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古侗寨位于通道縣城西南9公里的芋頭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年至今有642年歷史,清順治年間(1644年)遭火災,復建后形成以芋頭溪流為軸線向兩邊分叉布置的7個聚居群。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芋頭廻龍橋、牙上鼓樓、龍氏鼓樓。清道光、光緒年間分別修建田牛鼓樓、蘆笙古樓、龍門及維修古驛道街道等等。于2001年6月21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評為首批中國景觀村落,面積約18.29公頃,全寨有176戶,758人,純侗族山寨,是我國保存完整民居古建筑群,堪稱侗族民居“實物博物館”。
芋頭侗寨建筑,從各方面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民居以“干欄式”為主,沿山谷因勢布局,形成獨特的“山脊型”與“山谷型”格局模式,與周圍環(huán)境巧妙地融于一體。壁面工藝為開槽密檻,整體格局謹嚴獨特。為適應自然條件,在民居圍合中開辟池塘水面,構成侗寨特殊風格。民居公建中的牙上鼓樓,為獲得一個小小的鼓樓廣場,全部采用懸空貼巖而建的作法,形成典型的“懸貼式”侗寨建筑。鼓樓的凹入式入口、斜立式美人靠、以及一些風雨橋、門樓的造型與建筑細部,均具有芋頭的地方特色。
芋頭古侗寨民居以“桿欄式”吊腳樓為主,沿山、沿谷因地就勢布局,形成獨特的“山脊型”與“山谷型”布局模式,又和外界環(huán)境巧妙融于一體,構成侗寨特殊風格,至今保留了大量清代中期以前的建筑物,如有名的廻龍橋、牙上鼓樓、1.6公里長的古驛道、龍門、長壽井、薩歲壇。芋頭侗寨節(jié)慶活動豐富,如為也活動、祭薩、鬧春牛、搶魚塘比賽等,都充分體現(xiàn)了侗族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