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渠,又名澪渠、零渠、秦鑿渠、明清時期稱陡河。民國年間,又稱為湘桂運河。它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境內(nèi)。由于它溝通了湘江和漓江,從而連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國兩千余年來,成了嶺南和中原交通孔道。靈渠開鑿于哪一年,歷史沒有記載,人們只能按史實推斷。據(jù)史料,秦始皇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后滅齊統(tǒng)一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此之前,不可能開鑿靈渠。統(tǒng)一六國后,才向嶺南遺發(fā)50萬大軍。就算秦軍作了充分準備,發(fā)兵時間,也不致早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五十萬秦軍分為五路,分別指向五夷山、大瘦嶺、騎田嶺、都龐嶺、越城嶺的五處山口,向現(xiàn)在的福建、廣東、廣西進軍。但向廣西、廣東進軍的秦軍并不順利,迂到了越人的頑強抵抗。迫使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糧餉也沒法供應(yīng),因而才“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秦始皇於二十七年向嶺南發(fā)兵,打了三年以后再決定鑿靈渠,那開始鑿渠的時間應(yīng)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以后(公元前218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的開挖將近用了四年時間。
靈渠鑿成以后,秦軍有了充足的糧餉,因而一鼓作氣,勇往直前,當(dāng)年即統(tǒng)一了嶺南。占領(lǐng)嶺南后,派兵戍守,也有保障。通過靈渠,秦代還由中原往嶺南大量移民,加快了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嶺南經(jīng)濟的開發(fā),加強了文化的交流,為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鞏固祖國的邊防,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后人說靈渠“通三江,貫五嶺”,意義之重大,對后世功用之奇?zhèn)?,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單就水利建筑上的輝煌成就,時至今日,仍放射出燦爛的光彩。
位于距南陡下游約半里的南渠北岸,是座庭院式的建筑,內(nèi)有對靈渠有過貢獻的秦監(jiān)御史祿、漢伏波將軍馬援、唐桂管觀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魚孟威半身塑像。四賢祠又名靈濟祠、靈濟廟,始建于何時,史說不一。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建,為二殿并列共6開間,寬24米,深11米,東西北3面砌墻,南面有雕花木門36扇,西殿前臨靈渠有門樓,建筑面積共280平方米。解放后,四賢祠房基下沉,殿內(nèi)木架為白蟻蛀空,行將倒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撥款重建,于1981年12月1日開工,1985年4月30日落成。新祠為五開間,上下2層,寬21米,深11米,高12.3米,基礎(chǔ)深4米。院內(nèi)增建了回廊、住房、售貨廳及東西院門等。全部建筑面積為743平方米,主體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原有民族形式。四賢祠內(nèi)除保存有元明以來10余方石刻外,院內(nèi)尚有大重陽樹一株,樹身橫吞乾隆年間石碑一塊。古樹吞碑,為四賢祠內(nèi)一大奇景。
在四賢祠西約半里的靈渠北岸邊,是一座突出堤上的天然巖石,略成方形,上平如砥,高約4米,周約20米,上有四季桂一株,有石級可以攀登而上。石壁各方,前人題詠石刻很多。傳說此石是四川峨嵋山飛來的仙石,修渠時這里有豬婆精作怪,渠堤白天修好,夜晚豬婆精拱倒,使修渠誤工,領(lǐng)工被殺,民夫受累,飛鶴大仙便將座下蒲團石飛來鎮(zhèn)住豬婆精,渠堤始成。
在粟家橋附近的靈渠南岸,系明朝封張、劉、李鎮(zhèn)國將軍的神墓。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歲(1791年)季春月上水關(guān)眾等立墓碑,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縣張運昭砌以石,并立碑記。墓為圓形,高約2米,直徑為4米。清乾隆五十六年立的三將軍墓碑刻,文為:“三將軍墓由來久矣。其遺事記未詳載,相傳筑堤有功,敕封鎮(zhèn)國將軍,卒于吾邑,合葬東北山陽,三公一冢。則是生為當(dāng)時良佐,死為后世福神。故吾邑立廟崇祀者二處,其墓雖有碑記,載事亦略,矧世遠年湮,土崩石裂將至頹泯。吾儕不忍坐視,重修立石,以垂不朽,庶神圣名播千秋,而吾邑福隆萬代。是為記?!?/p>
位于興安縣城中水關(guān)的靈渠上。為昔日往來南北必經(jīng)之道,據(jù)說該橋距唐代都城長安水路約萬里,故稱萬里橋。桂管觀察使李渤于唐寶歷元年(825年)修靈渠時所建。橋上原無亭,為虹式單拱,只有1層斧刃石發(fā)券砌成,兩邊橋欄的石條是后來所置。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縣曾孔傳構(gòu)亭復(fù)橋。成化九年(1473年)重修橋亭。成化十二年,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橋亭。嘉慶年間亭毀于火,尋復(fù)修葺。民國33年(1944年)冬亭毀于火。1964年興安縣人民政府依照原樣重修萬里橋,原橋面長7.45米,北(偏東)橋堍9級,斜坡長3.7米,南(偏西)橋堍7級,斜坡長3.4米,橋高4.5米,寬6.05米。橋拱半徑3米。重修后橋面長6.25米,寬6米,北(偏東)橋堍11級,斜坡長4.5米,南(偏西)橋堍9級,斜坡長3.75米,橋拱半徑3米。1985年,縣人民政府建成仿古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琉璃瓦、四阿頂?shù)臉蛲ぃ每?.5萬元。
又名天后橋、娘娘橋,位于萬里橋下游約80米的靈渠上。是一座虹式單拱石橋。康熙七年(1668年)監(jiān)生石琴國捐建。橋面長6.5米,跨度6米,拱高5米,寬6米。橋上原有亭,亭內(nèi)供天后像。民國22年(1933年)橋亭因演戲傾圮,砸死32人。1985年重修滄浪橋和重修橋亭。亭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琉璃瓦、雙重檐、四阿頂,當(dāng)年12月竣工,用款2.1萬元。
位于興安縣城下水門的出口處靈渠上,距滄浪橋約50米,建于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是虹式單拱石橋,橋面長6.1米,寬7米,東橋堍10級,水平長5.9米,西橋堍已被拆城垣的泥土填平,上通石階,拱高4.8米,跨度6米。1988年在橋上增建水泥鋼筋橋亭,用款1.79萬元。
在興安縣城東門外的靈渠上,不知建于何時,虹式單拱石橋,橋面長7米,寬2.6米。北(偏東)橋堍15級,水平長4.9米,南(偏西)橋堍10級,水平長3.5米,券洞跨度長約7米,拱高5米。
位于興安縣城東南3公里海洋河的分水塘(又稱渼潭)攔河大壩的上游,由于前銳后鈍,形如犁鏵,故稱“鏵嘴”。是與大、小天平銜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壩。從大、小天平的銜接處向上游砌筑,銳角所指的方向與海洋河主流方向相對,把海洋河水劈分為二,一由南渠而合于漓,一由北渠而歸于湘。鏵嘴原來的長度在現(xiàn)存鏵嘴30丈外的上游,清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1888年)修渠時,由于鏵嘴被淤積的砂石所淹,才把它移建于現(xiàn)今的位置。但現(xiàn)今的形狀卻不是前銳后鈍,而一個一邊長40米,另一邊長38米,寬22.8米,高2.3米,四周用長約1.7米,厚寬60厘米至1米大塊石灰?guī)r砌成的斜方形平臺。在這個平臺末端的南邊,解放后又筑了長約30米的石堤。整個鏵嘴由大、小天平的銜接處至鏵嘴的尖端長90米。
接鏵嘴下游是攔截海洋河的攔河壩,大天平即攔河壩的右部,小天平為攔河壩的左部,大天平與小天平銜接成人字形(夾角108度),因二者原屬湘江故道,稍有崩壞,則無滴水入渠。小天平左端設(shè)有南陡,即引水入南渠的進水口;大天平右端設(shè)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進水口。據(jù)1985年12月~1986年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水利電力設(shè)計院和水電建筑工程處對靈渠大小天平勘測,大天平壩頂長344米,寬12.9~25.2米,砌石體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7米,河床底高程213.5米。下游鼻坎高程212.3米,河床沖刷坑底高程210.9米。小天平壩頂長130米,寬24.3米,砌石體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3米,河床底高程212.8米,下游鼻坎高程212米,河床沖刷坑高程210.8米。大小天平均為面流式攔河堰,軸線間之夾角108度,與河床方向的夾角大天平57度,小天平51度。天平中部塊石近于直立砌筑,稱之為魚鱗石,厚度0.7~1.3米。魚鱗石下伏的沙卵石,上部為人工混粘土的砂卵石壩體,下部為原生沉積砂卵石。上下兩部分很難分清。條石及魚鱗石之間的膠結(jié)物,一部分為沙粘土及石灰,已風(fēng)化松散;另一部分是摻有桐油的乳白及粉紅色之膠結(jié)物,結(jié)構(gòu)致密,抗風(fēng)化力強,特別堅硬。
全長33.15公里??煞譃?段:第一段從南陡起,經(jīng)飛來石、泄水天平、馬氏橋,穿過興安縣城,到大灣陡,長3.15公里,水面寬8~15米,水深1~1.8米。渠線沿湘江左岸西行,大部分為半開挖的渠道。左側(cè)沿石山或地面開挖;右側(cè)為砌石渠堤,即通常所說的秦堤,內(nèi)外坡均用條石砌筑,中間填土,開始一段砌石堤高5米,下臨湘江,傳說修筑時曾兩次失敗,到第三次將渠線移到飛來石左側(cè)才得以筑成。第二段自大灣陡,穿過湘江與漓江的分水嶺太史廟山到漓江小支流始安水止。長0.95公里,水面寬6~13.5米,水深0.7~1.5米。這一段全線均為開挖的渠道,穿過太史廟山處深挖約30米,長300余米。這一段的開挖,工程十分艱巨。第三段自始安水起,沿天然小河道,在霞云橋有硯石水匯入,流經(jīng)靈山廟,至趙家堰村附近匯入清水河,以下即稱靈河。這一段長6.25公里,是利用天然小河擴寬而成的,同時增加了渠道的彎曲段,以減緩坡降。這一段水面寬7~15米,水深0.2~1.3米。第4段從清水河匯合處起,經(jīng)鸞塘、車田、到靈河口匯入大溶江處止,通稱靈河。長22.8公里,沿程有一些支流匯入,水勢增大,河面寬闊,水面寬25~50米,水深0.6~3米。這一段除黃龍堤附近曾開鑿新渠,使河水曲折迂回,以降低坡降外,均為天然渠道。
全長3.25公里,開鑿于湘江北岸寬闊的一級階地上。自北陡向北,經(jīng)打魚村、花橋,至水泊村匯入湘江。寬10~15米。北陡口高程為211.8米,渠尾高程206.31米,平均坡降1.69‰。中段開挖了連續(xù)的2個S型渠段,以降低比降。
又稱田涵、渠眼,或稱塘孔。設(shè)于堤內(nèi),塊石砌筑,用于放水灌溉。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嚴震直修渠時,建有灌田水涵24處。解放后,由于灌溉渠道陸續(xù)建成,除引水入灌溉渠道的進水閘外,其余水涵多已堵塞。迄今,南渠大灣陡以上尚有7處,北渠有2處。
陡門,或稱斗門,是在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閘作用的建筑物。據(jù)歷史文獻資料記載,陡門早出現(xiàn)于唐寶歷元年(825年),到唐咸通九年(868年)重修時,已有陡門18座。宋嘉祐三年(1058年),達到36座,為有記載以來較多的。經(jīng)過歷次增建及廢棄,到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陡門數(shù)仍有35座。解放后,據(jù)1975年調(diào)查,歷史文獻中先后有記載的陡門共37座,其中南渠32座,北渠5座,保存完整或大體完整的有13座,加上1977年重建的北陡,共14座;其余僅殘存有幾塊條石,或下部尚有基石,可判斷該處原曾設(shè)有陡門,但多數(shù)已無遺跡。
堰壩是建筑在渠道里的一種欄河蓄水、引流入溝灌田、或積水推動筒車的設(shè)施?,F(xiàn)今能見到堰壩有兩種:一種是由石塊砌成的半圓形堰壩,與石砌陡門相似,不同之處在于塞陡用的是陡杠、陡篳,而塞堰用7塊長約5米,寬約0.3米的扁平方木作為閘板開關(guān)。這種堰壩很少,南渠有2座:一在霞云橋附近今公路下邊,一在十五陡與十六陡之間,即今興安農(nóng)藥廠附近。這種堰壩沒有引水溝,一般用法是,關(guān)堰時把渠水堵住,提高水位,以便龍骨水車提取渠水灌田。另一種堰壩,多建在河面較寬的渠道中,自趙家堰以下共有32座。它的結(jié)構(gòu),一般都用長木樁密排深釘,框架里堆砌鵝卵石,砌成高3~4米的斜面滾水堤壩。較簡單的,不用大小框架,而是用竹簍囊石,橫亙江面,再用長木樁排列竹簍兩邊,密密釘固。堰壩上開有堰門,以便船舶往來。
秦堤指從南陡口到興安城區(qū)上水門街口靈渠和湘江故道之間約2公里長的堤岸。民國時就定名為秦堤風(fēng)景區(qū)。秦堤風(fēng)景區(qū)大體可分為3段。初的一段由南陡口起至飛來石止,堤岸頂面較寬,一般都在5至10米之間,高出水面1米以下;自飛來石至泄水天平一段,堤岸臨近湘江的石堤高懸水際,危如累卵,滲漏特別多,易崩塌,稱為“險工”,現(xiàn)用水泥巨石砌筑,堵塞了滲漏之處,堤基已經(jīng)穩(wěn)固;由泄水天平至上水門口,堤頂一般寬約3米,底寬7米,高約2.5米,這段渠堤,原來只有巨石砌筑臨河一面,現(xiàn)已不斷修整加固,兩面均用巨石砌筑,并以水泥鋪路,在堤南對岸近幾年來劈山筑成水泥公路。
從桂林汽車站乘坐“桂林—興安”的快巴到興安縣城,每半小時一趟,票價10元。到縣城后乘坐三輪車前往。
1、柳州方向:在靈川下高速公路后,穿過靈川縣城,往北行駛50公里左右即到興安。
2、梧州、陽朔方向:經(jīng)過桂林市區(qū),沿中山路一直往北開,出市區(qū)后往湖南、靈川方向行駛57公里左右即到興安縣城。
3、湖南方向:在全州下高速公路,不要進全州縣城,往桂林方向行駛60公里即到興安。
靈渠渠首海拔高程為212.08米,靈河口海拔高程181.8米,平均縱坡1.09‰,多年年平均水位184.10米,多年平均最高水位186.97米,多年平均最低水位183.76米,極端最高水位是1985年5月27日為188.52米,極端最低水位是1964年12月30日為183.57米。多年平均流量11.39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最大流量343.38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最小流量1.26立方米每秒,極端最大流量是1976年5月15日為662立方米每秒,極端最小流量是1989年12月20日為0.35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論蘊藏量3570千瓦,可開發(fā)利用630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