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望山距市區(qū)4公里,海拔123米,山中的龍洞庵,杯盤刻石,乘槎亭和被譽為“九州第一佛”的孔望山摩崖造像精彩紛呈??淄椒鸾淘煜癖榷鼗褪咴煜襁€早300年,被譽為“中華國寶”。畫面中的“涅槃”圖、“舍身飼虎圖”、“疊羅漢”雜技表演等形式各異,古拙生動,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山東側(cè)的龍洞庵始建于唐,原稱龍興寺,庵內(nèi)的唐宋古柏,流蘇郁郁蔥蔥,生氣勃勃,與紅色庵堂相映生輝。每年一次的龍洞賞雪盛會已有1千年歷史,為遠近游客所向往。巧奪天工的龍洞,神奇美麗的傳說,具有歷史意義的名人遺跡,使這塊素有“華夏第七十一福地”美名的圣山享譽海內(nèi)外??淄绞且蛔?,一座圣山,一座神山。游客為它美麗的風(fēng)景而陶醉,在這里流連忘返;文人墨客為它寬闊的胸懷所包容,留下優(yōu)美動人的詩篇;文史專家為它悠久的歷史而沉迷,孜孜不倦,苦心鉆研,讓人類文明的腳印清晰可見。
春秋時期,孔子登臨此山以觀東海,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就將此山更名為孔望山。在這座山上,既有儒教創(chuàng)始人孔老夫子大駕光臨的足跡,又有佛教在中國最早的石窟,上面刻著釋迦牟尼涅盤的莊嚴場面,更有道教西王母高高在上俯瞰眾生的雕像。
摩崖造像成于東漢,距今近兩千年。整體造像依山崖的自然形式雕鑿而成,現(xiàn)有造像110個,畫面東西長17米,高8米,有佛教、道教、菩薩、力士和供養(yǎng)人等人物造型,多反映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史學(xué)家稱此造像為“九州崖佛第一尊”,其雕鑿的年代比敦煌石窟早300年。
成于東漢,為立體圓雕,是依一塊花崗巖巨石的自然形狀雕鑿而成,長480厘米,背寬350厘米,通高260厘米。象的前胸左側(cè)有一個平面淺浮雕“象奴”,頭束椎髻,右手持鉤,雙足系鏈,表現(xiàn)了漢代象戲場景。石象足下雕有仰瓣蓮花,栩栩如生,被譽為“中華第一象”。
龍洞原為海蝕洞,經(jīng)海水長年沖刷及后人稍加雕鑿而成。洞口約呈正方形,邊長90厘米,洞深330厘米。龍洞內(nèi)外的石壁上鐫有宋、元、明、清諸代石刻題勒24則,大字近3尺,小字寸余,篆、隸、草、行書體齊備。其中尤以位于龍洞正西和正東方向的兩塊題刻最為出名,分別是王同的篆體題刻與林廷玉的抹字碑。
與石象南北相對,周圍是一望無際的山原。這是利用一塊突起于地面的巖石,以漢代圓雕方法鑿刻出來的。石蟾蜍長約2米,寬約1米,滿身布滿魚鱗狀的淺刻花紋。它的腹部圓滿,四肢平撐,造型非??鋸?。它是東漢時期的遺存,離現(xiàn)在也將近2000年了。
刻石形狀如巨硯,故又稱“硯石”,是在一塊天然的大石頭上鑿刻而成,東西長320厘米,寬200厘米,厚70-120厘米。大石的底部有三塊小石支撐,正面東段有一個盤形凹刻,周圍有八個杯形凹刻,是東漢晚期祭祀東海君之物。
龍洞庵背依高山,坐北面南,掩映于蒼松翠柏之中。建于北齊武平年間,距今1400多年,唐代為龍興寺,明代更名為龍洞庵。庵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及其弟子迦葉、阿儺及觀世音菩薩。院內(nèi)有古柏、糯米茶(學(xué)名流蘇)等古樹名木,樹齡逾千年。還有古井“甘露泉”,其水清冽甘甜,聞名遐邇。
位于孔望山的山頂,俯瞰著群山,乃道教中道士用來煉丹之用。其左上角有一個缺口,乃道士們承接露水之用。其體積碩大,在國內(nèi)十分罕見,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夏啟祭天、祭海用的器具。
這是一塊圓形巨石,整個巨石像一個饅頭,又像一個鳥頭,鳥頭連同頸部高5.2米,直徑2.87米。饅頭石的頂部鑿有一個清晰的碑槽印痕,是古代作為碑座之用。
連云港有連云港東站、連云港站、東??h站三個火車客運站,外地游客可乘坐火車抵達連云港市火車站轉(zhuǎn)乘公交車到達孔望山景區(qū)。
連云港白塔埠機場為軍民合用機場,占地5平方公里,位于連云港西25公里,東海縣境內(nèi)。外地游客可乘坐飛機抵達連云港市白塔埠機場,乘坐機場大巴到市區(qū),轉(zhuǎn)乘公交車到達孔望山景區(qū)。
在市區(qū)可乘5路、122路、游1路公交車直達孔望山景區(qū)。
孔望山氣候濕潤,造就了豐富的生物群落。植被類型有針闊葉混交林、竹林、丘陵低山草叢和人工經(jīng)濟果樹林。樹種達30多種,山上常見樹木有麻櫟、構(gòu)樹、楝樹、桑樹、楸樹、黑松、赤松、榆樹、槐樹、柳樹、楓樹、女貞、玉蘭、金鑲玉竹、毛竹等,另有桃、櫻桃、蘋果、梨、杏、柿、棗、山楂、葡萄等經(jīng)濟樹種遍布山野。龍洞庵內(nèi)有1200年樹齡的古柏和800年樹齡的糯米茶樹。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0%,是白鷺、喜鵲、斑鳩和一些不知名鳥兒及野生小動物集聚地,在山東北部建起了白鷺保護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