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建水團山古村被冠以“云南樓蘭古城”的美譽。團山是地方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歷史遺存眾多,建筑用材考究,做工精美,雖然許多老房子的木料已經(jīng)百余年的風吹、日曬、煙熏,且世代有人居住,但仍然不朽,也未遭蟲蛀,其價值使得古村成為世界100個紀念性建筑遺產(chǎn)保護對象之一。團山不僅擁有令人驚嘆無比的靜態(tài)文化——古民居群落,同時還擁有豐富的活態(tài)文化——祭祖活動。這些寶貴的活態(tài)民間文藝表演極具內(nèi)涵和歷史,在古村落的映襯下呈現(xiàn)出了無比的文化魅力,也令團山古村更加珍貴。
團山古村的建筑以明清建筑風格為主,所有建筑屋面為青瓦,白灰粉飾外墻,青磚作墻裙,每座建筑裝飾的木雕、石雕、磚雕及彩繪書畫制作精細、簡繁得體,屏門、格扇、梁柱、走廊、屋檐等無一不是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作品。尤其是木雕屏門與格扇窗的雕刻圖案豐富多彩,門上的“鯉魚龍門”、“八仙拱壽”、“五喜臨門”等木雕圖案,無論是雕刻,還是繪畫無不讓人贊嘆不已,堪稱世間一絕。再加上鎏金裝飾,更顯富麗堂皇。當然,瓦當下面的五彩云紋裝飾圖案,還是帶有鮮明的云南地方特色。
張家花園為規(guī)模最大一家,其華美古樸程度可與建水朱家花園媲美。張家花園建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寨門、一進院、二進院、祠堂和碉堡組合而成,計有大小天井21個,房屋119間。
佛教寺廟大乘寺位于團山寨外西南面,背靠連綿的青山,寺前一圓形大古井,井水清甜,從未枯竭,是村民主要飲用水源之一?,F(xiàn)存建筑為兩殿兩廂一山門,坐西朝東,占地2632.1平方米(地形圖上計算所得,下同),建筑面積745平方米(地形圖上計算所得,下同),中殿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重建,大雄寶殿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兩殿均面闊為12.1米,進深10余米,單檐歇山頂,抬梁式屋架。現(xiàn)存“大雄寶殿”鎏金匾額,鏤雕金神龕和18扇雕鎏金屏門,工藝精良,十分精美,尤其是屏門下部的12個草書圖案大字:“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福祿壽喜”,構(gòu)思巧妙,龍飛鳳舞,在木雕圖紋中極為少見。右?guī)蓍芟聭矣薪ㄋF(xiàn)僅存肖大成草書詩匾一塊,基本完好。
此寨門處于整個團山民居群的對外交通要沖。起著天然屏障,防御功用,建于清光緒年間,建筑形制采用了三層牌樓式單孔拱形大門土木結(jié)構(gòu)。門樓上還設(shè)有槍眼,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給人以一種威嚴而不可侵的氣勢。
北寨門位居團山村西北部。因此處山清樹碧,流水淙淙,取名為“鎖翠樓”。建于清光緒三十年,占地面積59平方米,建筑面積106平方米,建筑形制采用三層牌樓式單孔拱形大門結(jié)構(gòu),其屋檐、窗欞的雕刻較為細致。門樓上亦設(shè)有槍眼,為團山民居的北部防御工事。
南寨門位于團山南部。建于清光緒三十年,占地面積22平方米,建筑面積41平方米。建筑形制為碉堡式門樓,其內(nèi)設(shè)有槍眼。
宗祠為團山村張氏祭祀性祠堂,建于大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現(xiàn)存建筑有一殿兩廂,大殿為單檐五檀硬山抬梁式建筑。其通面闊11.5米,通進深為10.3米,建筑面積約246平方米。殿內(nèi)正面立有張氏“百忍宗派”家譜碑三通。梁上懸掛中華民國十三年立(1924)橫匾“繩其祖武”一塊。每年該村所有張氏家族都要在此舉行祭祀儀式活動。
上廟建于大清同治十年,現(xiàn)存有前殿、后殿、兩廂,占地面積758平方米,建筑面積457平方米。正殿為單檐五檀前出廊硬山抬梁式建筑,裝飾彩繪精美。其通面闊10.5米,通進深8.6米。前殿為單檐五檀硬山抬梁式建筑,建筑雕梁畫棟,裝飾彩繪工藝精美。
位于團山寨外東北角。建于清康煕年間,占地面積2067.3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30平方米。一進院建筑?,F(xiàn)存大殿、兩廂。大殿為單檐五檀硬山抬梁式建筑,通面闊14.2米,進深12.5米,建筑結(jié)構(gòu)嚴謹精巧,裝飾彩繪精美。兩廂由面闊10.1米,進深9.5米的建筑構(gòu)成。
皇恩府光緒末年始建,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竣工,二進院落,兩大天井,6小天井,6個過道和房舍37件。因房屋修建者幼年喪父,其母撫孤成人,被光緒皇帝封為安人,準建立“節(jié)孝坊”并賜“皇恩旌表”匾懸于大門之上,于是為院落起名“皇恩府”?,F(xiàn)院子由兄弟分家化為前后兩家,后院現(xiàn)對外接待住宿。
可在建水紅運汽車站乘黃色面的,半小時左右到達團山村。
團山古村的建筑布局與江南民居有相似之處,是典型的中原漢式傳統(tǒng)設(shè)計,同時巧妙地吸收了彝族土掌房的建筑樣式,每座房屋都以天井為核心,大門多在主體建筑一側(cè),通過形狀不一的過道,到達主體院落,有一進院、二進院、三進院及縱橫組合連接而成的建筑院落,涵蓋了云南傳統(tǒng)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一進兩院或四院”、“跑馬轉(zhuǎn)角樓”等主要建筑格局?!叭灰徽毡凇迸c“四合五天井”自然組合形式的建筑中,廳房是連接兩進院的主要建筑,位于兩個天井中部,前后皆用屏門隔斷,封而不閉,天井成了廳堂空間向室外的延伸,一律青石板鋪地,十分潔凈?!耙贿M”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平面布局,廳前方正對“三疊水”照壁,下設(shè)方形青石缸和花臺,兩側(cè)有六耳是主人接待親朋好友的場所。“二進”為內(nèi)院,是自家的起居、庫房之地,多為兩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