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黃柏塬風景區(qū)為大秦嶺最核心腹地,北依秦嶺第一黃柏塬風景區(qū)地理位置
高峰太白山、第二高峰鰲山,東臨周至,南接佛坪、西與洋縣華陽古鎮(zhèn)相通,與留壩縣相連,距西安直線距離260公里,距寶雞115公里。坐擁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黃柏塬大熊貓自然保護區(qū)、黃柏塬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qū)、牛尾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qū),轄區(qū)總面積896平方公里,海拔800—3767米,相對高差近2000米,人口近2000人。境內崇山拱持,層巒迭嶂,既有北國風光,又有江南秀色,匯南北風情于一域。蒼松翠柏,四季常青;碧流穿峽,山秀水清;空氣清新,植被豐富,被譽為“秦嶺里的香格里拉”。
景區(qū)信息
黃柏塬境內大部分面積被劃為“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陜西省大熊貓自然保護區(qū)”,是全球同緯度最具原生態(tài)地區(qū)之一,這里氣溫濕潤,長冬無夏,春秋相連,夏季涼爽宜人,素有“天然空調”之稱,是休閑避暑的最佳去處。享有“第四季冰川地質公園”、“生物基因庫”、“天然藥物庫”、“天然氧吧”、“關中后花園”等美譽。
黃柏塬之美在山韻:這里的山層巒疊嶂,延綿起伏。云繞山而飄渺,山納云而出奇。黃柏塬之美在水意:這里的水澗溪蛇行,瀑潭相映。山借水而峻拔,水依山而嫵媚。黃柏塬之美在石奇:這里的石千姿百態(tài),色彩斑斕。水漫石而染色,石出水而生態(tài)。黃柏塬之美在樹茂:這里的樹層層疊疊,郁郁蔥蔥,因四季之不同而爭奇斗艷。黃柏塬之美在橋悠:這里的橋悠懸河上,古風依存,行于其上而悠生田園之情。黃柏塬之美在景秀:大領子云海,干涸溝瀑布群,大箭溝彩石、皂角灣稻田,二郎壩吊橋……莫不如詩如畫。黃柏塬之美在物豐:大熊貓、細鱗鮭、羚牛、手兒參、板栗、……莫不名聲于世!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黃柏塬成為我國南北植物交匯的場所。區(qū)內有種子植物121科、640屬、1550余種,此外,尚有大量的苔蘚地衣蕨類和菌類植物,其中有世界上僅存的鳳毛麟角植物——“獨葉草”和許多是屬于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連香樹、水青樹、金錢槭、廟臺槭、領春木、桃兒七、山白樹、星葉花、紫斑牡丹、延齡草、太白紅杉、大果青桿、秦嶺冷杉等20余種。陸生脊椎動物有22目52科170余種。其中鳥類有14目31科,獸類有5目14科,兩棲爬行類3目7科。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大熊貓、金絲猴、豹、羚羊、金雕、白肩雕、林麝。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29種:黑熊、水獺、金貓、斑羚、巖羊、鬣羚、血雉、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勺雞、紅腹錦雞、雀鷹、蔦、紅腳隼、松雀鷹、獵隼、禿鷲、大鯢、細鱗鮭、哲羅鮭、鲴魚等。省級保護動物有小麂、狍、花面貍、獾類等27種。
地方土特產以生漆、毛栗、板栗、山茱萸、天麻、豬苓、野木耳、香菇、土蜂蜜、臘肉、魔芋、米酒、山野菜等馳名省內外。
1992年,太白縣被列為野生動物重點分布縣之一,隨后又被國務院列入“中國保護大熊貓棲息地工程計劃”之中。1993年,在黃柏塬發(fā)現并成功搶救的大熊貓“白雪”更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內外專家學者對黃柏塬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2年,太白縣黃柏塬被陜西省確定為生態(tài)恢復示范鄉(xiāng),到2008年,在黃柏塬又先后救助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4只、金絲猴8只、羚牛上百頭。
2008年6月19日,太白縣電力局三名職工到黃柏塬巡線。在返回途中遇到了一只憨態(tài)可掬的野生大熊貓,擋住下山的路。他們拿出手機,爭著給大熊貓拍照。大熊貓“深情”地與他們對視片刻后,消失在路邊的樹林里。
“國寶”大熊貓在1996年第三次普查時,太白境內只有37只。而野生大熊貓已達60只左右!且頻頻外出,與人親密接觸。已在大嶺子出現過3次。
而金絲猴、羚牛等數量更多。2007年冬季,太白下大雪。大雪封山,七八只羚牛結伴下山來到黃柏塬鎮(zhèn)政府大院吃院子里綠化種植的三葉草。走在路上,不時會遇見成群結隊的羚牛出來“壓馬路”。
黃柏塬景物之美可謂“大像無形”,已非文字所能聚盡。當你真正走進黃柏塬,你就會強烈地感受到如今已少有的太白山原生態(tài)美得迷人魅力!
儻駱道
儻駱道是古棧道名。儻駱道得名于其南口位于漢中洋縣儻水河口,北口位于周至縣西駱峪。儻駱道長約240公里,是褒斜道、子午道、連云棧道等古道中最快捷也最險峻的一條古道。至今從西安飛往漢中的飛機航線,就是沿著儻駱道飛行的。在三國時期,劉備在漢中建立了對付曹魏的軍事基地,征戰(zhàn)進退,儻駱道是通北的首選道路。中唐以后,儻駱道成為官道,官員任免,回京述職,多走此路,路上曾經遍布亭帳館舍,以備軍旅之用。黃柏塬是倘駱道上一個必經之路,因其最為險峻,過財神嶺與興隆嶺,冬日積雪之后便改道黃柏塬湑水河沿河而下,一日可達倘水河口,遠比翻山越嶺更為便捷,所以在黃柏塬的湑水河沿岸建起了青龍寨、楊家扁、月亮坪、二郎壩等驛站供人歇腳。白居易于周至做都尉時曾一度詳細考察了楊貴妃之死,寫下《長恨歌》,歌中描述“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等詩句證明楊貴妃沿倘駱道逃走,東渡日本安享晚年。
儻駱古道還替唐朝皇家隱瞞了一個不能言說的秘密,成為永不破解的千古之謎。學者俞平伯有文說,唐朝天寶14年11月,安史之亂,楊貴妃馬嵬之死是著人替代,真正的楊貴妃由馬嵬坡悄悄南下,進儻駱道,過黃柏塬,直達漢中,沿漢江入長江,到揚州,在揚州改名換姓為太真,混跡青樓,后去日本。前面說過,白居易寫《長恨歌》畢竟離事件的發(fā)生只有50年,昔日的當事者有些還存在,因為時間的接近,作者一來可以得到真實的素材,二來又不可能將實情一一寫出,所以在《長恨歌》里便埋下了許多伏筆。例如“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等等。唐玄宗出長安,過馬嵬,走的是蜀道之一的褒斜道,《明皇別錄》載:“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皇帝奔向西南,暗中留下的貴妃絕不能追隨其后,退回長安更不可能,惟一一條道路就是直接南行,進儻駱道,逃生于南方。儻駱道的駱口驛與馬嵬坡極近,在一條線上,彼此可遙遙相望,由此,楊貴妃走儻駱道的時間當在德、僖二宗之前,她是行走于這條蜀道的唐皇室第一人。
“魂斷馬嵬春訊遠”,這一遠竟遠出了國界,遠到了日本。
有學者在日本曾經追尋過楊貴妃的足跡,拜訪過供奉楊貴妃的廟宇和她的墓地。佇立在一座低矮的小石塔前,石塔有些年月了,系久津八木家古時為八木女性建的供奉塔,書名“楊貴”,據說這就是楊貴妃在日本的墳墓。能看到濡濕的墓旁插著一塊中國駐日使館某官員立的木牌,牌上字跡已經模糊,想來那個官員必是個多情文人,會背《長恨歌》是毋庸置疑的。日本人將楊貴妃的“妃”字去掉而稱“楊貴”,思考極為巧妙,嚴格說,久津墓中的女人已不能稱之為“貴妃”,無皇所依,何妃之有,無勢可宣,何貴之言。她所享受的輝煌,在她走進儻駱道的時刻便已丟失殆盡,所剩的身份只是女人。在她“死亡”的瞬間,在儻駱道艱苦卓絕的行走中,她極清醒地、不容置疑地抓住了這個身份,并牢牢地把握住了它,再沒有松手。其時,她38歲,38歲的女人已經成熟,不再年輕。
日本有“楊貴妃研究會”,他們說中國馬嵬坡貴妃墓是個空冢,“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這是白居易說的,白居易不會瞎說。我曾跟他們辯論說,中國有《舊唐書》記載,第二年上皇密令改葬他所,最初埋時以紫褥包裹,再葬時肌膚已壞,惟胸前香囊猶存,內侍獻上,上皇悲哀。
日本人大呼,紫褥子里包的是另外的女人!
按日本人的說法,這座安葬楊貴妃的二尊院系平安初期大同三年修建,供奉的本尊是釋迦牟尼和阿彌陀佛,這兩尊像是楊貴妃漂泊日本后,玄宗不忘貴妃,派方士帶往“蓬萊”,送給貴妃的。楊貴妃在久津,改楊氏為“八木”,從大富大貴中幡然醒悟,淡泊存活,給后人留下了“久津出美人”的佳話。神奈川的稱名寺,至今藏有楊貴妃使用過的玻璃珠簾;1963年,一名日本少女拿出文件證明,在電視上宣稱自己是楊貴妃后裔;2002年,我為周至縣涌泉寺探訪日本的泉涌寺,周至的涌泉寺隋唐時代是仙游寺下院,屬皇家寺院,及至到了京都的泉涌寺,我才知道,該寺院的前身竟然也叫仙游寺,供著楊貴妃的觀音像,據說這像成于唐代,雕刻者見過楊貴妃,所以面目表情和楊貴妃很接近,是寺中國寶級文物……
在這點,日本人和中國人一樣,想給歷史悲劇一個大團圓的完整結尾。在此,我們不必做過多的考證,姑且相信這一事情的真實,那么,作為楊貴妃再生之后的啟程地便是馬嵬坡,是儻駱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