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歷史
西山古稱樊山,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以吳王故都為特色歷史文化景觀,以孫權(quán)、蘇軾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古靈泉寺為標志的佛教文化景觀和以西山園林為主體的自然景觀在這里巧妙融和,交相輝映。西山留下了三國吳王孫權(quán)治國,晉代高僧慧遠參禪以及抗金名將岳飛和歷代名士陶侃、庾亮、李白、蘇軾、歐陽修、王安石、陸游、彭玉麟、張之洞等人在這里講經(jīng)布道、習武修文、游獵宴飲、避暑隱居的諸多蹤跡。有的成為千古勝跡,令人景仰。他們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優(yōu)美詩篇和傳世墨寶,為中華文學藝術(shù)寶庫增添異彩。清末書法大師張裕釗、辛亥首義烈士彭楚藩也有遺跡在此。大革命時期,賀龍將軍曾率部在西山設防。解放后,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董必武、王任重等同志曾多次來西山視察, 1965 年秋,陳毅元帥登上西山絕頂,感慨萬千:“西山不亞于廬山呀!”
地理環(huán)境
地理位置
西山風景區(qū)位于湖北鄂州市公園路10號
氣候
西山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萬木蔥蘢、百花爭艷。西(山)雷(山)二峰如劍挺峙,峻嶺峭壁似龍盤桓,山巒飛動,幽谷飄云。山中溪澗泉池鑲嵌于丹巖翠谷,亭臺寺閣點綴于樹杪花叢,曲橋水榭倒映于清溪碧流,青塔紅樓隱現(xiàn)于七彩浮云。漫山草木青翠,鳥語花香,清風爽潤,是人們娛悅身心的旅游、度假勝地。
主要景點
西山鄂州西山,古稱樊山,因在吳王古都──今鄂州市區(qū)之西,故名西山。西山集雄險秀幽奇曠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江南名山,湖北省首批四大風景區(qū)之一。西山昔有楚門東戶之譽,古都明珠之稱。主峰石門山海拔170米,全山植被覆蓋率達98%,滿山蒼翠氣候宜人,歷代譽為瀏覽勝地。
西山一脈九曲,九峰六谷,重巒疊嶂,飛瀑漱玉。山上六條谷澗,串連七泉、三池、一湖和兩道瀑布。西山地下水水質(zhì)優(yōu)良,終年不竭。清甜甘美的菩薩泉和酥脆可口的東坡餅是西山著名的特產(chǎn)。
在武昌長途客運站乘坐“武漢―鄂州”長途客車,一般時節(jié)的價錢是18塊,可以直接坐到鄂州客運站。到達鄂州后,轉(zhuǎn)坐1路公共汽車到鄂州西山坡;或者打車,鄂州的出租車比較便宜,5塊錢起步價。
張裕釗墓,清代名人墓葬,位于鄂州市西山南麓張裕釗陵園,面積約500平方米,現(xiàn)存墓碑和墓冢。張裕釗,清末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古文家,其影響遠播日本,生平事跡載入《清史稿》。該墓對于研究清末歷史文化、弘揚中日友誼等具有重要價值。
吳王避暑宮 是吳王孫權(quán)在西山避暑讀書的行宮,始建于公元 221 年—— 229 年之間,這里松蔭鋪地,山泉潺潺,氣溫比城區(qū)要低 2 —— 3 ℃以度,歷來被稱為武昌城中的“清涼福地”。東晉太元年間(公元 376 年—— 396 年),高僧慧遠看中這塊風水寶地,將避暑宮故基辟為西山寺。 20 世紀 90 年代只保留避暑宮一間側(cè)殿,人稱避暑殿。
1999 年吳王避暑宮遷址椅子山頂重建,成為西山又一個新風景區(qū),有避暑宮、讀書堂、議政殿、武昌樓等漢代風格的仿古建筑群,總占地面積 80 余畝。
吳王避暑宮
吳王避暑宮始建于公元221年——229年之間,相傳孫權(quán)在戰(zhàn)爭期間常在西山避暑讀書,在西山寒溪建了這座避暑行宮。“昔日吳王避暑宮,三分割據(jù)各稱雄”,“豈是英雄真避暑,遙看赤壁好鏖兵”,這些詩句道出了避暑宮內(nèi)外的運籌玄機。
東晉太元年間(公元376年——396年),高僧慧遠看中這塊風水寶地,將避暑宮故基辟為西山寺。
20世紀90年代只保留避暑宮一間側(cè)殿,人稱避暑殿。1999年吳王避暑宮遷址椅子山頂重建,成為西山又一個新風景區(qū),有避暑宮、讀書堂、議政殿、武昌樓等漢代風格的仿古建筑群,總占地面積80余畝。
武昌樓西枕玉帶縈回的百里樊川,襟江帶湖,拔地而起。往北俯瞰,萬里長江,滾滾而來,滾滾而去,隔江對峙的黃州赤壁遙遙依稀可見;依欄南眺,一脈九曲,九峰六谷,重巒疊嶂,松柏蔽空,吳王孫權(quán)治國、晉代高僧慧遠參禪以及抗金名將岳飛和歷代名士在這里講經(jīng)布道、習武修文、游獵宴飲、避暑隱居的諸多蹤跡掩沒其中;臨東俯視,遷建的避暑殿、讀書堂、議政殿等樓臺庭院掩映在花木叢中,遠接繁華的鬧市。登樓遠眺,煙籠霧罩,水波流轉(zhuǎn),山綠如黛,山水、竹木、樓閣由濃到淡,由清晰到朦朧,構(gòu)成了一幅恬適清談的水墨畫,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