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水簾洞石窟群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造像風格與東部的麥積山、西部的炳靈寺一脈相承,但又獨具特色,將浮雕、窟龕、懸塑、壁畫相結合,融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佛教文化于一體,是絲綢之路東線上一處重要的石窟群。每當雨季,洞頂、洞壁泉水、雨水一齊涌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簾掩門,故得名水簾洞。洞內有四圣宮、觀音寺、南殿、菩薩殿等多座建筑,各殿、臺、亭、閣依自然巖洞有開有合,錯落有致,工藝精巧。其中尤以菩薩殿最為高大華麗。該殿上下兩層,下層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見底。水簾洞與拉梢寺遙遙相望,南北呼應??咚绿幍匦螢橐桓呒s三十馀米,凹深約二十馀米,長約五十余馀的天然洞穴。
石窟佛像在洞內摩崖淺龕和崖體表面,以懸塑、浮雕和壁畫相結合的佛教故事作品為主。原洞壁內滿繪壁畫,現(xiàn)僅存西壁長十七米,高約八米的壁畫一方,按內容以二十四組畫面映襯布局。高大的釋迦牟尼佛端坐在正中,位置顯赫,引人注目。大佛兩手平行托舉於胸前,手心向外,作講經說法相。兩個脅侍菩薩站立兩旁,神態(tài)安定自然。周圍以飛天篷車簇擁,它們大都袒胸露臂,或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散花雨,其身姿之輕盈,動作之優(yōu)美,神態(tài)之高雅,與敦煌莫高窟飛天有同工異曲之妙,堪稱藝術佳作。牛拉車是西壁畫中又一精彩生動的畫面。它表現(xiàn)一牛車長途跋涉穩(wěn)健前行的形象。圖中牛體健美強壯,昂首挺胸,雙目前視,四肢用力,顯出負重的樣子。車輪大而圓,十三根寬形輻條呈放射狀將輪軸與寬厚的輪邊相連,給人以強烈的木質感。壁畫前方即水簾洞寺院,建釋道兩教數(shù)十座亭臺樓閣殿宇廟堂及精美神像。水簾洞在隋代中葉就有諸多建筑,以後各代均有擴建修補。現(xiàn)存建筑群,系近代實物,依地勢布局,或架懸崖,或嵌入巖際,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古色古香,妙趣橫生。
創(chuàng)建于北周,又叫大佛崖,與水簾洞隔山相對,寺內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藝術作品。拉梢寺氣勢雄偉、古樸壯觀,因有中國和亞洲之最的高40多米的摩崖高浮雕大佛造像而聞名于世,又稱大佛崖。據(jù)傳,建寺時自崖腳積木至巔,功畢逐次拆木而下,故名拉梢寺。拉梢寺是水簾洞石窟群中的重要窟寺,位於峽谷兩側紅砂巖峭壁上,崖面長、高各六十馀米,為正方形體。正中有一巨型浮雕佛像,顯赫醒目,故人稱大佛崖。大佛為北周秦州刺史、隴右大都督尉遲回於明帝三年(西元五五九年)所建。在佛教故事中,它們都是與佛有密切關系的靈性動物,或為佛的化身,或為佛的象徵。將它們與佛刻在一起,表示佛的威儀、智慧、仁慈和法力無邊,而將它們置於佛的足下,又襯托出佛的偉大。這些獸像或立或臥,或側或正,或翹首遠望,或低頭凝視,活靈活現(xiàn),十分生動逼真,富有異國情趣。這幅由大佛、脅侍菩薩、蓮座渾然為一體的完美藝術圖景,是中國石窟雕塑藝術中的珍品。
從拉稍寺沿溝進1華里處便是千佛洞,千佛洞因壁塑千佛而得名,壁繪崖面500多平方米。洞內壁畫多為吳帶當風盛行時期的中唐及五代作品,亦有典型的北周雙飛天壁畫,因避光作畫,至今色澤鮮艷,線條流暢,給人以滿壁風動之感。洞內原有7窟,現(xiàn)殘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畫,造像豐滿,神態(tài)各異。特別是菩薩像豐盈秀美,頗具北周特點,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遺風,是研究中國早期石窟藝術的重要資料。千佛洞內現(xiàn)存窟龕三十多個,大小佛像近千尊,壁畫數(shù)百平方米,皆分布於巖洞一側崖面上,以木樁棧道為界,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佛龕較少,造像緊貼崖面,表現(xiàn)形式多高塑和影塑。佛皆著通肩大衣,背負圓光,兩側各有二脅侍菩薩,造型莊嚴肅穆,古樸自然,現(xiàn)存幾百身,因尊位和身份不同而造型不同,如釋迦佛莊嚴慈祥,菩薩溫柔恬靜,阿難樸實天真,天王威武強悍,供養(yǎng)人和善虔誠,地神拘謹怯懦,真可謂千姿百態(tài),各具風采,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顯圣池位于水簾洞東南側,為一天然崖窟,洞中有池常年滴水叮咚,有“滴珠鳴琴”之稱。其中佛像多系唐時所造,僅留殘跡?,F(xiàn)存北周壁畫25平方米,窟壁及四周還有打子洞、圣賢壁、馬鞍石和仙人張果老毛驢吃草處等民俗景點。
在天水武山縣車站有直達鐘樓山的長途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