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柳州三江位于廣西北部,被來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被譽為“世界橋樓之鄉(xiāng),侗族風情殿堂”和“侗族的香格里拉”。中國三江大侗寨景區(qū)坐落于三江縣城,處于桂林柳州民族風情旅游黃金線上,東連世界旅游名城桂林,西壤神秘的黔東南民俗旅游圣地、南鄰廣西旅游明珠北海、北接湖南山水旅游精品張家界,209、321國道從景區(qū)中穿過,交通便利。景區(qū)主要景點有世界第一風雨橋——三江風雨橋,基尼斯之最木構(gòu)建筑杰出代表——中國侗城,侗鄉(xiāng)第一鼓樓——三江鼓樓,世界規(guī)模最大、長度最長、內(nèi)容最豐富的侗族歷史文化碑廊,侗族特色一條街——月亮街,“中國觀賞石之鄉(xiāng)”三江奇石薈萃之地——三江奇石城,少數(shù)民族佛教寶地——福祿寺,三江民族特色休閑慶典之所——多耶廣場等價值品味極高的聞名中外的著名旅游景點。
主要景點
三江風雨橋
橫跨潯江河上,寬16米,長368米,是世界最長的風雨橋,橋面中間為車行道,兩旁人行道為木構(gòu)走廊,7個橋亭橫跨兩邊走廊,融合了程陽永濟橋、馬胖鼓樓、岜團風雨橋、和里人和橋等侗族木結(jié)構(gòu)建筑精華技藝。各類木質(zhì)構(gòu)件數(shù)均取“萬”數(shù)或“?!睌?shù),寓意深遠。該橋匯侗族建筑之精華,為橋梁建筑之奇觀,其規(guī)模之宏偉、技藝之精巧,堪稱世界廊橋之最。
三江鼓樓
被譽為“侗鄉(xiāng)第一樓”,三江縣標志性建筑,位于三江縣城潯江邊,是以侗族民間工匠楊似玉為首的民間樓橋師傅以侗族人民特有的手法建造而成。鼓樓占地600平方米,高42.6米,27層瓦檐,四條主要立柱均有200百年以上的樹齡。三江鼓樓在設(shè)計上取眾鼓樓之長,共設(shè)計有4層觀禮臺,最高一層觀禮臺位于25層。在鼓樓的基座石上,雕刻有反映侗族搶花炮、踩歌堂、打油茶、斗雞斗鳥、養(yǎng)蠶織布等日常生活場景的浮雕,畫面栩栩如生,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展現(xiàn)侗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侗族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藝。鼓樓前面的鼓樓坪,均用卵石砌成不同的侗家圖案。成為侗鄉(xiāng)群眾開展大型集會、晚會、歌舞表演的主要場所。
中國侗城
又稱“侗鄉(xiāng)鳥巢”,是全國首家集侗族傳統(tǒng)斗牛、歌舞表演、民俗展示、餐飲、娛樂于一體的大型侗族木構(gòu)建筑綜合場館,侗族特色標志性建筑之一,高29米,直徑88米,內(nèi)有一幅全長200多米、高3米的侗族農(nóng)民畫和數(shù)十個民俗展廳,設(shè)置觀眾席位6000個,有爭霸斗牛王近百頭。2010年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月亮街
北起古宜大橋,南至三江風雨橋,東靠三江鼓樓,西臨潯江,總長2000米,其中步行街300米,設(shè)有5個下江碼頭。吊腳樓群,青石板路,侗族歷史文化碑廊……延伸在縣城的潯江河畔。它是一條集商貿(mào)、居住、旅游、休閑為一體的民族特色綜合街,也是游客到三江縣城必游的景點之一。
侗族歷史文化碑廊
侗族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長度最長、內(nèi)容最豐富的文化碑廊之一,建筑面積800多平米,有浮雕和陰雕圖案100多幅,分為族源篇、社會篇、信仰篇、稻作篇、服飾篇、建筑篇、飲食篇、婚戀篇、節(jié)慶篇、游藝競技篇、傳說故事篇、歌舞藝術(shù)篇等12個部分,圖文并茂,中英文對照,是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精品。
福祿寺
建于1994年,占地面積4500平米,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伽藍殿。有僧尼8人,居士600多人,每年開展誕生普佛、觀音誕等佛事活動。日常燒香拜佛的香客絡(luò)繹不絕。建寺以來,該寺積極與廣東佛山、柳州、南寧等地佛教弟子開展賑災(zāi)、扶貧和助學等社會公益活動,獻物捐資70余次價值500多萬元。
奇石城
三江奇石以石堅、膚滑、種多著稱于世,特別是紅彩卵石,有全紅、血紅、花紅、紫紅、斑紋紅等,可謂石英繽紛,爭奇斗艷,韻味濃郁。三江奇石自20世紀80年代問世后,迅速在海內(nèi)外奇石屆產(chǎn)生轟動效應(yīng),成為三江的一張名片。2010年,三江獲“中國觀賞石之鄉(xiāng)”美譽。奇石城內(nèi)現(xiàn)有奇石館數(shù)十家。
多耶廣場
三江民眾休閑、娛樂、集會、慶典的主要場所,上中下三部分分別代表天時、地利、人和;三條水系象征潯江、榕江、苗江,流水延伸至廣場中心的三江地圖中,象征三條江水孕育了三江縣。浮雕壁畫,分別以侗族大歌、款文化、風雨橋、鼓樓和侗寨為主題,展現(xiàn)了侗族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厚的民族歷史和高超的建筑藝術(shù)。
薩壇
侗族歷史上出現(xiàn)過一位名叫婢奔的女英雄,人們尊稱她為薩歲或薩瑪,認為她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興旺,村寨平安,幾乎村村都設(shè)有她“神壇” 。
“薩歲”或稱“薩瑪”、“薩享”、“薩丙”,侗語意即“圣母”、“大祖母”。 “薩歲”幼名“婢奔”,成人名“杏妮”,其父母隨避難的鄉(xiāng)親逃到今貴州南部,他們在黎平、從江兩縣交界的大團寨住下。父母被丹陽的大財主李董順加害致死后,杏妮來到六甲寨與舅父居住,并與當?shù)厍嗄晔澜Y(jié)為夫婦。為躲避李董順的欺壓,夫婦兩人來到螺螄寨安身,后仍被李董順找上門。夫婦兩人不堪壓迫,遂率眾反抗。李董順在州府做官的兒子李頂郎上書朝廷,誣稱“峒蠻”造反。朝廷派大軍趕來鎮(zhèn)壓。由于眾寡懸殊,杏妮最后在龍額“弄堂概”處跳崖身亡。從那時起,杏妮被侗族人民所敬奉,被尊為神,幾乎每座侗族村寨都建有圣母“薩歲”庵壇紀念她。初建“薩歲”庵壇時,均得到“薩歲”靈山——“弄堂概”或六甲寨“圣母薩壇”來取土(有尋根問祖、接“薩”靈魂之意)。 一直以來,侗族圣母“薩歲”杏妮的故事在侗鄉(xiāng)廣為傳頌……
油茶街
打油茶是侗族特有的一種飲食習慣。侗語稱為dosxeec,意為放茶、做茶。當?shù)貪h話稱之打油茶。其主要原料是“陰米”。陰米都預(yù)先備制,制法是:將糯米拌油或粗糠后蒸熟、陰干,再用碓臼舂成扁狀,去掉粗糠。打油茶時先將陰米油炸成米花備用。接著把配料花生、黃豆、芝麻等炒熟。配料沒有定規(guī),時鮮瓜菜、豬肝、蝦米都可以放,還可以放些蔥花、姜絲等作料。原料準備就緒后就煮茶水。放一把米在鍋里炒到焦黃,再添上本地土制的上好茶葉炒拌幾下加水煮沸,濾出渣子。把茶水倒進盛著米花等原料的碗里便是油茶。春節(jié)期間的油茶還要加兩塊手指寬的油煎糍粑。北部地區(qū)喜歡在油茶中放紅薯。
油茶可稱侗族的第二主食。過去,人們不僅早餐吃油茶,每頓飯前都要吃油茶。油茶是招待客人的傳統(tǒng)食品。特別是婦女往來,常聚于一起打油茶。吃油茶只興用一只筷子??腿顺粤擞筒璨贿€筷子,表示還要再吃;還了筷子,則表示多謝主人,不用再添了。
迎賓鼓樓
侗族有三大國寶——鼓樓、花橋和大歌。鼓樓是侗寨的標志,有侗寨必有鼓樓。鼓樓模仿杉樹形狀建造,在侗寨中屬高層建筑,因為樓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擊鼓聚眾、議事的會堂,平時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jié)日聚會的場所。侗族的文化與鼓樓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動都在鼓樓里舉行,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載體和精華,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