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系青弋江流經(jīng)翟村至萬村間的一段水面。青弋江,古稱“清水”、“冷水”或“涇溪”、“涇水”。唐及北宋時稱青弋水。青弋江之名始自南宋。源出石臺縣和黃山北麓,舒溪、麻溪合流后稱青弋江。景區(qū)潭岸怪石聳立,古樹青藤紛披,春季綠韜如氈,桃花似火如霞,飛閣危樓隱約其中,猶如蓬萊仙境,又疑武陵人家,環(huán)潭四周點綴著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有屹立千年的壘玉墩,深藏奧妙的書板石、李白醉臥的彩虹崗、踏歌聲聲的古岸閣、青磚黑瓦的古民居,移步皆成景、四時景宜人。
是陳氏大姓翟氏宗族的祭祀之所。據(jù)記載,翟氏宗族明清兩代,共有十五人榮登進士,舉人上百,秀才上千。明萬歷年間,江南鎮(zhèn)撫大將軍翟國儒赴云南邊疆平叛為國捐軀,祠堂被御賜“忠孝堂”。“忠孝堂”前后三進,占地千畝,建筑材料均為楠木,漢白玉石,其石雕和木雕罕見,被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譽為“中華第一祠”。
建于清乾隆32年,共三層,八角。一至三層分別高懸“盛世文明”、“文光射斗”、“共登云梯”匾額,是昔日翟氏宗族文武理學(xué)的豐碑,由于造型秀麗典雅,也是著名的景觀之一。此外,諸如懷仙閣、萬姓義門、韃子樓、撫風會館、司馬第等古建筑也都有著十分重要性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
溯桃花潭水而上,就是皖南山區(qū)最大的陳村水電站,登上電站大壩,極目遠眺,面對的就是文明于世的“黃山情侶”太平湖,與黃山一衣帶水,可乘游艇直達黃山腳下。湖面碧波萬頃,翠巒千重,另是一番景色。湖中的黃金島,猶如太平湖的掌上明珠,亭亭玉立,島上森木茂密,鳥語花香,一步一景,如詩如畫。
舊址位于涇縣城西25公里的云嶺,1938年7月至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由歙縣巖寺移駐于此地。軍部各機關(guān)分布在云嶺與四顧山之間長達15公里山?jīng)_的13個自然村里。軍司令部設(shè)在羅里村,舊址原為兩座地主莊園,一叫“種墨園”,一叫“大夫第”,由七十一間民房,一座樓房和一座小花園組成。葉挺、項英、周子昆均住此。周恩來副主席來云嶺視察時,也下榻“種墨園”。軍部大禮堂設(shè)在羅里村西一公里外的陳氏宗祠,建筑面積達2900平方米,前廳木架舞臺,是軍部召開各種大型會議和演出節(jié)目的場所。周恩來副主席曾在這里作《目前形勢和新四軍的任務(wù)》重要報告?,F(xiàn)為新四軍軍部紀念館革命文物陳列室。
位于桃花潭的背后,現(xiàn)名為陳村,但此地翟姓、萬姓是這里的大姓家族。桃花潭歸誰所有,數(shù)百年間是這兩家明爭暗斗的主題。桃花潭或許是因李白而得此名并流傳廣泛,而在當?shù)兀藗兎Q這里為萬村潭或萬寸潭。行至村子內(nèi)街,當年‘吸引‘李白前往的萬家酒店的遺址還在。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引領(lǐng)我們尋找著歷史的痕跡,這里與查濟相比更加清幽,當?shù)匾焉儆腥司幼?,古老的房屋在孤獨的展示著昔日的輝煌。
關(guān)圣殿位于南陽鎮(zhèn)北,其右前方是翟氏宗祠,左邊隔路與文昌閣緊鄰。該關(guān)圣殿為南北緊連的武關(guān)圣殿和文關(guān)圣殿組合而成,殿坐北朝南,大門朝東。門側(cè)與觀音廟緊連,內(nèi)部相通,占地十畝。殿內(nèi)原有紅面綠袍關(guān)公捋須坐像,左右為關(guān)平、關(guān)興立像。文革前改為公社中學(xué),1990年水東中學(xué)將武關(guān)圣殿拆毀,文關(guān)圣殿土改時分給私人,今沿存。殿內(nèi)塑像均廢,殿為清朝翟思成、翟思杰同建。公社中學(xué)后布置成庭院格局,民居廳堂形式,植以古木珍樹,使人對關(guān)圣殿的聯(lián)想,亦與周圍文昌閣的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
踏歌岸閣走出翟村老街,在桃花潭東岸有座古色古香的二層閣樓,此為后人紀念李白、汪倫兩人的深厚情誼所建造的“踏歌岸閣”。其底層為過道,兩邊是磚砌實墻,下面是麻石砌成的基礎(chǔ),有石階下河。閣樓底層向老街一面是敞開式,臨潭為半圓形門洞。上層為一小樓,向潭一面設(shè)窗臺欄桿,可供游人憑眺潭上風光。檐下高懸“踏歌岸閣”四字橫匾,原為里人翟容所書,后毀。1983年重修時,新匾為原安徽省政協(xié)主席、著名書法家張愷帆所書。小樓臨街一面設(shè)木制屏風,刻《踏歌送行圖》,再現(xiàn)了當年汪倫送李白的動人情景。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此樓可能原建于明末清初,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民國年間和解放后又進行過維修,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彩虹崗位于桃花潭西岸,壘玉墩的南面,并與壘玉墩隔著一道小溪。每逢雨后初霽,崗上即橫跨一道彩虹,峭壁生輝,故得名“彩虹崗”。崗臨水處皆是懸崖,崖紋似虎皮龍顏,實為罕見。溪上有彩虹橋?qū)⑵渑c壘玉墩相連。
在桃花潭西岸萬村,距涇縣縣城45公里。始建于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清乾隆間重建。兩層,底層為通道,呈凹字形。大理石門額,上刻“義門”二字。大門邊墻下部為石塊砌成,上部磚砌,用磨光花磚貼面。造工精細,別具特點?,F(xiàn)主體建筑尚存。
又名太白樓。在桃花潭西岸彩虹崗左側(cè),清代翟氏建。面積約500平方米,前后兩進,后進為二層樓房。一度作為民校校舍,后成民居。
桃花潭位于涇縣以西40公里,可以在涇縣汽車站有巴士前往桃花潭。
桃花潭,介于翟、萬二村之間。其名由來說法不一。有云:古人見于澄泓蒼靄,如入《桃花源記》所述之武陵源,故名之。又云:茲潭十數(shù)里而近桃林繽紛,夾岸無雜樹,值芳飛紅雨之際,適謫仙李白應(yīng)其地豪士汪倫之邀來游,睹此情景遂得此名。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千古絕唱,使桃花潭更顯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