xuězhōngsòngtà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宋·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
雪中送炭指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困難或危急時,給人物質(zhì)或精神上的幫助。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宋·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fēng)景要詩來。”
后世據(jù)此引申出成語“雪中送炭”。
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年輕的時候曾和宋太祖一起打天下,深知江山來之不易。因此,他特別愛護(hù)老百姓。
淳化四年的冬天,東京(今開封)滴水成冰,房檐垂下的冰掛有一尺多長,在清冷的冬天,在不足以給人任何溫暖的陽光照射下,像一把把垂下來的刀,令人望之即瑟瑟發(fā)抖。宋太宗在皇宮里面,穿著龍袍,烤著炭火,還覺得寒氣逼人。這時,宋太宗想起乾德二年的冬天,哥哥宋太祖上朝時,身穿貂皮大衣,戴著皮帽全副武裝,所有的大臣都縮著手不勝寒冷站在講武殿臨時鋪的地毯上,上奏章說話哆哆嗦嗦,冷得舌頭打結(jié)的情景。
于是,他更感冰寒,便命人拿來美酒,借酒來驅(qū)趕寒冷。他一杯酒還沒有喝完突然想到了貧苦百姓:“我住在皇宮中,穿著狐貍皮做的龍袍,烤著炭火,喝著酒,還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的貧苦農(nóng)民,他們又沒有炭火烤,不知會凍成什么樣兒。我必須想點(diǎn)兒辦法,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實(shí)際問題?!?/p>
想到這里,他馬上召來開封府尹,對府尹說:“如今天寒地凍,我們這些有吃有穿有火烤的人都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沒火烤的老百姓,肯定更加受不了。你馬上替我去慰問他們,幫助他們迅速解決這個燃眉之急?!边@位皇帝的意旨內(nèi)容是,給京城所有高壽人瑞發(fā)獎金,超過百歲者賞賜金腰帶。再賞京城鰥寡孤獨(dú)以及貧窮者一千錢、米炭若干。
開封府尹一接到圣旨,馬上帶領(lǐng)他的所有隨從,準(zhǔn)備好衣服、錢財、糧食和木炭,挨家挨戶地送到老百姓手中。于是人們看見很多窮苦的百姓都拎著木炭你來我往的身影。宋太宗首開雪中送炭的愛心先河,著實(shí)感動了許許多多的百姓,人們一個勁地稱贊宋太宗是“雪中送炭”。
宋太宗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能想到給鰥寡孤獨(dú)及貧窮者送炭,不僅想得細(xì)致,想得周到,而且將這種憐愛蒼生的想法及時付諸了實(shí)踐。成語告訴人們,在別人危難的時刻,應(yīng)該及時的給予幫助,施惠于人,才能惠及于人。雪中送炭,往往比錦上添花更加難得,更加珍貴。
“雪中送炭”指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困難或危急時,給人物質(zhì)或精神上的幫助。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為此常言說道:‘只有錦上添花,那得雪中送炭?’只這兩句言語,道盡世人情態(tài)。”
作家·茅盾《劫后拾遺》:“蘇聯(lián)就是俄羅斯,是一個窮國,咱們犯不著錦上添花,寧可雪中送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