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qū)簡介
徐州蟠桃佛教文化景區(qū)于徐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蟠桃山麓,占地面積1100余畝。其中主體為寶蓮寺,始建于南北朝時期劉宋永初年間,同為北魏永興年間,原是中國第一座有印度風格的寺廟,其祖師法顯大師也是歷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經歸來的高僧。千余年來歷經滄桑,幾度興廢,先稱龍華寺,后名洪峰寺、紅蓮寺,在清乾隆年間定名寶蓮寺,于解放前夕荒廢。重建的寶蓮寺內“八殿、兩閣、一院”,建筑特色盡顯盛唐風格的恢弘大氣,其間宮塔交遞、雅致經典。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地藏殿、七佛殿、文殊殿、普賢殿、通天閣、藏經閣、方丈院、上客堂、齋房、僧寮等逐次排開,鐘樓、鼓樓分布在寺門兩側,所有建筑以通天閣為中軸南北展開,廊院回環(huán),尊卑有序,各安其位,相得益彰。其中,七佛殿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大雄寶殿,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殿內藏有長37.5米高9.5米的南海拜觀音壁畫,是目前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佛教題材壁畫;通天閣高59.88米,是目前國內最高的佛閣,供奉著彌勒菩薩真身---天冠彌勒;佛像高39.88米,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室內鍛銅佛像。寺外菩提圣蓮廣場、蟠桃勝境山門、天龍八部(須彌山)廣場與通天閣一道形成了蟠桃佛教文化景區(qū)的中軸主線。
寶蓮寺
寶蓮寺自2009年4月11日奠基以來,至今歷經兩年多的緊張施工,在占地700畝的蟠桃山上建起了七佛殿(大雄寶殿)、天王殿、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文殊殿、普賢殿、通天閣、藏經閣等11座大殿,現主體工程建設基本竣工,配套工程齋堂、寮房、方丈院、藏經閣也基本竣工。2011年6月20日近20名僧人已正式入住,秉佛教誡,如法如律,可謂祇園再現,寶蓮復興,將舉辦靜坐禪修、戒論研討及懺摩共修,并以大乘慈悲濟世精神,舉辦慈善、文化、教育等種種活動,方便接引學人親近、聽聞佛法,普植善根;將寶蓮寺建設成弘揚佛法、普渡眾生的正法道場。為徐州的社會穩(wěn)定、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寶蓮寺內“八殿、兩閣、一院”, 面積1.64萬平方米,建筑特色盡顯盛唐風格的恢弘大氣,其間宮塔交遞、雅致經典。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地藏殿、七佛殿、文殊殿、普賢殿、通天閣、藏經閣、方丈院、上客堂、齋房、僧寮等逐次排開,鐘樓、鼓樓分布在寺門兩側,所有建筑以通天閣為中軸南北展開,廊院回環(huán),尊卑有序,各安其位,相得益彰。其中,七佛殿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大雄寶殿,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殿內藏有長37.5米高9.5米的南海拜觀音壁畫,是目前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佛教題材壁畫;通天閣高59.88米,是目前國內最高的佛閣,供奉著彌勒菩薩真身---天冠彌勒;佛像高39.88米,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室內鍛銅佛像。寺外菩提圣蓮廣場、蟠桃勝境山門、天龍八部(須彌山)廣場與通天閣一道形成了蟠桃佛教文化景區(qū)的中軸主線,也為景區(qū)未來發(fā)展空間拉開了框架。
重修之后的寶蓮寺作為蟠桃佛教文化景區(qū)核心所在,將遵循蟠桃佛教景區(qū)以人為本、尊崇自然的發(fā)展理念,秉承祖師法顯為華夏舍身天竺(印度)求法的精神,努力將佛教教義賦予現代化、人性化、生活化、科學化的新內涵,將傳統(tǒng)文化其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育、樂之中,營造一個遍地皆佛法,行臥亦菩提的和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