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中華鱘園原為“長江葛洲壩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所”。 中華鱘研究所占地12公頃。是國內一家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的專業(yè)科研機構,自1982年建所以來的20年時間里,累計人工繁殖并向長江中放流多種規(guī)格的中華鱘近500萬尾,有效地補充了中華鱘的種群數(shù)量,使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不因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的建設阻斷其洄游通道而滅絕。
在中華鱘人工繁殖保護過程中,中華鱘研究所共取得了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30項;形成了一整套關于中華鱘人工繁殖保護方面的操作技術規(guī)程,培養(yǎng)成了一批在中華鱘保護方面的中青年專業(yè)人才。此外,中華鱘研究所還積極探尋對長江中其它珍稀魚類的保護,開展了對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的人工繁殖,累計繁殖放流胭脂魚1萬多尾,成熟地掌握了胭脂
魚的人工繁殖技術。與此同時,中華鱘研究所始終堅持科研繁殖保護和宣傳保護相結合,努力提高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與關注生態(tài)平衡的危機意識,積極地開展科普教育工作,在此基礎上,1993年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了以中華鱘為主要參觀內容的旅游公司,近十年的時間里接等中外游客近200萬人,創(chuàng)收近千萬元,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黨和國家領導人及中央有關部委的主要負責同志多次到中華鱘研究所參觀視察,充分肯定中華鱘研究所在中華鱘等長江珍稀魚類保護工作中取得的成績。
中華鱘研究所有在崗員工56人,其中各類專業(yè)技術人員33人(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16人)。下設科研中心、辦公室、黨群部、財務部、后勤保障部、質量安全保證部和宜昌中華鱘旅游開發(fā)公司。
中華鱘
名稱來歷
中華鱘曾是和恐龍并存的古生物種,大約1億年間,山谷夷陵,幾經滄桑,恐龍滅絕了,中華鱘卻以強大的生命力延續(xù)生存到了今天,成為人們研究古代地球變化的魚類“活化石”。園中展館陳列著中華鱘及其相關標本。從標本上看,中華鱘與白鱘的外型非常容易區(qū)分,而與長江鱘卻很相似,從外觀上看只是個體較小些。中華鱘個體碩長,成魚體長可達五米,體重超過千斤,可以說是長江里的“魚王”。中華鱘體形仿錘狀,長著掃帚式的尾巴,身披五行骨板——背部一行,體側和腹部各有二行,象不象武士的胄甲?!而白鱘的“鼻子”很長,身上沒有骨板,是不是很好區(qū)分?1982年,中華鱘同大熊貓一樣,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動物,譽稱“水中熊貓”。
生活習性
中華鱘具有自己獨有的生活習性。它們繁衍生息需要往返于長江、大海之間,也就是說,中華鱘是典型的咸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游性魚類。雄性中華鱘生長到9歲以上,鱘體長1.7米,體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華鱘生長到14歲以上,體長2.3米,體重120公斤以上,達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生兒育女了。每年夏秋,成群結隊的中華鱘由生活在長江口外的淺海域回游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才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后,待幼魚長大到15cm左右,這些“游子”又攜帶兒女們,順流而下,旅居海外。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長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長,養(yǎng)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鄉(xiāng)的習慣。正是由于這種執(zhí)著的回歸、尋根的習性,所以人們稱它為“中華鱘”。
簡介
中華鱘(AclpenserSinensis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xiàn)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xiàn)于距今2億3千萬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xù)至今,生活于我國長江流域,別處未見,真可謂“活化石”。
形態(tài)
中華鱘系中國特產魚類,體紡錘形,體表披五行硬鱗,吻長,口腹位,歪尾。這是一種海棲性的洄游魚類,每年9—11月間,由??谒蓍L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帶進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長一段時間后,再回到長江口育肥。每年秋季,當中華鱘溯江生殖洄游時,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較大數(shù)量的中華鱘,故有“長江魚王”之稱。成體的中華鱘體大而重,雄體一般重68—106公斤,雌的130—250公斤,據(jù)稱,最高的記錄竟達500公斤。
繁殖
中華鱘產卵量也很大,一條母鱘一次可產百萬粒魚子,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魚的仍為少數(shù)。因為長江水流較急,在動蕩的水浪中進行受精,
自然受精不完全,這就淘汰了一批魚卵。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或遇上食肉魚類和其它敵害,或“驚濤拍岸”,又要損失一大批。即便孵成了小魚,“大魚吃小魚”,還會有一定的損失。如此“三下五去二”,下的魚子雖多,能“成魚長大”而傳宗接代的卻不多。實際上,這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生殖適應的結果。凡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幼子損失大的種類,下子則多;反之,則少。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下子少、損失又大的種類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淘汰了。
生長
中華鱘雖然個體龐大,但卻攝食“斯文”,只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為主食,偶爾吞食小魚、小蝦。據(jù)統(tǒng)計,長江上游每年可產中華鱘2、3萬公斤。由于捕撈過多,加之此魚繁殖率低、成熟期長(10年左右),其種群數(shù)量已日趨減少。為使這種中國特產的“活化石”免遭滅頂之災,有關部門已把中華鱘列為保護對象。但有些具體問題仍有待解決。譬如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后,切斷了中華鱘由??谏纤萁鹕辰充в蔚耐ǖ?,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鱘,被阻于壩下而喪身。如何解決壩區(qū)的魚道問題,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據(jù)悉,有關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試驗成功。如若通過具體實踐,使中華鱘能在淡水中定居并繁衍后代,那就更有現(xiàn)實意義了。
商業(yè)價值
中華鱘由于它們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現(xiàn)出它們既是介于軟骨魚類(鯊魚等)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類群,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類群,在魚類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更由于它們的個體較大,肉、卵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本草綱目》記載:“其肝主治瘡疥,其肉補虛益氣,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小蟲?!摈\魚和骨髓有抗癌因子,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說。
中華鱘在國內外水產品中商品價值也極高,又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皮可制革;鰾稱為“鰉魚肚”,含有豐富的膠質,可配制上等漆料,并可入藥;肉味道鮮美;脊椎骨、鼻骨等均為上等佳肴,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說;體表由硬磷形成的骨板是制作工藝品的材料;尤以魚卵最為名貴,用鱘魚卵制成的“魚子醬”,含脂量極高,被視為世界三大珍味之一。另據(jù)報導,中華鱘所含的抗癌因子是主藥源鯊魚的15至20倍??梢哉f中華鱘渾身是寶,確屬難得的特有經濟魚類,在分布區(qū)其自古就為最要的漁業(yè)對象。因此,積極研究開發(fā)中華鱘的增養(yǎng)殖,并在大量增養(yǎng)殖基礎上合理開發(fā)利用將大有作為。
正是由于中華鱘具有這些優(yōu)點,才造成了它們被大肆捕撈破壞,從而導致中華鱘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為保護和拯救中華鱘,國家不得不采取了嚴厲的保護措施,尤其是禁止捕殺上市流通。但正是這樣,才造成了關于中華鱘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