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足山,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流域,氣候炎熱干燥,少雨干旱,具有典型的亞熱帶風光。溫度季節(jié)為冬短夏長,春秋相當,四季均可旅游?,F(xiàn)僅存清代的祝圣寺、金頂寺大門和楞嚴塔。山間云霧縹緲,溪水琮琮,為中國佛教名山之一。全山有奇山40,險峰13,巖壁34,幽洞45,溪泉100余;有高等植物80多科500余種;有莽莽原始森林、名木古樹、奇花異草;有珍禽異獸數(shù)十種。古人用一鳥、二茶、三龍、四觀、五杉、六珍、七獸、八景來概括雞足山的自然美景。像一位進入永恒寂靜的覺悟者,雞足山趺跏坐在賓川境內(nèi)西北,雞足山蒼崖萬仞,猿踞猱攀,翠微千里,高峻險拔,廣闊無際。如前人所繪“山勢壯高,高插云漢;古木參天,綠蔭生寒;幽谷陰沉、深不見底;壁峭懸崖,望之股栗;瀑布飛濺,白聯(lián)懸空;萬壑松濤,狂風突起。登天柱峰睹佛光,使人入虹云仙境;站華首門聽晴雷,震聲只隔半溪云”。是造化鐘靈秀毓之地,令人震驚,令人留戀。
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載,版權聲明 反饋
洗心橋位于老太山腳下,是進入雞足山必經(jīng)之處,建筑為一座古式樓閣風雨橋。傳說以前雞足山金華長老在這里用缽盂取水做法,為八個大盜洗凈他們邪惡異色的心,讓他們誠心悔過,改邪歸正,放下屠刀,上山學佛。從此,人們就把這座橋稱為“洗心橋”。
“靈山一會”牌坊,人們習慣稱為“山門”,是進入靈山佛國、人間凈土——雞足山的大門。傳說佛祖曾在這里給上百億天人設壇講經(jīng),佛家就把這里叫做“靈山一會”。靈山一會牌坊始建于明萬歷年間,上世紀60年代被毀,1985年依原樣重建。主坊上的前后兩面,高懸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書題的“靈山一會”藍底金字大匾,和兩塊同出于先生手筆的藍底金字豎匾,前為“天開佛國”,后為“地涌化城”。牌坊前面兩邊的楹聯(lián):“梵鐘聲徹三千界,雞足名標第一山”,道出了雞足山在佛教名山中的重要地位。
九蓮寺坐落在雞足山西支東面的山腳下,始建于明朝。上世紀被毀,近年來恢復重建。2003年,經(jīng)云南省宗教局、省佛教協(xié)會批準,成立云南省佛學院尼眾部。
報恩寺,位于雞足山文筆峰西面山腳下,為尼眾道場。據(jù)山志記載,報恩寺始建于明嘉靖元年,到上世紀,2011年印信法師恢復重建,整體建筑以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為中軸線,兩旁有鐘樓、鼓樓、觀音殿、地藏殿,以及客堂、五觀堂、講經(jīng)樓等建筑。報恩寺布局合理、精巧,整座寺院建筑古樸大方、精致典雅,是中國傳統(tǒng)宮殿建筑藝術和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院內(nèi)奇花異草,清香幽靜,四周古樹參天,秀竹晶瑩,是修學養(yǎng)心的好地方。
大士閣,舊名三摩寺,坐落于雞足山象鼻山前,傳說是觀世音菩薩應化的地方。據(jù)山志記載,大士閣始建于明萬歷年間。上世紀被毀,2008年,印信法師發(fā)心于舊址恢復重建。新建的大士閣,以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為中軸,輔以鐘樓、鼓樓、觀音殿、地藏殿、客堂、五觀堂、講經(jīng)樓、念佛堂、禪定院等,歷時八年,于2016年建成。殿宇碧瓦朱甍,飛檐斗角,莊嚴典雅。堂舍融合白族民居建筑特色,照壁天井,粉墻壁畫,木刻磚雕清新雅致,置身其間有入仙家瓊閣之感。
佛塔寺,位于雞足山左支文筆峰盡頭,駐足其間昂首環(huán)視全山,綠樹叢中,梵宮林立,金碧輝煌;青崖之上,彩亭翼然,畫閣參差,恰似一幅天然畫卷。佛塔寺原名尊勝塔院,因院內(nèi)有著名的尊勝白塔而得名。因其所在的位置與塔盤山相鄰,又叫塔盤寺。佛塔寺初建于明崇禎十一年,上世紀60年代被毀。1991年,臺灣比丘尼道興法師捐建。佛塔寺主要建筑有:三圣殿、大雄寶殿、萬姓祖先堂、尊勝白塔等。院內(nèi)有塔院秋月、望鄉(xiāng)臺等包含佛教文化內(nèi)涵的自然景觀。
靜聞墓,位于雞足山文筆峰下的蒼松翠柏之間。靜聞是江陰迎福寺僧人,刺指血抄寫了《法華經(jīng)》一部,發(fā)愿供奉雞足山。明崇禎九年,與徐霞客結伴西游,不料湘江遇盜,靜聞受傷落水,他不惜生命,將《法華經(jīng)》高擎于頂,以免水濕經(jīng)損。到廣西南寧時,連病帶傷,不幸在崇善寺去世。病重期間拜托徐霞客:“我志不得達,死愿歸骨于雞山。”徐霞客悲痛萬分,背著靜聞的遺骨,行走5000多里,1638年冬來到雞足山,在文筆山埋下靜聞遺骨并建塔,將《法華經(jīng)》供奉在悉檀寺。歲月滄桑,墓塔成了荒丘。如今的靜聞墓塔,是1988年紀念徐霞客登雞足山350周年之際,在原墓址恢復修繕的。墓塔后石壁上刻有徐霞客悼念靜聞的詩文及徐霞客與靜聞的故事。
石鐘寺,位于仙鶴山下,背靠獅子林望臺,面向缽盂山,始建于唐代。因“閣之右,古有澄潭,上懸?guī)r石,叩之如鐘鳴”而得名。明永樂年間,敕賜少林寺僧了通、了曉重建,秉承了少林武術一脈,是全山的武術參學之處。其間屢毀屢建,上世紀60年代被毀。1998年開始逐步恢復了觀音殿和接待大樓。觀音殿為三開間單檐歇山式建筑,殿內(nèi)供奉觀音菩薩。
祝圣寺原名缽盂庵,又名迎祥寺,初建于明嘉靖年間,因位于山形豐隆圓起、地處兩澗之中、登高環(huán)視猶如僧人化齋的缽盂山下而得名。清康熙后,缽盂庵逐漸破敗,無人居住。光緒三十年,禪宗泰斗虛云老和尚將缽盂庵建成山中第一座十方叢林。光緒三十二年,虛云進京,光緒皇帝封他為“佛慈洪法大師”,賜《龍藏》、全副鑾駕、玉印、紫衣缽具、錫杖等,并賜名為“護國祝圣禪寺”。上世紀60年代,祝圣寺遭到嚴重破壞。1980年,人民政府撥款重新修復,面積達6463平方米。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巴撕笠徊较?,能有幾回來”,這副通俗易懂玄機內(nèi)蘊的千古名聯(lián),就是祝圣寺的山門聯(lián)。
空心樹位于悉檀寺的龍?zhí)肚懊?,又叫靜禪古樹,老干橫空,挺拔蒼勁,蓬勃旺盛。據(jù)專家考證,此樹為高山栲櫟樹,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樹高50米,根部直徑為4.7米,樹空內(nèi)徑為2.7米,洞高3.5米,里面能容30多人立足,8人盤膝而坐。相傳,大樹上有一條修煉成精的大蟒,經(jīng)常禍害路人香客,后被雞足山的和尚降服。
玉龍瀑布又稱大龍湫,源自天柱峰金頂寺下海拔3100多米的龍王泉,流經(jīng)仰高峽,納滴雪崖、兜率庵石洞和真武洞三泉成三獻水,穿林破霧,奔流而下,到達落差60米的滴水崖,界破青山,形成玉龍瀑布,這就是雞足山著名的八景之一飛瀑穿云。徐霞客曾兩次游覽玉龍瀑布,認為玉龍瀑布與廬山瀑布同樣美,不因其小而遜色。
據(jù)記載,明嘉靖年間,有僧人在此建茅庵修行,同時煮茶水布施朝山香客。因此人們稱為茶房。后茶房失火,改建為牟尼庵。楊升庵曾住在牟尼庵,期間與庵中僧人品茶論道,攬勝探幽,訪古搜碣后編寫出《雞足山志》,不幸庵院失火,書稿俱焚,給雞足山歷史文化留下了一個懸念。新建的牟尼庵,大雄寶殿為三開間單檐歇山式土木結構,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佛,兩邊為客房和僧房,前為彌勒閣。
萬壽庵在虛云禪寺(原大覺寺)前。明萬歷二十七年,僧人真松募化創(chuàng)建,據(jù)傳是萬歷帝親賜的庵名并御書匾額,同時賜紫衣袈裟、龍藏等物。萬壽庵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千佛塔、金剛塔、放生池、彌勒殿、觀音殿、地藏殿、大雄寶殿、三圣殿等。矗立在彌勒閣前的千佛塔上鑄有1000個佛像,金剛塔上鑄有整部《金剛經(jīng)》經(jīng)文。兩座鐵塔造型和高度一致,四方七層,高9.9米。這里環(huán)境清幽,古木參天,庭院清靜,適于靜修。
可從昆明乘直達賓川縣的長途汽車,或在大理市區(qū)乘中巴車到賓川縣城。縣城所在地金牛鎮(zhèn)每天都有數(shù)班中巴車往返于雞足山。車票10元,行程大約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