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園村
榴園村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qū)烈山鎮(zhèn)東部,距淮北市區(qū)約15公里。東鄰宿州市五柳風景區(qū),南依龍脊山風景區(qū),西靠京臺高速公路。該村下轄宋莊、塔山、趙莊、劉莊4個自然村,12個村民組,850余戶、2980人,85名黨員,1個黨總支,3個黨支部。榴園村是典型的皖北山地型村落,全村耕地面積2857畝,山場面積近2萬畝,現有經合組織12家,該村以石榴產業(yè)為主,現有石榴種植面積1.76萬畝,為全國六大石榴基地之一,中國軟籽石榴基地,至今還保存明清古石榴園千余畝,“塔山石榴”在2012年被國家質檢總局命名為地理標志產品。榴園村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各類植物近千種,以側柏為主的生態(tài)林7600畝,石榴種植面積1.76萬畝。榴園村地處北溫帶,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多雨,年平均氣溫為14.8攝氏度,年平均無霜期203天,年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1%,日照時數2315.8小時。優(yōu)雅俊美的山地村莊、碧波蕩漾的水面、賞心悅目的景點、漫山遍野的石榴樹和淳樸勤勞的村民構成了一幅極為細膩的山水畫卷,吸引了省內外眾多的游客。
榴園村種植石榴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不僅重視石榴的優(yōu)質高產,而且注重發(fā)展林下經濟,提高土地產值。在苗期和初果期的石榴園內,推廣“1 2”種植模式,即在石榴樹下套種紫薯、山地花生、山地西瓜、靈芝、何首烏、地皮;在石榴園內放養(yǎng)山羊、土雞、蝎子。這種模式不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形成了淮北地區(qū)獨特的田園景觀,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前來觀光。該村大力發(fā)展以石榴產業(yè)為主導的休閑觀光石榴采摘園、垂釣和休閑農莊,打造以石榴為主的沿山經果林帶,形成“春賞花、秋品果”的生態(tài)旅游發(fā)展模式。
榴園村整體風貌體現了村莊與自然的完美融合,村莊建設既師法自然又融于自然,在整體協調的基礎上體現多樣性,彰顯了地方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建筑立面力求進退變化,層次豐富,與周邊環(huán)境相呼應,形成優(yōu)美的天際輪廓線。民居以連排式為主,功能上在滿足村民現代生活與生產的同時,建筑布局結合道路和地形靈活布置,高低錯落有致,整體布局渾然一體,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又有張馳有序的空間秩序和空間塑造,具有很強的識別性與認同感,營造了歸屬感較強的鄰里親和關系的田園式居住環(huán)境。
依托榴園村而打造的四季榴園風景區(qū),面積14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觀、人文古跡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游景區(qū)。景區(qū)規(guī)劃結構為一軸、四區(qū)、二十四景點,由宋莊風景區(qū)、塔山風景區(qū)、趙莊風景區(qū)、石榴博覽園景區(qū)等主題園區(qū)組成。春游榴園踏清品石榴葉茶訪古村落;夏游榴園賞榴花佩香囊品雄黃酒看石榴裙文化表演;秋游榴園品軟籽石榴嘗參井清泉游明清石榴園;冬游榴園看粉裝玉砌享恬靜生活體驗農家樂。
榴園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這里是張果老故里,至今仍保留許多關于張果老的遺跡——升仙臺、丹井、參井、仙人洞、聚仙臺、觀景臺、煉丹爐、驢打滾等。該村在改造過程中,注重挖掘鄉(xiāng)土文化,以“二十四孝”中的蔡順“拾葚異器”故事挖掘孝文化;以大方寺遺留的佛教遺址挖掘釋文化;以張果老的傳說挖掘道文化;并將“儒、釋、道”三種文化的并存共榮凸顯出來,體現榴園文化的共融性。
眾多的游客促使村民自發(fā)建成一批農家樂、家庭旅館、手工作坊、土特產專賣店等旅游服務設施,現有榴園村農家樂、龍翔山莊兩家省級五星級農家樂,果老山莊一家省級四星級農家樂。優(yōu)雅的環(huán)境、特色的美食、熱情淳樸的民風吸引了眾多游客,現已成為皖北地區(qū)重要的鄉(xiāng)村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