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洲景區(qū),坐落于南湖區(qū)較大的鎮(zhèn)——鳳橋鎮(zhèn)。鳳橋鎮(zhèn)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盛產水蜜桃,并有民間藝術黑陶、竹刻、陶笛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大嘉興經濟文化相益得彰。梅花洲五瓣皆環(huán)水陸地,相互通行往來,但藉橋梁,故歷代所建古橋甚多,逐漸形成了橋梁尤為集中的特色。梅花洲景區(qū)規(guī)劃面積達12000畝,原有的金剛檜、菩提樹、鑒泉、四佛石、梅花洲、青蓮池、香花橋、白云丘等“梅花洲八景”,將原貌重現。馬家浜文化遺址、南朝石佛寺、千載樹齡古銀杏、三步兩爿橋和明清老宅等燦爛文明印記,給鳳橋鎮(zhèn)留下了獨特的江南人文景觀,和無限的地域人文旅游開發(fā)前景。地塊首創(chuàng)大區(qū)域景區(qū)禪修中心,以千年醇厚的養(yǎng)身、養(yǎng)神、養(yǎng)生的修養(yǎng)魅力,形成地域新禪養(yǎng)文化中心。
石佛寺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東南部的鳳橋鎮(zhèn)。鳳橋鎮(zhèn)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鳳橋鎮(zhèn)原名馮家橋,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里人吳家駒、徐東煌等募款重修,并改名鳳喈橋,從此鳳橋之名遐邇遠播。鳳橋在古代屬于嘉興縣永豐鄉(xiāng),去府城三十里左右,民風淳樸,景色宜人,歷來為詩人騷客所喜愛。從清代晚期開始,鳳橋逐漸成為嘉興東南重鎮(zhèn)和經濟中心,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抗日游擊政府十區(qū)專員公署及嘉興縣政府就駐扎在鳳橋,并在此領導全縣抗戰(zhàn)。
在石佛寺旁邊,還有一座古橋,至今屹立,就是香花橋。香花橋位于石佛寺南面長生河上,南北向,系單孔石拱橋,東西橋首均有“香花橋”字樣。北側可見石階五級,南側可見石階三級。橋護欄系新添。橋東側有柱聯:“波涵汪澤貫千流,缽傳石佛歸宗風。”明正統(tǒng)年間重建石佛寺,有八景,香花橋為其一?,F香花橋橋墩西側北邊并列兩石,左石刻“候選州同知,信官張廣涵,獨建香花橋,乾隆壬辰歲。”行書。右石刻“前建,乾隆壬辰歲,信官張廣涵獨建,重建光緒甲午年,信官朱采助貲。里人馮學古、陸瑞生馮學藝仝助貲?!闭龝S纱丝梢?,此橋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至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再次重建。
香花橋周邊景色宜人,橋下是個水池,夏季睡蓮盛開,幽香陣陣,周邊是綠樹鮮花,四季盛開,每每路過,空氣中流動的是鳥語花香。鳳橋著名詩人潘鴻謨在《寺門步月》中寫有"香花橋晚風"的句子,讓人浮想聯翩,有沁入心脾之感。
關于三步兩爿橋,在鳳橋當地頗有傳說。相傳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鄉(xiāng)人在此耕種時,挖出四尊面笑相對的石佛,于是眾人籌銀建造寺院,命名為"石佛寺"。寺院竣工后香客從四面八方趕來"拜佛",但沒想到寺前的兩條河阻擋了香客的路,由此寺內僧人又化緣在兩河交叉處建造了兩爿橋,由于從第一橋下來只走三步就上第二座橋,故稱之為"三步兩爿橋"。
石佛寺馮氏老宅建筑群如今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鳳橋鎮(zhèn)三星行政村,原石佛寺自然村楊廟堂塘西岸、鳳余公路北側,共占地2000余平方米,由自西向東并排三棟房屋組成。西側為一棟獨立平房。
1.嘉興市區(qū):
市區(qū)紡工路或南湖大道向南行至三環(huán)南路,左轉向東直行至T字路口,右轉進入南北湖大道,向南直行穿過環(huán)島后在第一個十字路口左轉進入余云線,直行約4公里即達。
2.上海方向:
G60高速(原滬杭高速)杭州方向至嘉興樞紐,轉S11高速(原乍嘉蘇高速)寧波方向,至余新出口下,出余新收費站第一個紅綠燈左轉進入南北湖大道,直行約1公里至第二個紅綠燈右轉進入余云線,直行約4公里即達。
3.杭州方向:
G60高速(原滬杭高速)上海方向至嘉興樞紐,轉S11高速(原乍嘉蘇高速)寧波方向,至余新出口下,出余新收費站第一個紅綠燈左轉進入南北湖大道,直行約1公里至第二個紅綠燈右轉進入余云線,直行約4公里即達。
4.蘇州方向:
G15W高速(原蘇嘉杭高速)吳江方向至S11高速(原乍嘉蘇高速)寧波方向,直行至余新出口下,出余新收費站第一個紅綠燈左轉進入南北湖大道,直行約1公里至第二個紅綠燈右轉進入余云線,直行約4公里即達。
1、嘉興南站:乘坐221路,10分鐘即到石佛寺站。
2、嘉興火車站:乘坐游1路,30分鐘即到石佛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