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楊露禪幼時家貧,約10歲時到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德瑚家為僮。著名武師陳長興每晚至陳德瑚家前廳教授族中弟子,楊露禪殷勤伺候,窺習(xí)拳藝,功力大進(jìn)。
1840年左右,楊露蟬自豫北溫縣陳家溝學(xué)拳藝成后返回家鄉(xiāng)永年縣設(shè)壇教拳,拳械運用高妙,所向無不披靡,鄉(xiāng)里高手盡皆懾服。后來因故又被薦往北京,歷任大戶醬園張家,京師旗營武術(shù)教師等。晚年時被延請至王府授拳,因眾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禮遇有加,使得太極拳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非同一般。舊社會武行規(guī)矩雖大,但爭斗也極多,露禪公因每在擂臺上與別家武者較量,出手即見紅,一響必成功,遂被譽為打遍京城"楊無敵",名聲大噪。
這里必須提到另一個武術(shù)大家,因為對武林舊事稍有知曉的人會有疑問產(chǎn)生,既然是無敵,那么和董海川之間又是怎么一檔子事兒呢?其實是露禪公進(jìn)京較早闖出名頭,而海川公于咸豐年間來京,又因為不能說的秘密(這秘密直到老爺子臨去世才悄悄告訴身邊幾個最貼心親近的弟子.),先入宮禁,后轉(zhuǎn)肅邸,長期隱藏行跡(不知用時髦的詞兒“潛伏”行不行)。機緣巧合之下,兩位不世出的武林英豪相遇,流傳下許多種版本的傳奇故事。看官們只要翻翻古今中外的歷史瞅瞅,有很多與之類似的事兒。舉幾個例子,比如諸葛亮和司馬懿,宇文泰和高歡,埃提烏斯和阿提拉,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等等。依我個人的看法,英雄好漢值得敬仰不應(yīng)該只是做了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yè),更值得敬仰的是他們做事處世的人格魅力。英雄不應(yīng)該由我們這些后來的旁觀者去揣測臆想,妄加蜚語;只有真正的英雄之間,才會有真正的相互理解,他們最有資格評論對方,而他們的評論最為客觀和珍貴。我們后輩只觀后自悟自修便好?!蔼毠虑髷 逼鋵嵤亲罴拍?,最無奈,最蒼涼的;兩位巔峰武者不打不相識,到相見恨晚,惺惺相惜引為知己。在達(dá)到其他武林俗手難以企及的高度后,卻不曾停下對道藝求索的腳步。撇開門戶藏私陋習(xí),傾心交流拳理功法。不圖學(xué)著武行老輩兒的功夫和修養(yǎng),偏要做“蜂麻燕雀”的老合。老輩兒都知道互補優(yōu)劣,各取巧拙,虛心求進(jìn),另一面視之為獨尊自崇的專利。還有幾種人另走別的路,得明師教誨不思善學(xué)而別有所圖;投名師座下不思勤修而實欲借彼之名揚己;大罵著真小人而自做偽君子;大罵著真君子(含老輩兒中人)而自做還不如小人;大贊著真君子,暗褒自己真君子才是正題;大贊著偽君子,有利可圖如是做,反正敗露后可以一推六二五等等。說罄竹難書,您覺得過分嗎?說畫圖難足,看官好笑嗎?
摧殘傳統(tǒng)武術(shù)的不單只是殘酷戰(zhàn)爭,社會震蕩,動亂浩劫這些顯而易見的波折,其實在和平安定的年月里往往涌動著能量巨大的暗流,它帶來的后果不可預(yù)料,影響極為深遠(yuǎn)。對歷史,民俗,文化稍有興趣或涉獵的朋友自然明了于心,就像一個真理扭曲的時間夠長就會成為歪理,而歪理同樣會取代真理。老話不是說了嘛:“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
楊露禪在陳氏師徒練拳時,在一旁觀看,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陳長興發(fā)現(xiàn),見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準(zhǔn)其在業(yè)余時間正式學(xué)習(xí)太極拳。
這樣,楊露禪才得以正式拜陳長興為師。這便是民間傳說中《楊露禪陳溝偷拳》的真貌[4] ?。經(jīng)小說家的藝術(shù)加工,如民國初年有人所編的傳奇小說《金蟬盜技》等,也由此衍化而來。宮白羽武俠小說《偷拳》和由此書改編的電影《神丐》以及最新熱播電影《太極1》和《太極2》,就是根據(jù)上述楊露禪學(xué)藝故事虛構(gòu)創(chuàng)作的。
楊露禪正式拜師后。十八年中三下陳家溝,深得陳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先生所傳精髓。藝成時,他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人了。為了生活,他先在家鄉(xiāng)永年教授太極拳,后被人推薦去北京授徒。因武藝高強,號稱“楊無敵”。他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大臣,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zhì)和保健需要,將自己所學(xué)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功架簡化,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xí),又有益于健身。后經(jīng)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式太極拳,并發(fā)展成大小兩種套路。其特點是:柔和緩慢、舒展大方,速度緩勻,剛?cè)醿?nèi)含、深藏不露、輕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帶影響很大,學(xué)者日眾,而這時陳家的太極拳卻仍在陳姓內(nèi)部傳遞,所以當(dāng)時的武術(shù)傳人楊季子寫的詩中,有“誰料豫北陳家拳,卻賴冀南楊家傳”的句子。
后世影響
武術(shù)方面: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將太極武術(shù)傳播并發(fā)揚光大的人。
對后世文學(xué),特別是武俠小說之影響:
宮白羽武俠小說《偷拳》(又名:《太極楊舍命偷拳》)和由此書改編的電影《神丐》,就是根據(jù)上述楊露禪學(xué)藝的故事創(chuàng)作的。
吳京在25集電視連續(xù)劇《太極宗師》中飾演的楊昱乾的人物原型就是楊露禪,而徐向東飾演的董漢成一角原型則是楊露禪的好友八卦掌創(chuàng)始人董海川。于海老師飾演的陳正英即為楊露禪的老師陳長興。
拳術(shù)傳承
楊露禪過世后,太極拳傳子楊班侯、楊健侯,后由其孫楊澄甫(1867?1868-1936)修定而成。楊氏太極拳由于從學(xué)者眾,影響后世甚巨。因而也衍生了許多楊氏的支派,最為著名的有王氏太極(王壯弘)、鄭子太極拳(鄭曼青)、熊式太極拳(熊養(yǎng)和)、董氏太極(董英杰)、田式太極(田兆麟)、李氏太極拳(李瑞東)、府內(nèi)派、老六路等等。
太極拳流行的就是楊氏太極拳大架,有108式,46式,競賽48式。最新套路為廣州胡氏所創(chuàng),為67式。
另外楊露禪在京城所傳第一個套路“太極拳六十四式老架”,由楊露禪大弟子王蘭亭傳給李瑞東及周玉祥,周玉祥為紀(jì)念王蘭亭遁入深山道門,改名為“王道人太極拳六十四式”傳吳錦園,吳錦園遷臺后傳葉金山,人稱王府皇家太極拳。后來,楊露禪的次子楊班侯(1837—1892)傳楊式小架太極拳于滿族人全佑(1834—1902),全佑之子鑒泉后從漢姓吳,他將父親傳授的楊式太極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點是:重神靜,長柔化,馬弓步時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后時,寧靜而不忘動,架式大小適中,動作緊湊柔和,神志舒靜。在社會上流傳后,被世人稱為“吳式太極拳”。
國家體委正式公布的所謂88式、簡化24式太極拳等等以及在許多場合表演的,都是由傳統(tǒng)楊氏太極拳演化而來的。以后,楊氏又派生出李式、吳式太極拳,因而在太極拳界楊氏顯然是執(zhí)大旗地位的。在全國八大太極拳門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