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時,在此興建過萬壽亭行宮,重修過艤舟亭。艤舟亭基址原名文成壩,傳說常州歷來人文薈萃,為保住常州才氣不東流,因而在古運河上筑壩使河水繞個大彎東去。蘇東坡曾十一次到過常州,后終老于常州。但他真正系舟此地實際上只有二次,一次是1073年,他從杭州途經(jīng)常州去鎮(zhèn)江,曾在除夕孤舟野宿城外東郊,并作〈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一首。另一次是1101年他從海南歸常后,住在顧塘橋頭孫氏館,病中一日,天氣悶熱,他為圖"快風活水",一洗病中滯澀之郁,半夜泛舟運河而東至此系舟。此時,夾岸觀者為堵,全城轟動。
艤舟亭大門采用傳統(tǒng)磚雕工藝,上刻鎦金"艤舟亭"三字。進園門后,只見白墻分隔,山石對景,洞門作框景,漏窗為借景,走廊相連,配植松竹花木,層次有致,呈現(xiàn)出我國古典園林風格。繞過曲廊,豁然開朗,林木蔚秀,水石清奇。大運河繞園東流,更富江南景色。
艤舟亭位于園南山頂,亭不大但造型精美,乾隆皇帝曾題"玉局風流"匾額。運河邊還有一亭,叫做竹亭,這原來是蘇東坡停船的碼頭。
御碑亭東北假山旁有東坡洗硯池,該池長1米,寬0.5米,深0.5米,以青石鑿成,是蘇東坡晚年洗滌筆觀之處,原在東坡故居藤花舊館內(nèi)。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時,移至艤舟亭,以討皇上歡心。
園中心有一水池,池邊有龍亭,造型奇特,是亭榭結(jié)合的建筑,頂部有二龍。乾隆皇帝曾在此賞景,并招試地方文人。龍亭南有御碑亭,亭內(nèi)保存乾隆皇帝南巡時所寫的六首詩的碑刻,這些詩表達了他對蘇東坡的崇敬以及他對地方官員的教誨。
竹亭沿運河向北即是御碼頭,乾隆皇帝曾多次在這里上下龍舟。
御碼頭北有一三孔石拱橋,叫做廣濟橋,俗稱西倉橋。此橋建于明代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原在城西橫跨運河,后因運河擴建,于1985年移此。因裁直取彎,使艤舟亭東岸形成一核心小島,名曰"半月島",由移建的廣濟橋?qū)商幭嗦?lián),構(gòu)成一旅游小區(qū)。該島形似巨輪,更象一顆寶珠。島邊雙層長廊環(huán)繞,島上亭臺樓閣,湖石假山,參差錯落,疏朗有序。主建筑"仰蘇閣"矗立在島中央,與艤舟亭遙相對呼應。
橋北有御座,乾隆皇帝在此曾為皇太后祝七十壽辰,常州地方官吏、士紳、文人學士都曾來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