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杯池建成后,黃庭堅極愛此地,常邀約宜賓的文人雅士在此聚會。在這里,可以山水為友,與林泉相樂。在這風雅情境之中,黃庭堅留下了《安樂泉頌》、《苦筍賦》、《荔枝綠頌》等華章傳于后世,并在崖壁上刻下“南極老人無量壽佛”每個一米見方的大字。據(jù)清代嘉慶版《宜賓縣志》記載,此系黃庭堅真跡,為國內罕見。此后,南宋陸游等歷代名人,先后在流杯池留下了題刻100多幅,不斷豐富流杯池的文化內涵。公園內有觀音閣、百佛堂、育龍池、放生舫等景點。園內各項旅游服務設施齊全,是一處集歷史文化、酒文化、三國文化、佛教文化為一體。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獨具特色的旅游勝地。
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摘居戎州時,仿王羲之《蘭亭集序》“流觴曲水”之意,利用天然峽谷而建。池呈九曲形,立八石凳,引巖縫清泉為流,文人墨客列坐其間,可流杯飲酒,吟詩酬唱。此處巖壑清奇、古樹參天、意境清幽,為歷代文人雅士吟唱之所,是宜賓古八景之一。自宋迄今,詠贊之作繁多,或贊涪翁之高風,或頌筑池之勝績,或發(fā)思古之幽情,或懷時令之感慨,可謂霧集云屯,珠璣累累,頗富時代氣息,風采紛呈。一些詩詞歌賦在事后被勒刻于流杯池附近的巖、壑、洞、谷。據(jù)1985年統(tǒng)計,計有石刻題記128通,字跡基本完整的有64通,較早的紀年石刻為宋淳熙戊申(1189)年所刻。劉光弟、張大千、黃賓虹、張愛萍等人的字跡也躍然壁上。
關羽,山西解州人,公元160—219年作為三國群雄爭鋒時代的戰(zhàn)將,生前為侯為將,死后封王封君,稱圣稱帝,登上中國神壇,被尊為武圣。關帝廟是丞相祠的后殿,卻自成院落,青瓦紅墻,大樹參天,翠竹環(huán)繞。殿內關羽莊嚴肅穆,關平、周倉侍立兩旁。關帝廟內收集有宋徽宋趙佶、明萬歷、清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皇帝的題匾及對聯(lián)共十余幅。
吊黃樓,據(jù)宜賓縣志清嘉慶版載:“治北,對江,昔人吊黃庭堅建”。原名“思賢堂”,舊志云:在鎖江岸。吊黃樓始建于宋代,為吊唁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所建。原樓位于岷江北岸鎖江石上,后圯。今吊黃樓建筑面積830.22㎡,為須眉底座、飛檐翹角、黃色琉璃瓦屋面、仿古門窗、斗拱結構,仿明清建筑風格的三層古典式建筑。
相傳三國時期,劉備東征孫吳,蜀中空虛,于是“南中四郡皆叛”。劉備死了,東征草草收兵,諸葛亮回成都組織兵力南征云、貴四郡。諸葛亮南征,兵至宜賓受到阻礙,便屯兵江左,日夜點兵。白天一隊隊的騎兵在江北招搖而過,紅馬隊、白馬隊,五顏六色,整齊的一隊隊輪番通過。晚上火把陣陣,在江岸流動,造成千軍萬馬之勢。其實都是諸葛亮的軍事天才的表演。其中,諸葛亮點將時登上的那塊較高較大的石頭,被命名為“點將臺”;同時,諸葛亮以智慧征服敵眾,“七擒孟獲”的故事也產(chǎn)生在這次戰(zhàn)事中。
丞相祠,始建于宋代,始為紀念兩位歷史名人而立。其一,是三國時期(距今1700多年前)南征云南伐夷途經(jīng)戎州(今宜賓)的蜀漢丞相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其名普天皆知,而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偉人形象使人敬仰,各地人民紛紛立廟紀念。其二,是為北宋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因其號山谷道人,祠堂又名山谷祠。八百多年來,該祠雖幾經(jīng)戰(zhàn)亂毀損,又幾度培修,才保留至今。丞相祠門前有一鑿于原生大石上直徑4米多,高0.5米的明代巨硯。硯邊刻的二龍戲珠、荷葉、連年有魚等傳統(tǒng)吉祥圖案仍清晰可見。昔時,池中積水可倒映宜賓舊州塔、白塔、黑塔,塔影入硯如筆蘸黑,人稱筆點丹池,是宜賓古八景之一。
黃庭堅,(一零四五至一一零五),字魯直,今江西修水人。庭堅七歲能詩,二十二歲舉進士,宋代文壇巨匠,詩開一派,書創(chuàng)一家。五十三歲庭堅因修史遭貶,移置戎州(今宜賓)。在戎州期間作詩、詞、贊、頌、賦等七十余篇,其手書作品,流傳有序,有據(jù)可考的書法共二十三件,現(xiàn)藏于日本、美國、英國各大博物館及北京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經(jīng)多方努力,現(xiàn)將部分手書原作等比例放大,刻石立于此地,以紀念黃庭堅對宜賓文化發(fā)展作出的貢獻,同時,也為廣大游客提供了一處“文化雅賞”的新天地。因黃庭堅號山谷道人,故取名“山谷墨園”。
市區(qū)內乘坐12路、24路,在江北公園站下車即可。
公園距宜賓市區(qū)約5公里,途徑北大街、真武路等。